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姚洋:三次分配不是“打土豪”,整个社会对企业家存在误解
文 | 梦洁
编辑 | 沈冲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关于“企业捐款那么多不如取消996”的言论,迅速引起网络热议。
姚洋认为,“996”是一个巨大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企业与其拿出那么多钱来捐款,还不如不要搞“996”,让员工周末可以休息。
为何会提出这一观点?8月25日晚8点开始,姚洋在腾讯新闻独家在线回答网友对该话题的提问。
姚洋澄清道,他并不反对企业捐款,当前中国慈善事业三分之二以上的捐款都是企业家捐的。
他反对的是,在中央提出三次分配后,社会以为要“打土豪”了,让一些企业家心里发毛,所以急于“响应号召”去捐款。这和整个社会对企业家的误解分不开,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获得回报是应该的。
因此,“一些企业(包括明星)捐款是被动的,带有强烈的‘破财消灾’的意味,这样的捐款就不如取消996了!”姚洋表示。
对于该话题,你怎么看呢?欢迎来腾讯新闻在线提问姚洋和围观网友讨论。以下为腾讯新闻本期Q问,姚洋回答的部分内容:
1、被动的捐款不如取消996
网友“冷风刺骨”:请问姚教授,“企业捐款不如取消996”的观点,是否曲解了您本人的原意?您为啥会提出这个观点呢?
姚洋:企业愿意捐款当然欢迎,而且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问题是,一些企业(包括明星)捐款是被动的,带有强烈的“破财消灾”的意味,这样的捐款就不如取消996了!
网友“-MAN-”:姚教授说得好!企业家首先善待自己的员工,再去做慈善,这才是真慈善。
姚洋:应该是并行不悖,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我反对的是,企业纯粹为了“响应号召”或迫于社会压力去捐款。
2、三次分配不是“打土豪”
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获益
网友“数据小报告”:姚教授真是接地气的经济学家。现如今,一边大把往外捐款、树立“乐善好施”形象,一边对员工大搞996的企业比比皆是。提出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着想的专家。点赞!
姚洋:是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级别的要务是遵纪守法、善待员工、善待利益相关者。
当然,现在一些企业急于“响应号召”去捐款,和整个社会对企业家的误解分不开:社会觉得企业家为富不仁,中央提出三次分配,就以为要打土豪了,让一些企业家心里发毛,所以赶紧去捐款。
我们的企业家已经在第三次分配方面走在了许多国家的前列,中国慈善捐款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企业家捐的。
三次分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厉以宁老师提出来的,不是新的东西,这次中央再提,目的可能更是要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
网友“爱群居的夸克”:想问姚教授,增加个人捐赠的规模和总量作为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对我这普通的上班族到底是好是坏?什么样的人是被再次分配的?企业捐款多了对我个人福利有改善吗?
姚洋:首先,个人捐款是一个社会成熟的表现。美国和中国相反,个人的捐款多于企业的捐款。个人捐款多,说明民众关心自己生活的社会,参与公共事务。
其次,企业和个人的捐款可以用到很多方面,首要是辅助弱势群体,其次是帮助教育和科研,都是公共产品,因而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获益。
3、企业家获得回报是应该的
网友“今天涨了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劳动者身上压榨的再还回去,就叫捐款。哎,好名声赚走了。
姚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经验之一,是从单一的按劳分配过渡到按要素分配。企业的利润是资本回报和企业家能力回报之和,是按要素分配应得的。
经营企业是有风险的,不能只看到成功的企业,还要看到失败的企业,企业家把家产都输光的比比皆是。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获得回报是应该的。
网友“理财圈黑凤梨”:可能大家站的角度不同吧!如果姚教授和一个私企老板换换位置,可能发言就变了!很多企业老板自己都是007,怎么没有人关心一下?企业第一位是要拼命占领市场,这一步没有保障,后面啥也不是。不过,身体第一。
姚洋:我已经说了多次,我为企业家鼓与呼,如上面一条回答。但是,企业老板007是企业老板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企业,自己负责。
员工与企业是雇佣关系,企业拿利润,员工拿的是死工资,员工没有义务为企业负责。
4、靠996获胜的一定不是成功企业
中国已经过了单靠人力死拼的年代
网友“浩二财经”:996诚然很辛苦,但是加班费真的很香。反正要是取消996,我第一个不乐意!周末加两天班,我大半个月的房租就回来了。“只要人民币给到位,当牛做马都无所谓”。所以,对我们打工人而言,姚教授的观点很美好但不现实。为了赚钱,别说996,007都行。
姚洋:如果有人愿意加班,而且企业的确需要,而且也真给几倍的工资,当然没有问题。
问题是多数人不愿意996,怎么办?企业不能把996当作正常的作息表要求员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总觉得,一个人总是熬夜,这个人肯定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企业也一样,如果是靠996获胜,这个企业肯定不是一个成功企业。
网友“华尔街观察”:我不太认同姚洋教授的观点,大家都不996那中国就要挨打了。过去几十年,中国之所以发展这么快,还是靠激烈的竞争,反观欧美国家他们的生活是比我们安逸一些,但是他们习惯慵懒,经济发展速度很缓慢。因此,要想国家持续不断的强大,必须保持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如果现在开始全民安乐那离挨打也不远了。
姚洋:不搞996不等于懒惰啊!而且,中国已经过了单靠人力死拼的年代了,创新才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但创新不一定非得996,宽松的环境可能更容易激发创新。
5、取消996比捐款的社会效应大
网友“财经新鲜事”:捐款和取消996不矛盾,两者意义不同,不应混淆。捐款也有部分可以抵税,要知道企业所得税是很大的!捐款是捐给别人,是希望,是别人的希望。996是自己公司内部问题,给骑手交社保也是。
所以既捐款又交社保还没有996都好,但是公司不愿意了!所以因地制宜最重要,没有最好,而且最适合。
姚洋:996和捐款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而且,两者也有一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企业少捐点儿,压力没有那么大了,也给员工提高工资,就不用996了。
就社会影响而言,企业取消996比他们捐款的社会效应大。
网友“数途Shutu”:996是社会现象,不就是几个捐款企业取消就能改变的。特别想问姚教授,您本人怎么看996的?
姚洋:大企业具有示范效应,率先取消996,会带动其它企业取消。
事实上,一些企业搞996,是·因为它们如果不搞,就好像它们的业务不足一样。
网友“Janet”:有人跟我有同感吗?每天的生活不是在上班路上,就是在上班,各行各业都很累,996遍地都是。到底根在哪里?
姚洋:同感!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北大姚洋:三次分配不是“打土豪”,整个社会对企业家存在误解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