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你未曾见过的、真实的新加坡!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揭秘你未曾见过的、真实的新加坡!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揭秘你未曾见过的、真实的新加坡!”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秘你未曾见过的、真实的新加坡!

揭秘你未曾见过的、真实的新加坡!

在以往的推文中,小助理为大家总结了新加坡房屋类型以及需要缴纳的税金。

介绍过的房屋类型里,小助理还没有介绍过新加坡的组屋。很多小伙伴想了解当地的组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就好比对中国香港当地的公共房屋一样感到好奇。

话说小助理刚来到新加坡的时候,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住公寓呢还是组屋呢? ”

这个问题就像在北京被问:”您吃了吗?您嘛去呀?”一样普遍。

直到现在,小助理依然感到疑惑,为什么这是人与人见面时互动的话题之一?

那么今天,小助理为您彻头彻尾地介绍新加坡组屋,揭秘真实的新加坡。

(图源于网络)

什么是组屋?

(图源于网络)

如果您来过新加坡,未曾见过组屋,也就说明,也未见过真正的新加坡!

这一次,避开游客路线,小助理带您看看真正的新加坡。

“政府组屋”即是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国民住宅,由政府机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规划兴建,也就是当地人常挂在嘴边的“HDB”。

以优惠价格出售给人民(少量租赁给人民),让人民分期付款购买。政府会给符合条件者提供各种购房津贴。

目前,新加坡有超过100万个组屋单位,散布在全岛20多个市镇,或称“组屋区”。

新加坡有超过八成的人住在组屋,而这当中有九成,拥有所居住的组屋。

(图源于网络)

要认识普通新加坡人的生活面貌,走进组屋区或许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此之前,跟随小助理先来了解新加坡组屋的发展史。

组屋的历史

当时由英国殖民地政府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是负责发展公共住房的单位。

二战后,改良信托局从1947年至1959年的12年间,建造了2万零907个公共住房单位,但战后新加坡人口增加,这个数目的住房,无法应付160万人口的需求。许多家庭只能一家人挤在一个租来的小房间,或者住在简陋小棚屋里。

(图源于网络)

新加坡于1959年取得自治权后,自治邦政府成立建屋局,大刀阔斧解决屋荒问题。

建屋局也接手改良信托局在女皇镇(Queenstown)开发新加坡第一个卫星镇的工程。

1965年,建屋局达成目标,在五年内建了5万4430个组屋单位,基本解决了屋荒问题。

什么人可以购买组屋?

其实在最初,组屋是出租给人民的。

1964年,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向人民出售组屋。

为协助更多人拥屋,政府在1968年允许人民以公积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储蓄,支付组屋首期款与每月的分期付款。这项措施加上历年陆续推出的各类津贴计划,大大提高了新加坡人的拥屋率。

(图源于网络)

(注:公积金是新加坡一项强制性社会保障储蓄计划,由雇员与雇主各按雇员薪资的特定比率,将钱纳入公积金,作为雇员医药费、住房贷款与退休金等用途。)

由建屋局直接出售的组屋,获得政府大量津贴,因此只供新加坡公民购买,购买人至少有一方是新加坡公民。

购买组屋后,住满5年,组屋才能够在二手市场转售。

符合条件的永久居民,可以购买这类转售组屋。

那么具备什么条件的永居可以购买呢?

若一对外国夫妻想在新加坡购买政府组屋, 则必须两人都持有永久居民证至少3年,便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购买二手组屋,并且在购买组屋后的半年内将国外的私人房地产转售给他人(不能在国外持有任何房产)。

购买组屋后住满5年便可以再将屋子转售。

注:该房屋只能用来居住, 不能整间出租哦!

为什么新加坡人人有房住?

年轻人不用发愁买房?

根据新加坡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每个家庭平均月收入为8666新元,而每位家庭成员月均收入为2500新元。

新加坡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地大学毕业生月薪在3000新元左右,有的甚至会更高。

那么,新加坡购买组屋的人群平均月供是多少呢?

据新加坡国家建屋局透露,一般平均在其月收入的23%左右,低于国际上30%-35%的比重。

小助理在这里和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一间90平方米左右的组屋,总价为30万新元左右,由于建屋局只要求支付房价的10%作为首付,然后申请20年的房屋贷款。

这样的话,扣除相关津贴后,只需要动用公积金就可以轻松解决首付,然后每个月只需要供1000多新元,同样可以从每个月的公积金抵扣,不必额外动用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来缴纳房屋贷款。

事实上,就算月薪只有2500新元的年轻人,两夫妻一起供一套组屋也不是问题。

据小助理了解,建屋局对收入越低的家庭的购买津贴会越高。只有对于月收入在1000新元以下,实在无法供房的弱势家庭,新加坡政府才会建议他们租住组屋,每月只象征性地收取二三十新元的租金,直到他们住到可以买得起房为止。

由于私有房屋的价格,普遍比同地段组屋的平均价格起码高一倍以上,所以,新加坡人更愿意住进政府提供的组屋。

根据新加坡建屋局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有82%的新加坡人生活在组屋,在这其中,又有90%的业主拥有房屋产权。

光是今年上半年,共有106个组屋单位以逾百万元成交,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3.5倍。

总结下就是:新加坡的住房制度能保证新加坡人,只要有工作就有公积金,只要有公积金就能买得起房子。即便新加坡的清洁工和收银员拿的是最低收入,每个月收入1000新元,但他们在新加坡都能买得起房子。

组屋的类型

谁说组屋没有公寓好看?!

那就错了!

近几年建造的组屋不仅外观看上去和公寓无差别,室内的面积也比一般的公寓宽敞。

只是没有保安和公共设施。

但在新加坡,没有保安,组屋的治安也是极好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组屋类型吧!

(图源于网络)

改良信托局1930年代起在中峇鲁建设公共住房,算是较早的组屋啦!艺术气息是不是很浓厚?

(图源于网络)

大巴窑“私人组屋”,外观设计美轮美奂。

(图源于网络)

这个圆形组屋是宏茂桥的地标了!建于1970年。

(图源于网络)

大巴窑的“Y”字形组屋,建于1960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曾两次拜访此组屋,分别是1972年与2006年。就连温家宝与朱镕基总理也分别在1999年与2007年拜访过大巴窑的组屋区。

(图源于网络)

波东巴西数座倾斜式屋顶组屋,是该区独有的特色,1984年建成。

(图源于网络)

女皇镇的弧形组屋,这座组屋的外观看似张开翅膀的蝴蝶,所以也称“蝴蝶楼”。20层楼高的蝴蝶楼,建于1973年。

重量级的来啦!也是小助理最喜欢的组屋!上图!

(图源于网络)

达士岭摩天组屋(The Pinnacle@Duxton),建于2009年。

(图源于网络)

(图源于网络)

杜生庄(Skyville@Dawson)与杜生阁(SkyTerrace@Dawson),建于2015年。他们优秀的设计概念获奖无数,包括新加坡最高荣誉设计奖“总统设计奖”。

以上,就是小助理为大家带来的最全的组屋介绍啦!

不知道大家看后对组屋的概念有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呢?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揭秘你未曾见过的、真实的新加坡!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