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萌娃息“路怒”!可,孩子不在时该咋办?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萌娃息“路怒”!可,孩子不在时该咋办?”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萌娃息“路怒”!可,孩子不在时该咋办?
央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成都一男子因开车被加塞引发“路怒”,被同车孩子成功劝慰的小视频登上微博热搜。视频中,面对突然发脾气的父亲,小朋友奶声奶气地说:“爸爸不要发脾气,前面的车子会走的。”“这样是不礼貌的孩子。”这名父亲的怒火瞬间被浇灭,心平气和地继续行车。
对此,网友纷纷留言夸赞萌娃:“谁能不听小可爱的话呢?”“听到孩子这么说,肯定瞬间就没脾气了,还会觉得很治愈。”此外,也有网友表达了对“路怒症”的好奇:从与小朋友的互动中能感受到,这位父亲平时应该是个温柔的人,为什么一开起车来也会“路怒”呢?
“路怒症”是一种病吗?是否与年龄有关?“路怒”行为应如何缓解、遏制?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视频截取
不是心理疾病
司机朋友在行驶过程中,总会看到各种不文明驾驶行为:频繁并线、并线不打灯、别车、急刹等。最让人心焦的是早晚高峰,堵在路上一动不动,“心情不好”很快就上升到了“想发脾气”,于是“路怒”出现了。
“路怒症”到底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史宇表示,“路怒症”不算一种病,并不是医学上的诊断名词。追溯起源,“路怒症”来自国外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一旦坐在车上,脾气就很容易变大,甚至把情绪爆发到比较极端的状态。如果驾驶员有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精神方面疾病等,“路怒”则有可能成为引发其它疾病的导火索。
事出有因
很多人平日很温和或者是个慢性子,但一开上车,就会为一点点小事莫名“发火”。“火气”从何而来?“路怒”的心理成因有哪些呢?
原因之一就是:你在开车。有专业机构发布论文称,驾驶行为需要人付出一定精力才能维持住。为了安全,在开车时,人的身体与精神会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开车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来源。
另外,车内的密闭空间带来的心理安全感也是造成“路怒症”的重要原因。人在最放松、最安全的环境下反而最容易暴露出极端情绪。汽车的密闭空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回到妈妈子宫里”的安全感,密闭的环境使人们的情绪更自由,最坏的情绪会被释放出来。
还有一个原因:车辆是一个动力十足的“大家伙”。当人们坐在车里时,会产生“我很厉害”的感觉,加重极端情绪。
此外,人们在公众环境中会有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在车里时,所处环境更为私密,身心状态比较放松,因此,对情绪的控制与管理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路怒”与年龄有关吗?年纪稍大一点的人,“路怒”症状会轻一些吗?史宇表示,虽然如此,但经过“驾驶舱情绪放大器”的放大,一些年长或是脾气温和的人,也同样有“路怒”风险。
息怒,需内外兼修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城市拥堵与司机驾驶焦虑调研》报告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随机选取的900名司机中,35%的人认为自己有“路怒症”。另一调查结果显示,56.99%的受访者甚至认为自己是“路怒族”,也就是经常发怒。由此可见,“路怒一族”的总量是比较庞大的。
那么,“路怒”能够被遏制或者避免吗?有哪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控制情绪?史宇表示,这需要内外兼修。
解决“路怒”的根本方法是控制负面情绪的来源,同时要注意及时宣泄,疏解自己积累的负面情绪。其次,加强身体的平衡锻炼,比如单腿站立、保持手臂打开的平衡体式。坚持越久,对身体的控制力就越好,对情绪的掌控能力也会增强。在进行情绪掌控能力训练时,先学会掌控身体,能够大大增加受训人的自信心,对缓解“路怒症”很有帮助。
监制:白中华
记者:杨扬
编辑:毕利伟 彭毓姬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萌娃息“路怒”!可,孩子不在时该咋办?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