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音综体系接受的她,值得一次平反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不被音综体系接受的她,值得一次平反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不被音综体系接受的她,值得一次平反”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被音综体系接受的她,值得一次平反

不被音综体系接受的她,值得一次平反

作者:薯片

让观众在弹幕刷 “阴间”、“害怕”是什么样的歌?

上周末,音乐人倩芸在B站综艺《我的音乐你听吗》的舞台上带来了一首很不一样的歌曲,不一样的表现带来极端的结果,评委团叫好,现场观众们却只给了1分。

这首歌名叫《圆圆》,是倩芸以自己的曾经养的一只小狗的名字命名的,歌里也记述了她与宠物圆圆、咪咪,从相处到分别的点滴和对它们的爱。歌曲过半后,彻底转调为真正轻快的儿歌旋律,以大声的“Nanana”呐喊收尾,然而内容却又真正低沉了下去——她感叹:“能不能别再让我和爱分别。”

她在上台前告诉大家这将是一首儿歌。当音乐响起,阴沉、甚至有些恐怖的氛围开始铺陈,大量的不稳定音配上她的念白,让在场的选手和导师们都目瞪口呆。

一曲终了,许多选手只能丢下一句“有个性”,连导师们似乎都没能很快接受。薛之谦说,如果是他自己来做,不会把后半段的情绪做得那么开心,而是会保持低沉的呐喊。谭晶也对她说,“中间跳的那段有点像儿歌了,如果后面发展得‘野’一点,加一点摇滚,绝对是特牛的一首歌。”

这位95后音乐人不自觉揪了揪自己的衣服,犹豫又不失坚定地说,“我不觉得儿歌有问题。”她完全不介意这首歌曲在其他人看来风格断裂。

在节目播出之后,倩芸引起了一波争议。许多人认为她的音乐“怪力乱神”,难以欣赏,甚至不少人认为她态度太狂妄,我行我素。

其实这首歌的结构与内容都不难懂,节目中的热门选手,18岁的选手吕彦良评价: “用悲伤的角度来描写她跟她的小动物欢乐相处的时光,然后用开心的那种叙事方式来表示离开它们的悲痛,这种极端的矛盾反差是我觉得很惊喜的。”

只不过当一首歌听起来不流行、不摇滚、不嘻哈也不R&B,许多人的大脑便会在此宕机。结果是,这首怪怪的“儿歌”,触发了一些传统与新潮,程式与混乱,大众与个性的交锋。

但从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倩芸的表现是让我很惊喜的,这种惊喜甚至不仅限于吕彦良所提到的歌曲结构的矛盾反差。从她的个人形象到音乐理念,都值得一次“平反”。

直观来看,倩芸非常适合综艺节目。她在短片中自我介绍,“我觉得我比较特别,可能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就不知道这是干什么呢。”她鲜明,又有一定的神秘感:公众到目前为止对她的了解仅限于1.5年创作经验。

她不同于同节目中很多早就是up主、小网红的选手,也不会做出一些“社交牛逼症”到有些油滑的表现,她与导师间的小摩擦是纯天然的,仅仅想重述对于自己的歌曲的坚持。

结果是,综艺节目所寻求的冲突和爆点在她的身上很自然地发生了。

音乐选秀节目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我们太久没有见到初代《超女》舞台上那些冲突和尴尬了,选手更新迭代的经验就这么累积在了这一茬年轻人上,他们客气、成熟、处事周到,以至于现在的观众觉得,与导师、其他选手客客气气、有来有回的鼓励才是一档选秀综艺理所应当呈现的状态,甚至,这也是很多选手给自己设下的“社交目标”。

(图为《超级女声》的海选画面)

但在这样的气氛里,倩芸出现了。导师提出加入摇滚元素可能更好时,她说:“我不觉得儿歌有问题。”;“用很快乐的语调,唱出自己的感觉,其实也挺好的。”她还这样强调自己的创作主题:“我不喜欢猫也不喜欢狗,我只喜欢它们两个”在收到低分评价时,她也直言:“她们听的歌可能比较少。”

这样不加修饰的情绪表露,是逐渐产业化的真人秀节目中难寻的。

在观看一档音乐综艺时,对音乐的要求本就应当大于综艺。我欣赏倩芸,更大的原因是这首《圆圆》太有趣了,创新大胆而细腻入微。正如同乐评人所言,这是一首“另类的自成体系的作品”。

《圆圆》这首歌有音乐剧的质感,像一场独白,但是它的尖刻犀利与朗朗上口达到了一种诡异的平衡。倩芸的演唱把听众“吊”了起来,但是却没有在听众所预料到的地方“放”下。

无论是其戏剧元素的代入感,还是不俗的展开,其实都源自于这首看起来胡闹的歌曲中内含的,恰如其分的旋律编排和氛围营造。前后两段背景音乐看起来很割裂,但其实有无数衬托情感的部分,她的演唱看起来很随意,就是儿歌,但其实她也拥有很强的爆发力,最后的嘶吼像是儿童的哭闹,但其实任何人也不会把这首歌的主体看作儿童,因为那饱含成年人的,灰色的悲伤。

可以不喜欢她的曲风,不喜欢她的表现方式,甚至觉得这首歌没有被打磨到悦耳的程度,但任何人也无法否认这首歌中真挚的感情。她从自己养宠物的真实体验出发,没有试图给这种情感强加一些自己的年龄和阅历无法企及的哲思,所以自然也没有年轻音乐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通病。

某导师在评价她时,说很喜欢她的表达,无论是讲动物还是以动物比喻人。我倒觉得这反而是一种在华语流行音乐界摸爬滚打已久后的一种程式化的附会了。显然倩芸只想唱圆圆和咪咪,她所说的也都只关于圆圆和咪咪,这就够了。

导师们对于她风格的质疑在我看来更是没什么必要。倩芸让人想起一些特立独行的,以“怪异”音乐著称的女音乐人,比如Bjork和户川纯。前者的《Cvalda》和后者的《极东慰安唱歌》都是“黑暗儿歌”式歌曲。或许,我更应该用美国独立女歌手Regina Spektor类比:无论是对于器乐“古灵精怪”的编排,还是歌词里叙事的多变,倩芸和她一样带着浓浓的“anti-folk(反民谣)”气息。

(图为日本女音乐人户川纯)

这些女歌手们比较幸运,在崭露头角时很快被赞扬接受。倩芸遭受质疑的情景倒是又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歌唱家龚琳娜。《忐忑》刚面世时,“脑残神曲”等质疑声层出不穷,之后她的《金箍棒》、《法海你不懂爱》等作品,也面临了“以丑为美,把另类当创新,不断挑战国人的审美底线的病态。”这样的负面舆论。然而这些年过去,她不断稳定推出新作,仍然贯彻自己独特的民族风,致力于“中国新艺术音乐”。她上《歌手》这样的综艺,也与上海交响乐团举办主题音乐会,去年她还与谭盾合作了《敦煌慈悲颂》。

(图为龚琳娜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

龚琳娜证明了奇怪的音乐可能需要大众更长时间接受,当然圆圆不好和龚琳娜去比较,但她们的境遇是相似的。对她一味的否定也确实只能体现观众和导师在音乐审美上所存在的局限性。

这档综艺节目关于“‘好’的标准可以多元化”的总体纲领,已经体现出导师的意志并不一定绝对正确。

做出朗朗上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是很天然的音乐追求,甚至对于略显疲乏的华语乐坛来说,已经可以是全部的要求。导师与观众代表了流行音乐行业中已经获得成功的前辈和当下部分年轻听众的审美趣味,但这也绝不是“标答”:反而大众流行的赛道上,也许中国年轻音乐人处于天然劣势:我们起步晚、成长环境中的音乐不够丰富、很多时候只能重复前人做过的东西,要“做出来”很难。摇滚、嘻哈,玩不过根基深厚的外国人,芭乐流行也在90、00年代达到了饱和。

但我们发现,哪怕是近些年疲乏的华语乐坛其实从来不缺会唱的歌手、会创作的歌手。有好的声音和外在形象的歌手充斥着各层级的综艺节目、短视频平台。同时,一些其他领域的艺人一直也试图分音乐的一杯羹,标榜自己为“唱作人”。然而他们拿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拾人牙慧的庸俗之作。就算是演唱能力超群或者创作能力惊人的歌手,歌红人不红、人红歌不红的命运还是时刻萦绕着他们。

所以与其追求怎样做出另一首爆曲而“变乖“,怕挨骂就照着爆款写,照着有流量写,接着泯然众人。对于原创音乐人来说,也许追求个人形象与音乐作品的协同发展才是一种更迫切,同时也更易于成功的解:对于这样“人歌合一”的音乐人听众其实也有巨大的需求,毕竟大家现在天天念叨的名字还是周杰伦。

而在算法时代,后天王巨星时代,如何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唱作人,做到“人歌合一”?回想起来,不按常理出牌的龚琳娜反而确实是过去的十年间,个性化与音乐传唱度平衡地最好的音乐人。而倩芸虽然远不够成熟,她也提供了做到的可能。

倩芸的创新,虽然青涩,也可以说是规避了与“珠玉在前”的流行音乐的正面竞争,而是开辟了自己的赛道,她所依托的只是自身的音乐创作能力和个人魅力,从小的视角、真挚的文本出发,去掉既有风格限制的条条框框。这或许是值得肯定,也值得其他年轻音乐人借鉴、反思的。

当然不是说《圆圆》是下一首《忐忑》,倩芸不管离龚琳娜还是Regina Spektor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是当看完这个节目《圆圆》成为了大家印象最深的歌曲,当曾经被批判“太怪”的音乐一次次被证明其优秀,也许我们能受到一些启示:“开宗立派”和“离经叛道”间的差距也许很小。也许倩芸只是昙花一现,但也许在个人的努力和合适的土壤下,她也能去接近前文提到的音乐人,蜕变成为中国真正有个性的新声音。

倩芸的坚持显然是有意义的,她能够“觉得自己挺好的”就已经是一种音乐审美、创作上的举重若轻。已经有那么多人在大众赛道上角逐了,一匹离群之马的存在无可厚非,我也期待有更多的离群之马,在不同的风格和表达上脱颖而出。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不被音综体系接受的她,值得一次平反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