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空间区块链(广东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盘点11大“广州关键词”)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天,《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正式全文发布。
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到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在新发展阶段,广州既迎来新重大利好,也有了新任务、新使命!
建设广州创新合作区、支持广州争取纳入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广州打造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广州日报记者梳理出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与广州相关的11个“新词”“热词”,看广州如何推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
广东交通快速发展
1、“广州创新合作区”
科技创新:聚焦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首提建设广州创新合作区
“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其中,在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中,广州承担了多项任务。备受关注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集中连片区域为先行启动区、以广州南沙科学城为联动协同发展区,聚焦信息、生命、材料、海洋科学,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
在创新机制先行先试方面,为优化粤港澳协同创新机制,《规划纲要》提出,将建设广州创新合作区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这三大创新合作区。此外,在实验室平台建设方面,《规划纲要》重点提及了广州推进建设的广州实验室、再生医学与健康、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产业平台方面,上周在广州黄埔揭牌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位列其中,提出将继续推进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
创新人才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有条件地区在人才制度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进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和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支持创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际院士谷、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同时,支持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2、“广深双核”
产业创新: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集群将以广州、深圳“双核引领”
《规划纲要》提出,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广东要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规划纲要》明确了多个产业集群中的广州定位。当中包括加快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创意中心;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要以广州、深圳双核为引领;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重点依托广州、深圳、惠州等珠三角核心区,支持发展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Q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Micr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印刷显示、量子点、柔性显示、石墨烯显示等新型显示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建设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为重点的产业创新集聚区。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则明确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等产业中广州的重要定位。其中,在备受关注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发挥广州、深圳、珠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穗莞深惠和广佛中珠两大发展带。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高端SOC、FPGA(半定制化、可编程集成电路)、高端模拟等芯片产品,加快推进EDA软件国产化,布局建设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和SOI工艺研发线,积极发展先进封装测试。
广交会现场
现代服务业方面,广东提出提升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加博会等重要展会的办展水平,推动广州、深圳等建设重点会展城市。具体来看,广东提出要对标国际最好最优最先进,系统谋划创新政策,配合商务部全面提升广交会能级,高质量建设完成广交会四期展馆,探索同步举办高层次论坛,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海丝博览会、加博会等向国际高端展会升级,增强会展经济的“虹吸效应”。
3、“数字孪生城市 ”
数字经济:广州将打造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发展新高地
“十四五”时期是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期。
《规划纲要》提出,在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能力方面,广东提出支持广州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将广州、深圳双城打造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发展新高地。
而在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方面,广东要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有条件的城市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实体城市向数字空间的全息投影,增强城市治理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能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消费与贸易: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实施一批数字贸易先行先试举措
《规划纲要》提出,广东要支持广州、深圳等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准和全球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群,推动国际品牌集聚。支持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推动国内外知名品牌率先在广东首发或同步上市新品。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对外贸易方面,随着贸易数字化和贸易新业态的发展,广东提出创建国家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实施一批数字贸易先行先试举措。而在这一广东本来就具有优势的贸易领域,多项重点任务都涉及广州南沙。如广东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中,贸易新业态工程中提出推进南沙转口贸易产业园和全球优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重大贸易平台工程中提出高水平推进广州南沙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而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广州南沙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少创新成果都在全国自贸区推广。“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推动广州、深圳跨境便利化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5、“综合交通枢纽”
交通枢纽:提升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竞争力
一直以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被称作广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这一领域,《规划纲要》也在不同层面提出了“广州任务”,在这一大任务中,广州可谓重任在肩。
从全省来看,广东提出全面推进沿海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建设广州至湛江、广州经汕尾至汕头高铁,推进柳州至广州铁路、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宁至玉林铁路至广湛铁路连接线前期工作,规划研究广州至清远铁路延伸至永州,谋划推进深南高铁与广湛高铁茂名至岑溪连接线,推进沈海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等粤境瓶颈路段改扩建。到2025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650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36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500公里。
广东省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示意图
区域交通网方面,广州提出提升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竞争力,统筹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莲花山通道建设,构建以广佛—港深、广佛—澳珠以及珠江口跨江通道为主轴,覆盖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主要城镇的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提出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同时推动形成全省港口协同发展格局,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提出提升广州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新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实施惠州机场改扩建。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在广州、江门、清远、潮州等地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纲要》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多式联运和交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提出了新任务。例如,规划建设广州枢纽能级提升工程、深圳西丽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多方式衔接、立体化设计、多资源整合的新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推行客运“一票制”“一卡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粤东地区等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规划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一批铁路物流基地、港口物流枢纽、航空转运中心,大力发展“一单式”货运服务。以南沙港铁路为试点,探索海铁联运运营组织新模式。研究货物空铁联运,积极发展航空货运和高铁货运。
此外,广东还专门提出加快交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600公里时速高速磁悬浮系统、400公里时速高速轮轨列车、250公里时速高速货运列车等新型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6、“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营商环境: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营商环境改革一直是广州的“一把手工程”。《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持续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作为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广州市高新区(黄埔区),该项改革也是“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重大改革事项。
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也将助力广东高水平开放。《规划纲要》明确,建设包括中新知识城在内的高水平国际投资合作平台,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加快推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广州南沙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等平台载体。同时,支持各市立足自身产业优势规划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加快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等重要平台建设。
7、“数字人民币试点”
金融:支持广州争取纳入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
《规划纲要》提出,比特币交易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支持深圳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支持广州争取纳入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此外,广东还将推进广州、深圳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推广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客户营销、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应用。
在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方面,广东提出要显著提升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市金融发展能级。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城、南沙国际金融岛等金融高端集聚功能区,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风险管理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强化广州、深圳对全省金融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纲要》提出,要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完善期现货联动的期货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期货交割库,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
在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方面,广东提出携手港澳共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金融深度合作平台,加强香港联合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合作,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
8、“广州都市圈”
区域协调发展:疏解转移与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广州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广州、深圳“双核”驱动作用,全面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以广清一体化、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为示范,合理引导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重点向环珠三角地区延伸转移,推进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推进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
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体系方面,广东提出培育壮大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强化都市圈内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布局,推进都市圈内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能级,积极发挥核心引擎功能,辐射带动广州、深圳都市圈内城市加快发展。
其中,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全域和肇庆、清远、云浮、韶关等四市的都市区部分。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疏解转移与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不断强化广州市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和门户城市功能。深入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支持广佛共建国际化都会区,联动肇庆、清远、云浮、韶关“内融外联”,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典范区。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还提出支持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在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功能互补、分工有序的多中心、网络化城镇体系。
广东省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9、“双核联动”
老城市新活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发展能级,打造全球营商环境新标杆
《规划纲要》还专门设立章节明确支持推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 “四个出新出彩”,提出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推动“双城”做优做强,共同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引擎。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强化广州省会城市功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发展能级,打造全球营商环境新标杆。支持广州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规划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支持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水平现代产业集群,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物流、跨境电商、交易会展、绿色金融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广州教育医疗中心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建设美丽宜居广州。
同时,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发展。以改革联动为牵引,推动广州、深圳两市在“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中形成更多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推动广州、深圳两市完善战略合作机制,加强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对接,聚焦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不断深化合作。支持广州、深圳两市携手共建要素市场化配置高地,加快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
城市治理方面,广东提出支持广州、深圳、佛山等市开展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试点,推进自主可控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广东还强调要调整完善广州、深圳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探索居住证互认制度,在除广州、深圳外的珠三角城市率先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10、“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海洋经济:支持广州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明确了广东要努力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广州打造成为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其中提出,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为龙头,推动海洋科学实验室、产业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广州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而在海洋产业方面,广东要加快建设广州、湛江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深圳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大力推动海洋生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围绕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深远海勘探等,在广州、深圳规划建设深海研究基地,加快发展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新材料制造等涉海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广州龙穴、珠海高栏港、深圳蛇口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海丝博览会
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方面,广州南沙同样重任在身。位于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及正在推进建设的冷泉系统实验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都将支撑广州面向深海领域,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11、“动漫游戏之都”
文化:高标准建设广州、深圳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在文化建设方面,广州将加快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工程、国家版本工程广州项目建设,推进广东粤剧文化中心、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与“两中心一平台”建设衔接。《规划纲要》提出,办好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等。高标准建设广州、深圳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省级基地,培育一批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全国文化科技应用示范中心。加快广州市(荔湾)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广东还将以推动广州、深圳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引领,全面提升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水平。
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广东要打造广州动漫游戏之都、全球创意城市和文化装备制造中心。文化旅游方面,推动红色文化游、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历史文化游、乡村游、南粤古驿道等升级提质,将港珠澳大桥、广州塔、深圳平安中心等打造为国际一流都市地标景点。
此外,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对广州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与安排。
教育:
支持广州、深圳打造全国高等教育高地。支持广州、深圳等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医疗:
以广州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五个中心为重点打造医学高峰。以打造广州、深圳医疗高地为牵引,带动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粤港澳健康大湾区。
养老:
支持广州深化国家医养结合试点。
法治:
支持广州、深圳等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先行探索。
公共安全:
支持广州、深圳率先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申卉、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骆昌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赵小满
","content_hash"!"530ad54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