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多靶点”调控 双相情感障碍手术治疗更具优势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多靶点”调控 双相情感障碍手术治疗更具优势”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靶点”调控 双相情感障碍手术治疗更具优势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说到双相情感障碍,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抑郁症。在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抑郁发作的典型表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病人通常有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降低、劳累感增加、活动减少,以上这些是抑郁的核心症状,也是基本症状,如果病人一次或间断而多次的出现抑郁发作,那么诊断为抑郁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患者不仅会出现抑郁症状,还在抑郁缓解期甚至没有缓解时出现与抑郁发作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状态,比如兴奋话多、思如潮涌、言语夸大、精力充沛、信心爆棚、干劲十足等表现。总之与抑郁发作时的被动消极、懒言少动可谓“冰火两重天”。这种表现在专业上被称为躁狂发作。
如果将抑郁比作低谷,那么躁狂就可谓高峰,可见抑郁与躁狂是情绪的两个极端。如果在抑郁发作之后又出现了躁狂发作,或者躁狂发作之后出现了抑郁,或者只出现两次或更多的躁狂发作,那么一个新的诊断就出现了,即“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可以包含抑郁,却已不再是抑郁症,其严重程度、复杂程度相比抑郁症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躁狂的表现与平时迥异,所以通常容易被识别发现,但临床上还有一种轻度的躁狂状态,专业上称为“轻躁狂”,则容易被忽略,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案例:患者周某,男性,23岁,因“失眠、情绪低落、兴趣和快感缺失、心态消极、紧张焦虑、接触被动,抑郁症病史5年,暴躁易怒、兴奋话多、夸大挥霍、强迫行为、敏感多疑,与前述抑郁症状交替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病史6个月”入院,已于当月行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治疗。
病情概况
患者于201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睡眠差,有时整夜不睡觉;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他坏话,背后议论他;情绪低落,不开心,对生活和学习提不起兴趣,紧张焦虑、恐惧;不愿与人接触及交流,生活被动,孤僻、懒散,当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抑郁症,门诊给予口服帕罗西汀、奥氮平等药物治疗,症状控制稳定,顺利考入大学。
大学期间自行停药,于2019年大学毕业工作后病情加重,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门诊给予帕罗西汀、丁螺环酮、奥氮平等药物调整,病情好转后自行停药,如此反复4次以上均在当地医院门诊随诊,服用过多种抗精神症状药物(帕罗西汀、碳酸锂、丁螺环酮、奥氮平)对症治疗。后患者明显出现脾气暴躁、易怒,与家人敌对,吵架后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有时兴奋话多、夸大吹牛,说自己能干,能赚大钱;挥霍,乱花钱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有时睡眠差,情绪低落,对工作提不起兴趣,说自己不想活了,但未见自杀行为。再度就诊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给予碳酸锂、奥氮平、帕罗西汀等药物治疗,规律、足量、足疗程服药,症状控制欠佳。自确诊双相以来,患者每份工作都干不满3个月,怀疑同事背后议论他,说女同事喜欢他,偏执认为自己干什么都是对的,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增加强迫行为,反复关门、洗手,孤僻懒散,接触被动,否认自己有病,无自知力,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现患者及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门诊拟“双相情感障碍”收入功能神经科。
术后,患者意识清楚,精神状态良好,进食、睡眠情况正常,入院前的暴躁冲动、夸大吹牛,或是低落抑郁、意识消极的两极化情绪消失了,自知力恢复,无兴奋话多,无彻夜不眠。住院期间,主动与父亲聊天、散步,父子关系逐步转好,说明亲情感也获得恢复,于术后第九天办理了出院。
部分家属认为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只能针对一种症状进行调控,不适合双相情感障碍这样多症状的精神疾病,其实不然。双相情感障碍的手术应该归功于“多靶点”理论。其治疗核心是针对情绪、情感调节中枢,即边缘系统而言的。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癫痫、焦虑症、抑郁症等,多个经典的精神外科手术靶点-扣带回、内囊前肢和杏仁核,它们是调节情绪、情感环路中最重要的节点。基于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递质调控学说、受体功能亢进学说等理论,以及多年的临床实践,外科医生常常选择多个神经核团进行调控,这能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从而治疗这类疾病。
(本号的医学科普文章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医编小组发布,禁止抄袭,盗用必究)
咨询电话:15921230693(微信同号)
医院科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
医院性质:公立三级甲等医院 全国医保定点单位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多靶点”调控 双相情感障碍手术治疗更具优势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