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数字货币发言稿(「关注」陈秋霖:“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当前创新的一个时代机遇)

  物联网数字货币发言稿(「关注」陈秋霖:“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当前创新的一个时代机遇)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当前创新的一个时代机遇。为什么这么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他是美国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写了一本书叫《财富第五波》,说在人类的历史中,财富分成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商业资本革命和信息网络革命,那么过完第四次产业革命之后,人类还将走向哪个方向?保罗·皮尔泽认为,是健康革命时代。

  

本文系盘古智库秘书长、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在1月6日“中国好大夫峰会”上的演讲。

  

  


  


  


  

陈秋霖发言稿全文: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当前创新的一个时代机遇。为什么这么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他是美国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写了一本书叫《财富第五波》,说在人类的历史中,财富分成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商业资本革命和信息网络革命,那么过完第四次产业革命之后,人类还将走向哪个方向?保罗·皮尔泽认为,是健康革命时代。

  

为什么是健康革命呢?我想这不难理解。人活着为什么?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从西方文化角度来讲,康德曾经说过:“健康和长寿是人类最自然的欲望,而且长寿是比健康更加自然的欲望。”用我们俗话来说是“好死不如赖活”,在座诸位医生对这种想法的感受比我更加深刻——你们看到过太多病人求生的欲望。

  

在东方文化里,我们追求“五福临门”,五福的第一福是寿,所以最终是为了实现健康长寿。再往深里想一想,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奋斗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两个目的:一是拓展生存的空间,二是延长生存的时间,就这两件事情。

  

工业革命、信息网络革命,都是拓展我们的生活空间、行动空间,而健康革命将会延长我们的生存时间。所以从这个意义讲,我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把第四次产业革命和第五次产业革命结合在一起,既扩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同时又延长了生存时间。

  

所以,我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当前创新的一个时代机遇这个事情是有信仰的,我认为这一定是未来一个长期的方向。

  

在这样一个创新时代,我们做什么创新?


  

创新分成三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的创新。我不谈技术创新,我不想跨界,因为有时候跨界其实也会有问题:“数学是体育老师教”这不是一句好话。外科大夫看内科我不知道行不行,但是内科大夫看外科恐怕是有点问题的。我想跟大家分享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模式创新非常重要,模式创新相当于把技术组织起来,它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交易成本。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特征就是交易,我们要促成交易,所有的模式创新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让大家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产品和服务。

  

制度创新是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基础上,把一些社会公认的东西制度化、规范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工业革命以后发明了汽车,有了汽车以后谁的利益受损了?马车的利益受损了,所以英国曾经出过一个法律,说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马车。所以,技术很重要,模式和制度创新也非常重要。

  


  

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情景背景下,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首先看模式创新,在整个互联网经济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创新就是平台经济。刚才两位讲者都讲了很多次平台,我尝试给大家解释什么是平台。

  

人类一个最关键的经济活动就是交易,任何一个交易都分成三个阶段:

  

1、在交易前需要搜寻信息,搜寻你想要的产品、搜寻你的客户、搜寻你的生产厂家等等,这时就产生了搜寻成本。

  

2、搜到产品以后要交钱、要支付,这就产生支付成本。

  

3、支付之后要交付,产品交付的时候也会产生交付成本,包括了物流成本,也包括了对产品的信任所造成的成本——如何保证这个产品是我想要买的东西。

  

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在这三个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区块链平台从搜寻的角度,原来只是在集市、农贸市场,后来有了商场,现在到了互联网平台、网上商城。从支付的角度,原来是以物换物,几头牛换几头羊,后来出现了贝壳货币、金属货币,造纸术发明以后有了纸币,现在是电子支付、微信支付宝扫一扫等等。而交付阶段就是两个成本,一是物流成本,二是信任成本。

  

我们来看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人类的交易行为,改变人类的经济行为:第一,在搜寻阶段大大降低了搜寻成本。就像我们要找一个好大夫,原来可能要各处打听,全北京城跑遍,今天只要上好大夫在线,这就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信息搜寻成本大量下降。第二,支付成本下降。这个不用说了,微信、支付宝,扫一扫解决了。

  

但是,互联网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在没有互联网交易的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地评判一下;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看得见、摸不着,电商买东西,买家版和卖家版往往不一样。这时你就会发现,除了物流成本以外,还有相应的信任成本。

  

所以我们会发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非常重要的价值:一是搜寻成本的下降,二是支付成本的下降,但是交付成本有可能会上升。同时随着信息的丰富,搜寻成本也会上升。考虑过没有,当你在一个有几千万、上万万产品的平台上搜寻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痛不痛苦?所以信息越多以后,交易成本也会上升。

  

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交付成本是上升的,所以纯粹的网上交易产生了一些变动,又要回归到线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例如今天说的新零售。从电商到新零售,核心的原因就是交付成本上升了,所以我们要回归一些线下。

  

按这样的经济学分析逻辑,我们来看中国互联网是如何创新的:

  

这是我总结的,大概可以把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内容概括进去。可以发现,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平台,都是在朝着降低搜寻信息成本、降低交付成本的方向推动。从大平台逐渐走向精准的平台,进而走向社交的平台,都是为了降低信息搜寻的成本、为了更加精准。但同时,交付成本提高以后,我们又回归到线下结合,所以互联网医疗很多都会线上线下结合。今天的互联网医疗都是依托实体医院,也符合这个逻辑。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内容,最早也是从交付成本低的信息开始。比如说对医生的服务、医生的教育,慢慢的开始走向了医疗的服务,线上的诊疗,比如说线上的问诊、电话咨询、图文咨询等等,最后发展到交付成本高的产品,比如药品的销售。

  

其实所有这些创新工作,很多都是没有被法律明确界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制度创新。

  

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制度创新以2018年为分水岭,在2018年以前,互联网医疗健康主要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只要你想象得到,就可以连接,可以跨界打劫。但是到了2018年以后就不是这样了。2018年以前是在摸索中创新,2018年是从摸索到了规范的阶段,2018年以后我的判断是,要在规范中继续创新。

  

为什么说2018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呢?因为出台了“1+3”个文件:“1”就是2018年4月份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3”就是关于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的三个相关的规范文件。

  

进一步细一点来看几个文件会发现,2018年整个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特征:

  

一是给“互联网+医疗健康”加了一个驱动器。它明确了政府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是鼓励和支持。对于一个创新行业来讲,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大的风险是误判政策风险,当你做了极大的投入以后,突然发现这个事情是不 被允许的,那这个投资风险就非常大,所以说最大的风险在误判政策方向。

  

一方面,扩大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理解。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健康”远远比美国、欧洲理解的更宽泛,包括了互联网和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医疗服务、药品、医保、教育科普以及人工智能七个方面的结合,所以更加宽泛,不仅按照信息技术发展过程,都纳进去了,还涵盖了医疗服务优化过程,包括了院内、院外整个医疗服务的流程,同时涵盖了从医疗到健康的全过程,不光有治疗,还有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科普等等,所以是覆盖了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另一方面,明确了医保支付的方向,虽然今天还没有很多医保支付的明确方案,但是在这个意见里面明确了医保要支付,现在已经明确了在贫困地区支付对健康扶贫的远程诊疗。

  

二是给“互联网+医疗健康”同时加了一个制动器,光有驱动器没有制动器会翻车。这个“制动器”有两个含义:

  

第一,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责任和边界。明确了第三方平台的责任。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是承担责任的,好大夫在线的王航总是要承担责任的。他去年有一句非常伟大的话,在领导去银川考察的时候,他跟领导们汇报时就说:“请让我们承担责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平台承担责任。同时,也明确什么不可以做,比如线上首诊、处方药的电商销售,还有互联网医院的定义。今天的互联网医院一定依托实体医疗机构。未来会不会有变化,我们期待未来的政策。

  

第二,明确了安全要求。责任要可追溯,安全要可保障。安全包括医疗质量安全和健康信息安全,不仅涉及个人隐私安全,也涉及国家网络安全,因为健康信息还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

  

这是2018年的政策,在这个制度创新里面还体现了两个重要的含义:

  

1、注定避免不了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在2014、2015年的时候,《人民日报》的李红梅老师采访过我,我跟她说这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因为,当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时候,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个互联网禁区叫医疗健康,中国人只有在医疗健康上是不用互联网的,别的都用,这不现实,因为人们的需求不允许这样,所以互联网+医疗健康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实际上,医院一直在提高信息网络应用水平,也就是医疗+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新事物,互联网+医疗才是新事物。这两个方面也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两个发展方向。

  

2、注定不是最开放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因为医疗有特殊性。在整个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历程中,互联网经济整体上是从1998、1999、2000年开始发展的,但“互联网+医疗健康”慢了5-10年,因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更不容易做。这个5-10年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十年里面没有特别多的规范,没有特别多的法律限制、监管,对这个创新领域的政策非常的友好。但是5-10年过去以后,在进入了2010年以后,特别是2015年以后,整个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开始进入到了规范的阶段。原来电商平台不承担责任,只有到2015年中国的电商平台才承担责任,2018年1月1号《电商法》实施,现在整体开始规范起来了。但是“互联网+医疗健康”从一开始就遇到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规范期。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特征,也是提醒我们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要在创新和规范之间要做一个平衡。

  

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我大概认为未来的方向有几个:

  

今天的“互联网经济”主要是在流通领域里面,“互联网+医疗健康”也主要在这个领域里面。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个方向,可能会垂直整合。因为在流通领域毕竟是有限的,互联网的连接一定要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价值链的打通,所以一定是往生产端结合。今天的互联网经济,产业互联网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如何从服务患者直接延伸到医院整个流程,或者把互联网平台和His系统对接起来,可能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和物联网结合。因为互联网更虚拟一点,但是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物联网的结合会成为可能,比如江苏无锡就已经在开始做类似的尝试,人民日报也有报道。

  

第三个方向,人工智能。互联网一定会产生大数据,大数据会产生人工智能,这是现在很火的方向。

  

第四个方向,自我管理。整个医疗体系的信息化都是医疗为中心,以医院为主体、以医生为主体,而不是以健康为中心,以患者为主体。未来从医疗服务走向健康服务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患者个人的参与。只有患者个人参与,建立起真正的属于个人的综合动态健康档案以后,刚才任建安主任所说的“健康区块链”才会成为可能。今天是谁生病医保支付谁的钱,所以一定意义上生病才会获得更多受益,未来应该是健康的人更多的受益,应该给健康的人奖励,给健康的人发“健康币”,而不是给生病的人“奖励”,这都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讲,还有几个政策是值得关注的:

  

1、关注评估。这个意思是什么?今天我们做“互联网+医疗健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线上的医疗、人工智能与线下的医疗、人工的医疗相比质量靠谱吗,疗效靠谱吗?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如果医疗不进行疗效评估,这个事情说不过去。

  

怎么来做这个事情?我们现在能做的是把线上的医疗和线下的医疗进行比较。比如说我们比较了医生问诊时间,在线上医生一次问诊的平均时间是7分钟,这可能比线下更充分一点,也是一种质量的体现。比如说,我们把用好大夫在线的数据评出来的全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和复旦的排行榜进行比较,发现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里75%左右的科室都是在复旦榜或者在提名里面。当然,用张泉灵的话说,互联网也给了我们“跨界打劫”的机会,你会发现没有进入复旦榜的有些医院,确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里冲进了前十。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匹配的,这样我们也会相信这个榜单质量是可靠的。

  


  

2、关注产权。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产生以后,很重要的价值就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但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数据的产权问题。刚才说了很多互联网的连接价值,我认为,没有产权基础的连接有时候会变成盗窃。比如我们的信息轻易就被人卖掉了,这不是盗窃吗?所以,一定要界定医疗健康数据的产权。个人的健康数据其实意义并不大,但是一群人的健康数据会很有价值,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同时,健康医疗数据不是我用了你就不能用,所以它的使用是非排他性的、价值是非线性的。

  

那么,医疗的健康数据到底该归谁?一种观点认为该归个人,这是个人隐私,但是如果都归个人以后大数据就没法儿发展。有的医生说,这个数据归医生,因为这个判断是我医生做出来的,我有知识贡献,应该有产权。医院说,这个是医院的,自古以来病案都是医院的财富,协和医院最宝贵的财富是它的病案库。也有观点说应该属于国家,因为健康涉及到国家安全。

  

未来会是怎么样的结局?技术上,美国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在互联网应用过程当中,信息的数据集成和应用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平台抓不到数据。作为经济学研究人员,我们要考虑激励机制的问题。我们倡导信息数据的产权应该是共享的,所有对医疗健康数据有贡献的参与者共享。如果有一天,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健康数据挣钱,也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平台可以用,但是要付费,一分也可以,有很多平台用的时候,收几十块钱也不错。

  

3、关注成本。互联网医疗起来了,大家确实更方便了,但是我们要考虑整个社会的综合成本。

  


  

这是一个简单的供求曲线图,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集合以后形成一个均衡点,互联网医疗发展以后供给会增加,供给增加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导致价格下降,服务量上升,这是美好的事情,这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价值。但是有了互联网,更方便了,需求也会增加。需求增加以后,又会产生一个新的均衡点。进一步,人们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改变。习惯在网上看病,特别是有了医保支付以后,以后会不会有事没事就看一看,行为变化以后又产生一个新的均衡点,整个社会成本会上升。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合理的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用,互联网医疗来临以后会不会带来挑战,这是我们要考虑的。

  

4、关注扶贫。为什么要关注扶贫?美国的研究发现,互联网远程诊疗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补充不足,对于那些缺医少药的地方更有效果;二是提高效果,可以帮助原有的医疗提高品质;三是降低成本,可以替代掉一些人工。在美国的应用当中,可以发现“互联网+医疗健康”也更多用在低收入人群。在中国也同样,“互联网+医疗健康”对扶贫实际上是有作用的。

  


  


  

这张图是我们用好大夫在线的数据,分析了宁夏的患者所接受的线上医生的服务。服务宁夏患者的医生主要是哪里的?首先是北京,第二是宁夏本地,第三是宁夏周边的陕西,然后是上海。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东部地区的医生,通过线上的方式为西部地区服务,这也是互联网的价值。

  

5、关注平台。因为互联网经济的价值来源核心就两个:一是规模经济,二是范围经济。打个比方,规模经济就是,把一个专科做得非常大,门诊量极大,分摊成本下降,规模产生效率。范围经济就是,把一个专科变成综合医院,变成综合医院以后,相关服务都联合起来,看完内科看外科,看完外科看牙科,这产生的价值就是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组合,形成网络经济。

  

我们刚才说,平台会产生价值,对信息成本,支付成本,交付成本产生影响。但是对于互联网医疗,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如雨后春笋般起来的医院建互联网平台的“医疗+互联网”模式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第三方平台加载医疗的“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比,哪个会成为未来的方向?

  

因为在电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生产企业,比如说海尔、美的,都曾经建过自己的电商平台,然后都没有做大,最后是通过天猫、京东做的销售,而不是自己建电商平台。我们要考虑“医院+互联网”到底能做多大?这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虑的。另外,医院资源的专用性到底能否支持客户全周期的需求,如何实现范围经济?病人或者老百姓不光需要医疗,还需要健康全周期的服务,一个医院提供不了时,怎么来做连接?这时就要考虑,到底应该是用“医院+互联网”的方式,还是医院加载到第三方服务平台上?这两种模式到底哪个赢出?我没办法下结论,但是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给大家的案例是,在电商领域里面,生产企业直接做平台几乎没有成功的。但是在医院会不会成功,我不知道,大家需要关注这个问题。

  

总体上我的观点,医疗最早都是个体医疗,医生背一个药箱,后来有了现代医院,即所谓的机构医疗,未来应该是一个平台医疗的时代,所有的医生、所有的医院加载到平台上是更有效的方式。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今天我们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走向创新和规范之间进行平衡的阶段。为什么不光要创新,还要有规范?因为我们要敬畏生命,我们要敬畏行业。医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不能完全按照一般产品的领域去投资,野蛮生长。

  

但是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创新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到今天,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是之前大家创新的结果,未来的发展还是要靠创新。创新有一个标准,我非常喜欢斯坦福大学谢德逊教授的一本书《重新定义创新》,他在这本书里面说,创新的核心是什么?创新的核心是满足那些没有被满足的欲望,换句话说就是提供有用的服务。

  

中国面临一个很重要的机遇,用互联网来反超。虽然有人说,互联网不是中国发明的,我们怎么靠这个反超?在《重新定义创新》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火药、印刷术,成就的不是中国,而是西方的工业革命。那么会不会,互联网不是中国发明的,但是互联网成就的是中国的信息网络革命和健康革命。

  

谢谢大家!■

  


  
","content_hash"!"772f602a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