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现一个千年粮仓,能存粮50万斤,粮食至今还能发芽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河南发现一个千年粮仓,能存粮50万斤,粮食至今还能发芽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河南发现一个千年粮仓,能存粮50万斤,粮食至今还能发芽”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南发现一个千年粮仓,能存粮50万斤,粮食至今还能发芽

河南发现一个千年粮仓,能存粮50万斤,粮食至今还能发芽

明末的著名学者朱柏庐在《朱子家训》里曾经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粮食是抱有十分崇高的敬意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国家的百姓主要是农民,所以粮食的生产往往是关系到了国家的根基的。粮食要是丰收了,不仅百姓能不会受饥饿之苦,多余的粮食还能拿去流通,换来钱银好购买其他需要的东西。因此在那个年代,国家的粮食安全是特别重要的,只有保障了粮食充足国家才有可能兴盛,所以官府往往会在各省各地建造巨大的粮仓,其中能储存上百吨的粮食。

现在人们已经没有以前的那种节约粮食的意识了,因为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人们餐桌上的食物是越来越丰富。现在的人们很难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那种艰难了,因此也很难想象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是什么样的,自然也不会懂得去珍惜了。而且在如今这个便利的年代,年轻人在手机上随意点击几下,外卖就送到了家里,这种生活方式自然会引起大量的食物和包装的浪费。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光盘行动,反对食物浪费,中国每年浪费粮食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

今天粮食种植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依靠自己多年的努力,让我国的粮食产量获得了质的提升。如今这种杂交水稻的技术已经传播到了许多的非洲国家,帮他们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这也成为了一个中非国际友谊的重要纽带。

但是在中国古代,农民们可没有这么方便的技术。大棚技术都没有的农民们,往往都是靠天吃饭,要是风调雨顺就能丰收,要是运气不好遇到了异常的气候,就只能过食不果腹的生活了。中国古代有名的几个盛世,除了统治者治理贤明之外,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都经历了连年风调雨顺,可见粮食对国家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粮食也决定了国家的军事建设,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了粮食补给,军队就不可能有战斗力。因此在古代,粮仓的建设是国家治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历史上建粮仓技术最好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呢?答案就是隋朝。我们都知道隋朝建立的时候,国家经历了许多年的战乱,最终得以再次统一,粮食储备已经被战争消耗殆尽了。因此隋朝建立之后就开始着重解决粮食储备的问题,修建了许多有名的大粮仓,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洛阳附近的含嘉仓了。

含嘉仓是隋炀帝即位之后建立的粮仓。当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再加上连年风调雨顺,使得粮食产量大增。隋炀帝看到这样的情景之后,便下令在当时的洛阳城中建起一座特别巨大的粮仓,用以储备丰年剩余的粮食。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工程十分浩大,征用了上万人参加到这项庞大的建设中,到最后一共花费了十几年才全部完成,完工的时候粮仓的十分壮观,就像当年的长城一样。而这样一座空前巨大的粮仓,之所以选择建立在河南洛阳,是洛阳地处联通关中和中原的要道,在这里建粮仓能够解决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民生问题。

尽管隋朝在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辉煌的功绩,隋王朝却没能持续多少年就没落了,但含嘉仓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后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建,粮食储备曾经高达580万石,堪称全国第一大仓了。然而随着王朝衰落更替,这座粮仓也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幸运的是,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河南洛阳人们发现了这一个千年粮仓。在被掩埋在尘埃中几百年后,宏伟的含嘉仓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考古专家们通过挖掘,在整个大仓内一共有四百多个小仓,总计竟然能存粮50多万斤,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轰动。

不仅如此,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专家们在这个饱经了一千多年历史的粮仓里面,竟然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粮食。更令人诧异的是,经过专家实验,这些粮食至今还能发芽,这座粮仓可以说是鬼斧神工了。古代的中国农民保存粮食的技术令人惊叹,同时这种珍惜每一粒米的精神也让我们警醒。当代中国虽然已经不再为粮食问题所困扰,但应当注意到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仍在饥饿中挣扎的人,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幸运。

参考资料:

《朱子家训》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河南发现一个千年粮仓,能存粮50万斤,粮食至今还能发芽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