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d数字货币(慧眼铁腕:朱镕基总理对金融乱象的判断与整治)
提及金融一词,每一位朋友都不会陌生。尤其在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经常使用信用卡、某宝、某呗,以及令无数成年人提起就脑瓜疼的车贷、房贷,都是现代社会“金融沧海”中之一粟。
究竟何为金融,抛开晦涩拗口的宏观经济学概念,所谓金融本意就是“金钱财富的融通”。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地好,它就是实体经济的“加油站”,社会财富机器运转的“润滑剂”;但稍有不慎,它就能掀起一场“金融风暴”。
我党自取得政权以来,就在金融治理方面有着清晰的认知和丰富的经验。当年,陈云同志就通过一场大规模的金融治理,迅速稳定了上海经济,被毛主席赞誉为“上海的金融战争不亚于淮海战争”。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在高度繁荣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金融领域乱象丛生。当年,以朱镕基同志为代表的我党精英对此作出了正确论断,有效维护了我国金融秩序稳定。
一、“慧眼铁腕”——朱镕基同志对金融乱象的判断与整治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弊病乱象。朱镕基同志铁腕重拳,亲手治理。
对于国内金融秩序的整治,当时金融行业“三乱”即“乱放贷”、“乱拆借”、“乱集资”现象异常严重。199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亲自兼任人民银行行长,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整治工作。
当时,他铁面无私地痛斥了银行业和金融系统系存在的严重问题:
当前银行系统有三种人非常危险,对他们不能放松警惕。
第一种是特别贪婪、特别疯狂的人,为了个人享乐,一切在所不惜,不计后果;第二种人主要是领导干部,对国家利益、资金安全极端不负责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胆子大得不得了;第三种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非常低劣,无知而又胆大,干出很多荒唐事情。
如今,近30年过去了,朱镕基同志当年的讲话依然振聋发聩,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近年来,那些“折戟沉沙”的“金融硕鼠”甚至“大老虎”身上,都明显具备着这“三种人”的某些特征。
有许多次,面对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朱镕基同志拍桌子怒斥道:“金融系统有些领导干部胆大妄为、无知荒唐到了什么程度。金库的钥匙都让你们交给不法分子了”。
对此,他主张“为政要严”,银行和金融系统更是如此。对于当时普遍存在的金融系统“潜规则”——银行业利用职务之便,“搞两本账”、“假单据套汇”、“炒外汇期货”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无论职位高低,一律清除出银行队伍,且永不录用。
不仅如此,朱镕基同志始终坚持“专业的事情要让专业的人去办”。金融领域乱象丛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银行业干部素养不高,能力不足。
因此,他坚决主张:“要选拔一批懂宏观经济、懂财务管理的人才充实金融机构领导班子,要选择、使用真正的专家型人才”,在他的力主之下,许多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被破格提拔。
除了严厉打击犯罪,铁腕震慑腐败之外,作为当时全国金融战线的“大管家”,朱镕基同志还经常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谆谆告诫金融系统的高级领导干部,要心系人民,报效国家。
他多次谈到:“党和人民把如此重要的领域交给你们管理,你们要时常保持敬畏之心,保持底线。如果一心想着中饱私囊,以权谋私,那只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功立业,报答国家和人民的知遇之恩,才是有节操的的君子之风”。
经过朱镕基同志的有效整顿,国内金融领域的乱象一度好转,风清气正,秩序井然。当时,有一大批金融高官被摘去了“顶戴花翎”。正如朱镕基同志所言:“该撤职的撤职,该法办的法办”,他们当中,有的还被开除党籍,甚至身陷囹圄。
当然,“剜去腐肉的目的,是为了让肌体更健康”。后来那场缘起泰国,席卷整个东亚的大规模金融风暴中,中国能够平安着陆,没有出类似东南亚那样的系统性金融崩溃,确保了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稳定,朱镕基同志的改革可谓居功至伟。
朱镕基同志的继任者,温家宝同志也曾引用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名言,告诫金融工作者,要坚定理想信念,避免腐化堕落: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是日新月异,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高层领导同志的殷切叮嘱,谆谆教诲,勉励鼓舞了许多优秀人才,但也有一些人置若罔闻。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业行业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如今大型国有银行的产业规模几乎都是万亿级的。但繁荣兴盛之下,新的问题又不断滋生。
首先,银行的不良资产反弹压力日渐增大,大量的“呆账”、“坏账”,给国家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其次,金融腐败风险居高不下。少数银行的“一把手”长期把持大量资源,把国家的财产视为“自家的金库”,他们利用金融资源谋取私利,甚至“监守自盗”。
正如朱镕基同志当年所痛斥的那样:“那些人对国家的利益、资金的安全极度不读责任,任性妄为,胆子大得不得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非常低劣,无知而又胆大,干出很多荒唐事情”。
二、“成长代价”——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的混乱现象
2018年,在第十六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原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提及当前国内金融领域的混乱境况时,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弊病根源:“当前金融行业利润已超过其他行业利润总和”。
早在2017年,楼继伟在给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毕业生的讲话中就指出:
“当时面对上千毕业生,因为不止本院,还有其他院系的学生,都兼修金融相关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金融行业也是人才蜂拥而入。今后,优秀青年还有多少愿意去做工程师、科学家?遑论公共经济学家。面对今天的金融乱象,我不禁感佩朱镕基同志当年的英明预见”。
2018年7月,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国家高层也罕见地使用了“金融乱象”一词,描述当前我国的金融生态,可见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具体来看,我国当前的金融乱象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金融行业整体利润率畸形高涨,不仅没有起到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反而大量挤占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生存空间。首先,银行信贷过度扩张。而且,这种通过扩张释放出来的货币,基本都被少数既得利益者攫取,或用于资产炒作,或用于奢侈消费。
而那些真正需要发展资金的中小企业和“弱势产业”,融资十分困难,或成本过高,或根本无法获得融资。正本清源,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不受约束的权力”,在金融领域过度扩张的恶果。
换言之,金融资产直接由权力来控制,其分配遵循权力的逻辑甚至掌权者的个人意愿,而非市场规律,市场利益大小完全与权力大小及远近直接有关。如此一来,大量的金融资源必然会向权力倾斜,“黑箱交易”盛行,市场规律被扭曲,市场也逐渐沦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例如,许多“有路子”的强势企业通过各种运作,募集了大笔资金之后,不是将其用于实体产业的扩大再生产,而是选择把这笔钱再次投入资本市场投资理财。这样几轮循环之后,表面上看,钱多了几倍,但社会财富总量并未因此增加。
相比之下,许多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要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由于前景不明确,收益不确定,往往得不到其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一言蔽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资金,通过社会信用被“构建出来”之后,没有流入财富的生产领域,而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肉烂锅里转”。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自然都对这种一本万利的钱生线“暴利买卖”,趋之若鹜。不仅在资金方面,大量优秀人才扎堆进入金融行业,也挤占了其它行业的人才空间。
就笔者熟悉的高校社会科学专业而言,改革开放之初,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深受学生喜爱,许多省市状元都将基础理论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志向。
而今天,高校各专业中最“热门”最“抢眼”的专业,莫过于金融财会,其风头早已经盖过了“母学科”理论经济学。没有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所谓的“金融创新”,又从何谈起?
第二,缺乏有效制约、监督、管理体系的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难以规训。如前文所述,所谓金融,其本质就是资金在各行业、各领域之间的“融会贯通”。
这个过程打通了社会大生产的“任督二脉”,盘活了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罅隙隔阂,使得技术、人力、物质充分流通,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简言之,金融属于现代经济学中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四大范畴中的分配环节。其本质属性绝不应该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而是要“周公辅成王”,比特币行情助力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崛起,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涉足金融这块“大蛋糕”,他们打着“金融创新”的噱头,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地位,搞出了一系列花里胡哨,莫名其妙的“金融新产品”,普通人一不小心就会招了他们的道。
比如,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蛋壳公寓“租金贷”问题,企业以“方便交房租”的名义,诱导租客通过网络贷款的形式,一次性支付一到两年的房租。
蛋壳公司一次性拿到拿到大量资金,再去金融市场炒作牟取暴利。最终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背后资本赚足了利益,租客损失惨重,无家可归。
类似这些“换个马甲”就出来忽悠人的“金融创新”,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手段募集到大量资金,拿到金融市场炒作。只要有人不断接盘,资金链不断,利润就会滚滚而来。如此“庞氏骗局”,最终受害的都是普通大众。
质言之,如果一个行业不是面向大众,通过服务大众获取收益,而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谋取自利,那么这个行业肯定会乱象丛生。这是现代金融行业一个普遍适用的共性,更是全球金融危机不断爆发的根源。
三、“以史为鉴”——当今金融乱象的治理之策
在现代经济体系运行的过程中,金融处于毫无疑问的核心位置。但金融好比经济经济发展道路上,高速风弛的“运输车”:
轨道正确,速度得当,它可以为经济的繁荣昌盛,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动力;但如果没有了“红绿灯”,监管不当,就容易“车毁人亡”——所谓“滚滚天下财富,岁岁人心浮动”,没有严格的监察制度,世间有几人能经得起大把金银财宝的诱惑?
所以说,面对严峻复杂的金融治理生态,我们国家始终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实行金融反腐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双轮驱动”,严防死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个底线。
为此,我们国家的最高层,也反复强调也要持续压实金融管理部门、监管机构和地方党委、政府主体的责任。有效实现金融反腐和处置金融风险统筹兼顾,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有针对性地补齐制度短板。
然而,国家严密周到的防控,却实实在在触动了一些人的奶酪,他们开始胡说八道,颠倒黑白。某位我们熟悉的,宣扬“996福报”的金融大亨,曾信口雌黄地表示,国家的金融监管将阻碍“金融创新”。
试问,那些所谓的“某宝”、“某呗”,创新何在?是信息技术?是经济理念?还是人文关怀?离开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国家创造的稳定社会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其千亿市值如何创造?一旦发生了大规模金融动荡,那些“创新”意义何在?
最终还是要国家出手治理,全民共担责任。而金融大鳄们,大概率只会撤资自保。为此,国家必须多管齐下,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2017年以来,尤其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我们国家的金融监管,不断强化。在金融领域开展“自我革命”,进行反省自查。倡导主动发现问题,上报国家。对于一般问题,专业部门对其进行校航纠偏。对于严重问题,坚决打击处理。
在实践中,我国近年来针对银行业开出的“天价罚单”屡见不鲜。对于“官商勾结”,窃取国家金融资源的犯罪,政府更是毫不手软。
例如,201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公告,鉴于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为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果断决定对包商银行实行一年期的接管。
但同时,相比于对银行的“严防死守”,我们对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监管明显不足。尽管国家雷厉风行地开展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活动,但某些非法网络金融如各种网贷,仍然在野蛮生长。
所以说,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正视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不足。
立足国内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渐将非银行系统的金融活动纳入到正确的监管轨道中来。使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便利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又能平稳有序运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大程度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姓社不姓资”,国家掌握的是公共的权柄,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维护的多数百姓的根本利益。
国家以人民的名义,不断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管控和监督,不仅不仅妨碍所谓的“金融创新”,反而会为金融行业的稳定持久繁荣,提供最重要的制度环境。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逐渐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道路,最终消弭金融领域的种种乱象,实现民族复兴的千秋宏愿!
四、参考文献
[1]王广谦 应展宇 江世银 :《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问题研究系列专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集团,2008年版。
[2]何维达:《新时代中国金融安全及治理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版。
[3]沈正赋、沈晓颜、朱思良:《大国总理的执政理念与新闻传播的媒介观照——以中国国务院三任总理首次记者招待会为研究样本》,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4]《回首15年改革路 2001年朱镕基与索罗斯的对话!政府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载《中国商界》,2016年第4期。
[5]陆岷峰、徐博欢:《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治理的缘由、内容及对策研究——对改革开放40年金融治理经验的总结》,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年第3期。
[6]陆岷峰、徐阳洋:《互联网金融!运行轨迹、风险溢价与治理启示——以中国网贷行业发展过程为例》,载《南都学坛》,2021年第1期。
[7]孙友晋、王思轩:《数字金融的技术治理:风险、挑战与监管机制创新——以基于区块链的非中心结算体系为例》,载《电子政务》,2020年第11期。
","content_hash"!"8703e2d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