区块链生态圈(从智能手机到区块链生态圈,你弄懂了数字商业是怎样蝶变发展吗?)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并不均匀。”--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
昨天一位供应商到公司跟领导说,像我们公司这样有综合资源能力的企业,应该打造区块链经济,把可以控制的资源都纳入其中,这样逐渐形成由公司统领的原生态区块链,相关的资源都能在辖下的生态链各自影响、独立并存。
送走了供应商,两位领导就在讨论他说的话可行性了,而且他们没有接触过区块链,就拉着我问知不知道区块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像这位供应商说的操作是否真能赚钱?
区块链这个概念其实一点也不新了,但其实真正把区块链玩得炉火纯青的,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像小米、华为、腾讯那样的大厂了。
所以像我们领导并不是没有听说过区块链,只是不理解如果资源链不是自己公司原生的,我们又怎么可以从中得益呢?
细想一下,今年我们正是经历了这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才真正体会到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是怎样控制我们的生活。
自疫情以来,我身边很多朋友再也没去过菜市场了,每天食物所需基本是京东到家、盒马生鲜或者其他生鲜平台下单购买的。
更别说生活中会用到的各种用品了,简单到诸如卫生纸之类,都是直接网购,既省时省力,又能避免跟人群有过多的接触。
想像一下,一个自由职业者,早上睁开眼睛饿了点个外卖早餐,就有人直接把吃的送上来了。不仅一天三顿都可以在外卖平台解决,就连送水、维修家电水管、上门清洁家居等服务,都可以直接在手机各平台下单解决问题。
难怪有人说:“你可以一直在家宅着,只要账上有钱就行。”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些数字商业化具体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最近看了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杨学成写的《蝶变:数字商业进化之道》,把互联网时代各平台、数据公司及科技产业是怎样一步步统领我们生活各领域的,诠释得相当到位。
杨教授曾为上百家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培训服务,他长期跟踪研究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密切关注传统业态的数字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已经逐步进驻各领域,在AI蓄势待发之际,只有认真了解数字商业社会的是如何一步一步统领我们的生活、怎样形成生态区块链的闭环,从而在数字商业化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有利地形。
《蝶变:数字商业进化之道》大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诠释了大数据时代,各大互联网头部企业是怎样形成垄断闭环的。
01 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是怎样蚕食我们生活的?
在我看来,计算机和大数据是为人类服务的,而并不是为了代替或操纵人类的,不然这一切就没有意义了。
像《蝶变》书中提到的,作者曾到IBM位于旧金山福斯特市的办公室交流,谈到沃森系统时,IBM的科学家凌总博士说,“沃森当时已经具备在1秒钟里处理500G数据的能力,相当于1秒钟可以阅读100万本书。”
“1秒内处理500G数据”,我用最快的速度打出这行字,也不止1秒了,所以人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根本不能跟计算机同日而语。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点,计算机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我们人类创造什么东西的初衷,都只是为了改善生活,并不是为了让物品来控制甚至取代我们人类。
计算机再厉害也只是计算机,即使它1秒钟可以读完100万本书,但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也不会傻到跟一台计算机去争辩它读书的心得体会谁见解更为独到吧?
有趣的是,我们一方面害怕自己被大数据时代取代,另一边厢又在大数据的包围下乐在其中。
自从微信推出微信运动以来,很多朋友每逢假日都在争相竞走,大家都以能排在榜首为荣。
随之而来,支付宝、QQ及各大银行的健康平台都相继推出步行奖励、捐步数爱心扶贫等福利,让受众感觉到自己每天坚持走路是一件很有益处的事情。
但是,物极必反,当你习惯了把自己的日常数据展现于人前,一旦有一段时间没有出门就会变得很不自在,觉得自己远远落后于其他朋友。
于是就衍生了“摇步器”等工具,自己没有时间外出行走,就靠工具来实现“日走万步”的目标。
还记得在年初因疫情禁足的那段时间,有朋友还打趣说:“一刷微信运动,还能每天走成千上万步的人,就应该举报他,因为他肯定没有按规定在家禁足。”
所以说大数据时代,我们都越来越没有隐私了,而且很多时候却是自己刻意想引起关注和话题要把日常行踪暴露于人前的。那到底是我们被大数据控制了,还是大数据被我们玩坏了呢?这个得见人见智了。
02 区块链的形成就是信任网络的账本形成
“所谓区块链,通俗来讲就是一套基于分布式网络的共享账本系统。”--《蝶变:数字商业进化之道》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区块链,其实区块链网络的主体是“自带信用的”,导致整个区块链网络去信用化。基于此,将那些原本线下的主体迁移到线上,使之成为某个区块链网络的节点,那么这个主体就被赋予了信用,同一个网络内部的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就不需要第三方信用担保机构了。
关于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特别要注意几点:
- 第一,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数字技术,所以区块链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已经完成了数字化改造。换言之,区块链不能凭空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必须通过数据来发挥作用。
- 第二,中国的区块链应用是“无币链”,意味着失去了“发币”这个外部激励。所以要求网络里面的节点都得同时是交易主体,节点不可以随意进出网络,还要始终处于点亮的状态,否则区块链网络很难持续运行下去。
- 第三,无币链对节点和网络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节点需要在没有外部激励的情况下持续提供算力,而网络本身必须自带激励。
- 第四,联盟链意味着区块链的落地一开始就是生态级别,而自带激励意味着过去这个产业生态的信用环境通常比较糟糕。按照这个逻辑,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主要领域,会是那些参与主体很多而又缺乏信用的产业。
- 第五,生态级应用的特点,决定了区块链技术的落地会是大型组织主导的。例如政府机构、监管机构、大型企业集团和大型科技公司等。
这样就不难看出,其实要构建区块链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是平台的实体背书要强大。难怪文初提出的供应商建议我们公司把能动的资源构建区块链了,供应商看中的也是我们作为垄断产业的平台背书罢了 。
但是要真正把区块链产业落地并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为什么支付宝倡导了十年的线上支付,微信一出台微信钱包就能把线上支付的产业分走一大杯羹呢?
那是因为首先微信有了从QQ和手机通讯录转嫁过来的一大批固定用户,我们还记得当时的微信好友基本都是认识的,发个朋友圈评论点赞的都是至亲好友。所以不少朋友对微信有强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当时微信钱包真正打开使用市场是因为当年他们在春节时推出的微信红包,不需要见面就能互发红包,不但切入点好玩,还让人不自觉地愿意为双方的关系付出成本。
而且重点是当你收到别人的红包或者从群里抢到红包的时候,心情是很愉悦的,而且随之而来是各大商家逐渐开始启动微信支付,那就是说你收到的红包直接可以当钱花了。
这种愉悦感会让你对微信支付慢慢产生依赖心理,并且愿意把自己的银行信息都绑定在微信支付中。
我有很多朋友一开始都说要绑定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心里是很抗拒的,因为这样一来意味着自己所有隐私信息都在跟微信挂勾了,比特币走势二来手机扫一扫就能支付,花了钱心里也没有数,可能不经意就会多花钱了。
但是随着之后微信、支付宝逐渐覆盖各大小商家,所有疑虑都不成问题了,因为大家都在用线上支付,现金已经逐渐成为多余的负担,如果你不懂线上支付,你就是为自己的日常出行徒增了麻烦。
杨教授在《蝶变:数字商业进化之道》提到:“所谓信任,就是你将缺点暴露给对方却不担心会因此受到伤害,你愿意向你的朋友袒露心声,即便这会把自己的缺点一并暴露你也不担心,背后的力量就是信任。”
所以当人们愿意把自己的银行卡和个人信息都绑定在微信、支付宝上,那就是对这个系统和平台莫大的信任了。
无论什么行业的商家,想要把自己能垄断的资源形成区块链,不仅要弄懂区块链的生态形成规则,还要通过自身强大的平台背书为用户提供足够的信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并且持续发展。
03 互联网时代要打造爆款必须形成生态链闭环
“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业态所面临的困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维度困境’,这种维度困境的背后是如何才能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实现价值创造的升维蝶变。
更为要命的是,过去惯有的思维局限深深困住了业务重构和管理转型的手脚,大多数患上互联网焦虑症的企业都在用蛇的头脑思考鹰的世界,想要用玻璃瓶子收集闪电,想要用钉子把豆腐钉到墙上,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校准维度空间。”--《蝶变:数字商业进化之道》
过去两年很多传统零售企业不断被电商打压,不少传统企业一直犹豫着想要转型,却因为动能和资源人才不到位而处于观望态度。
但今年在新冠疫情的推动下,几乎全民转线上消费了,因为连我妈那些老一辈的人在疫情肆虐期间也不敢到菜市场买菜,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门店,转型线上也是势在必行的事了。
那什么是升维呢?简单来说,“升维”既指思维的升级,也是维度的上升。
升维的重点是:简单直接、切中痛点。能切中痛点的关键是:针样切入。
杨教授在《蝶变》书中提到,“所谓针样切入,就是准确识别用户痛点,提出解决方案,打深打透。2011年1月微信刚上线的时候,主打的口号只有简单的5个字--免费对讲机。可不要小瞧了这5个字,它反映的是用户的两大痛点,一个是‘免费’,另外一个是‘对讲’。”
这让我想起了上周去海边玩了几天,在太阳逆光下,不仅我们用苹果手机没法清晰拍出人脸,用专业单反相机也无法对焦。我感叹了一句:“这时候OPPO的那一句宣传语:‘逆光也清晰’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回旋呢。”
朋友还说,“那就是他们家广告语的强大了,那么简单的几个字,就切中痛点了。”
确实是这样,像微信刚推出,为什么就能瞬间把移动通信和QQ的用户都圈住了呢?因为首先微信是免费的,然而跟它同样是免费的QQ,当时还没有语音功能,这样就把QQ给压下去了。
其次呢,移动、联通和电信都是收费的运营商,打电话要收钱、发短信要收钱,发彩信的费用更是比普通短信要高,但是这些功能微信通通都有,而且是免费的。
最后,重点来了,微信还可以与好友对讲,而且并不需要占用通话空间。
就是说你可以同时跟多位好友发送语音信息,这相对于以前移动的留言功能,回想以前我们在拨打对方电话如果占线,运营商会提醒我们留言,这样还得等到对方有空回拨运营商的总台才能听到留言。
这样一来二去既浪费了时间,有时候可能还耽误了不少重要信息。
所以说微信的“出道”是有备而来的,他既承载了通信运营商的使命,又顺利转化了QQ的用户,更想把支付宝的功能也兼并了。
总的来说,微信的“升维”是空前成功的,虽然他想兼并的平台经过多年的竞争仍然顽强地活着,但集多平台优点于一体的微信,已经基本完全垄断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了。
说到这,互联网时代“升维”成功的另一个爆款,应该非小米莫属了。
原本只能跟魅族、中兴等国产手机混个三线品牌的小米,近年不断崛起,是因为他们打造了小米自身的“生态圈”。
那小米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其实,每个爆款的背后都有强大的“弹射机制”,才能使得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销量增长。例如,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的火爆,背后就是腾讯社交关系链的有力弹射。小米的弹射机制则是“生态链闭环”。具体来说,小米已经摸透了智能硬件产品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分销的金链条,是时候用这种能力去刷新更多的传统业态了。
记得有一次到朋友的新家作客,他一进门就说:“小爱同学,麻烦打开空调、电视。”这时候客厅的空调和电视机就自动打开了。
坐下不久,他又说:“小爱同学,请打扫客厅。”听到这个指令,扫地机器人就立刻开始打扫了。
有趣的是,“小爱同学”并不是简单收到指令就开动,它还会回复:“好的,主人。”有时候它还会跟你开玩笑,这让独居的朋友感觉家里有人陪伴。
那位朋友的家人都在老家,他说自从家里安装了小米生态链的全套产品,他的幸福感增加了不少。
这也就意味着,小米的智能生态链闭环是成功的,他牢牢锁定了用户的情感依赖。
结语:
“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
虽然曾经是老款手机的龙头老大诺基亚早已走下神坛,但诺基亚的这句开机广告语到现在还根植在那一批老用户的心里。
就像我在文中提及的,人类无论发明创造怎样高效的机器或者智能生态圈,其目的和本质都是为人服务的,不然就毫无意义了。
所以我们了解数字商业进化的蝶变之路,也是为了更好地驾驭科技发展为我们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捷,而非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时代抛弃而懵然不知。
参考书目:《蝶变:数字商业进化之道》
图片来源:互联网
","content_hash"!"5cfa8f8f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