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1926年的北洋军,早就不是袁世凯时期的精锐之师了。

所谓作战经验丰富,也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你以为他们常年混战,有丰富实战经验,老兵枪法准,军官懂多兵种间的协同作战,懂轻武器的精准与压制射击,懂单兵与班排战术,懂战场地形学与地理学。

可实际上,除少部分精锐外,大部分北洋军啥都不懂。只知道在打顺风仗的时候,一哄而上抢军功;逆风局中,朝天放枪。见情况不妙就装死,或者倒戈投降。

相比于北洋军,当时的没多少作战经验的北伐军反而才是精锐。

根据相关统计,1924年黄埔军校开办时,苏联一次性就送来了八千支完全有刺刀的俄国式步枪,每枪配有五百发子弹。

1925年~1926年,苏联又继续送军火。累计送了各式步枪4万余只、机枪190挺、大炮24门、掷弹筒50支、飞机15架、子弹3600万发、炮弹4000发、军刀1000把,刺刀数千把。

此外,苏联还资助了1270万卢布。其中270万卢布用于建设黄埔军校,1000万卢布用于创建国民党中央银行。

北洋元老朱启钤曾评价中国内战:“中国内战大抵靠,武器,银元,主义,而银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义”。

北伐军比北洋军装备好,比北洋军富,比北洋军有信仰。可谓全方位占优势。

这种情况下,北伐战争还打不赢,就是活见鬼了。

而且,虽然北洋军有70万之众,北伐军出兵之前只有区区10万人。

可是北伐战争,不是北伐军一窝而上,直接与兵力七倍于己的北洋军死磕。

北伐军也不是只有两广的八个军。冯玉祥和阎锡山,后来都加入了北伐军。

历史上的大革命,演进过程比教科书中的概述要复杂的多。

我们印象中,大革命是1926年7月爆发的。

但其实,战争早在4月就开始了。

1926年4月,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吴佩孚的直军、张作霖的奉军和阎锡山的晋军开战。

为了报复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吴佩孚将湖北的直系精锐全部北调。

因此,当北方混战之际时,吴佩孚的老窝是空虚状态。

而也是趁这个机会,蒋介石制定了先打吴佩孚的计划。早在五月时,就令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先行进入了湖南。

6月5日,正当冯玉祥与吴佩孚等人激战正酣之际,叶挺独立团攻克湖南攸县,取得了北伐第一仗的辉煌胜利。

7月9日,冯玉祥部队在直、奉、晋军的联合进攻下,大溃败。眼见形势有变,蒋介石立即誓师北伐。

北伐军八个军,十万人,浩浩荡荡北上,进攻湖南。其中桂系的第七军打头阵,与第四军联手,仅用十余天就接连攻占株洲、长沙等地。

前面说了,直军精锐全部被吴佩孚调去北方跟冯玉祥死磕了。吴佩孚本人也在北方。而大军从北方南调,需要时间。

所以当吴佩孚率十万大军返回湖北时,整个湖南已经被北伐军攻占。

北伐军趁着这个时机,在湖南招兵买马,仅国民党员就发展了20万。部队规模也增至十几万人。

此时的北伐军与吴佩孚的直军,实力上已经发生倒转。

1926年8月,回到湖北的吴佩孚眼见打不过北伐军,就求援于张作霖。

可是张作霖不愿意帮他。

张当时不仅不帮吴,而且还趁乱吞并了吴留在北方的几个旅,占了吴在河北的地盘。

见张作霖不帮忙,吴佩孚又只好求援于同为直系的孙传芳,并对他晓之以理,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告诉他:我两湖完了,你的东南五省就是北伐军的下一盘菜。

可惜,孙传芳也是军阀性格。

他见老大哥吴佩孚挨揍,也故意不救。想坐山观虎斗,让吴和北伐军相互消耗,然后自己下山摘桃子。

于是最终,吴佩孚的20万部队就在张作霖和孙传芳的漠视下,被北伐军消灭得只剩两三万人,地盘也仅剩湖北省会武昌一城。

(张作霖、张宗昌、吴佩孚)

1926年9月,吴佩孚见大势已去,率残部逃到河南,准备找河南督军靳云鹗借兵反扑。

但同为直系的靳云鹗,也拒不出兵。

并且他不出兵也就算了,他反而还把吴佩孚的残部给黑吃黑了。

之后,靳云鹗被直系残部推举为河南保卫军总司令,在河南自立。

然而随后不久,张作霖盯上了河南。派兵南下吞并靳云鹗的部队。

靳云鹗打不过,便投降了武汉国民政府。

至此,吴佩孚这一路北洋军被全歼。他从被打到被迫流亡,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

而纵观他的失败可以看出,与其说他是被北伐军打败的,倒不如说他是“蠢”死的。

他早先北上打冯玉祥时,他的旧将,时任湖北督军的萧耀南就劝他,两广有异动,不要把精锐北调,以免被国民党“偷家”。

但吴佩孚不听劝,最终败完了自己最后的一点家当。

1926年9月,当两湖被北伐军拿下的同时,冯玉祥收拾残部,于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将国民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十几万国民军将士集体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

由于国民军的加入,此时北伐军的兵力已与北洋军相差无几了。

只是因为北伐军和国民军没有会和,当时仍然是各打各的。

国民军在北方,攻打陕西,消灭西北地区的北洋军和地方军阀。

北伐军在南方,攻打江西,与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展开激战。

1926年9月,北伐军剑指江西,孙传芳率精锐坐镇九江,与北伐军的第二军,三军,六军激战。

起先,北伐军势如劈竹。但因为第三军与第二军和第六军有嫌隙,第三军军长朱培德恼火第六军军长程潜摘桃子。

在这种情况下,北伐军因内讧,导致一攻南昌失利。

此后,蒋介石率嫡系,也就是以黄浦生为主的第一军参战。但由于蒋的指挥失误,第一军也被孙传芳击败。

北伐军在江西两战两败,孙传芳气势大盛。

这个时候,救场是第七军和第四军。

李宗仁和白崇禧打完湖南后,率第七军进入江西。

同时,蒋介石也从第四军调来了一个师。

有了生力军加入战场后,北伐军第一、二、三、六、七,以及四军的一个师,在蒋介石和苏联顾问的指挥下,对孙传芳进行三面合围。最终吊打了孙传芳,于江西歼灭了孙传芳十万大军。

当然,北伐军的损失也不小。比如第七军当时就死伤了四千多,而当时第七军总共也就两万人。死伤四千多,相当于减员20%。这是很恐怖的比例了。

从此役就可以看出,北伐军的第一梯队是第七军和第四军,也就是桂军和粤军。这两个军才是北伐军的骨干。

而以黄埔生为骨干的第一军,只能算北伐军的第二梯队,和第三军、第六军一样,打不了太硬的仗。

孙传芳于江西兵败后,北伐军第五军和第一军一部分别进入福建、浙江,收编了孙传芳的杂牌部队。

孙传芳很想反扑,可苦于手上无兵,再加上安徽督军陈调元反水,与蒋介石和北伐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私下讲和,拒不出兵。

孙无奈,只好退到江苏重整旗鼓。

1926年冬,孙传芳感觉情况不妙,邀请段祺瑞、吴佩孚派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讨共同抵御北伐军。

但这次会议,三方吵架不断。最后吵得是不欢而散。

孙传芳见老北洋系(小站出来的老人)靠不住。不得已,只好转身乞怜于奉系。

1925年时,孙传芳曾与张作霖有过交手,大败了奉军。

因此当时孙传芳和张作霖是有仇的。

不过张作霖此时也看清了形势,如果自己不帮孙,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所以他在与孙传芳会面时,就表示既往不咎,愿意与孙传芳联合抵抗北伐军。

12月1日,张作霖着大礼服,跪拜祭天,在天津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孙传芳和张宗昌作为捧哏,就任副司令。

三个月后,陈调元正式投蒋。孙派人缴了陈部人马的械。

陈调元急忙找蒋求援。蒋令北伐军向孙传芳发动进攻。

此战,又是第七军打头阵,击溃孙传芳部。

张作霖见孙传芳打不过,便电令张宗昌南下救孙。

张宗昌不敢怠慢,让褚玉璞、毕庶澄率部南下救援,与北伐军交火。但没打过。

此一战后,孙传芳率残部退出南京,长江以南被北伐军攻占。

1927年4月,刚拿下南京不久的蒋介石在南京、上海等地清党。

一个月后,北伐军继续北上,攻占徐州。

但由于桂系和蒋介石有矛盾,李宗仁、白崇禧认为蒋介石不会打仗,担不起北伐军总司令一职。有逼蒋下台的意思。

再加上,汪精卫在武汉也清党后,也希望蒋介石下台。当时汪表示,如果蒋不下台,南京和武汉的政府就不合流。

于是蒋在这种情况下,就被逼下野了。南京也一时无人主政。

1927年8月,趁着南京无人主政之机,孙传芳和张宗昌发动反扑,先战徐州,大败北伐军。

随后又渡过长江,在南京郊外打了北伐军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辛亏白崇禧在南京附近,指挥第一军的几个师反扑,才稳住了阵脚。

可是,由于第一军打不了硬仗,在随后的战斗中被北洋军击溃。所以最后救场,挽救危局的部队,其实还是白崇禧的第七军。

这一战,史称“龙潭大捷”。孙传芳的十万大军被全部消灭。

第七军凭此一战,奠定了自己在北伐军中的“钢军”地位。

这里解释一下。前面反复说以黄埔生为骨干的第一军打不了硬仗,不是说黄埔生和第一军贪生怕死,乃一群草包。实际上,北伐军除了绿林出身的第五军外,在战场上都敢打敢拼。第一军也不例外。

龙潭之战时,第一军仅黄埔生就牺牲了五百多人。黄埔生在战场上作战勇猛,经常是冲锋在第一线。

第一军打不了硬仗的原因,关键在于领导层的水平不行。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黄埔生勇是勇,但军长、师长不行。单凭当时还都只是中下层军官的黄埔生组织士兵发动决死式的冲锋,是没有用的。

这就跟后来李德指挥红军打不了胜仗,是一样的情况。

再说回来。

1927年6月,就在孙传芳、张宗昌与北伐军厮杀之机。一直暗中观察形势的阎锡山瞅准机会,于太原誓师,并在誓师大会上,拿出了一份孙中山的手书,声称——这是当年孙先生给他的任命书,让他“蛰伏于北方,伺机而动”。

现在时机来了,他要加入国民革命军,配合北伐军一起行动。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阎锡山加入国民党后,此时的北伐军与北洋军的实力完全发生倒转。

北伐军总计约70万人。而北洋军随着吴佩孚和孙传芳被消灭,也就仅剩张作霖和张宗昌的40万人马了。

70万打40万,这不是吊着打么?

1928年1月,在桂系和汪精卫都掌握不了局面的情况下,蒋介石宣布复出。

不久后,蒋桂达成和解,双方均表示将会不计前嫌,共同对付张作霖。

当年4月,蒋桂又与阎冯达成共识,四家集中70万大军对张作霖展开围攻。

大战开始后,不到半个月时间,张宗昌的10万大军就被消灭。又过了一个月,张作霖部署在河北的奉军也被击溃。

到了1928年6月,奉系兵败如山倒,张作霖只得退出关内,撤往奉天。

后来在撤军途中,张作霖被炸死。

北伐军听说张作霖被炸死后,就在攻至山海关下后,停止了进攻,与奉系展开谈判。

北伐军的代表是白崇禧,奉军代表是张作霖时期的总参杨宇霆。

谈判期间,阎锡山和冯玉祥曾主张一鼓作气打过山海关,彻底灭了奉系。

但蒋介石和白崇禧不同意。因为蒋和桂系的地盘离东北太远,消灭了奉系,最终占便宜的也是阎锡山和冯玉祥。

所以蒋介石也就不同意继续进攻。(事实证明蒋的预判是正确的。后来的中原大战,要是东北由阎、冯控制,蒋很难取胜)

最后,奉系与国民政府达成共识,全东北改挂青天白日旗。奉军加入国民革命军。

至此,历时两年多的北伐战争结束。

通观北伐战争不难发现,“身经百战”的北洋军阀名不副实,远不如北伐军。

而北伐军中最能打的,也不是以黄埔生为主的第一军。

第四军和第七军,才是北伐军主力。这两个军中的各级军官,多为保定军校和各地的讲武堂出身。论实战,论勘察地形,论结合情报找出敌人弱点的本事,他们远比只是速成班出来的黄埔军官生优秀。

黄浦生真正成为国军骨干,那还是十多年后的事了。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