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有人押宝有人跑路,氢燃料电池距离我们还有多远?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有人押宝有人跑路,氢燃料电池距离我们还有多远?”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人押宝有人跑路,氢燃料电池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今年这届慕尼黑车展,几乎已经成为电动汽车们的包场活动,少数几个使用其他能源的家伙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可言。一度被热捧的氢能源是否已经走入某种瓶颈?这个问题要下结论可能还太早,我们不妨从实用角度出发,看看车企们对它的意见。
谁在研究氢动力?
就拿最近的来说,现代和宝马都在这届车展上拿出了属于自己的氢燃料电池作品。宝马掏出了并非全新的iX5 Hydrogen,而现代则祭出Hydrogen Wave概念车。从二者对各自展车的介绍,我们就能看出它俩对氢燃料电池车的态度。
宝马认为,氢燃料电池对于大型车辆将是“重要补充”,因为它们如果纯电驱动,即便快充也会消耗大量时间,毫不划算;反之,如果采用燃料电池动力,加氢的时长只需以分钟为单位计算,省时省力。
现代的想法更加理想化,因为Hydrogen Wave是一辆如假包换的跑车:690马力、后轮驱动、4秒破百,续航也有不错的600km,这明显就是奔着实用化去的。另外,现代在“普通”乘用车(NEXO)和大型商用车(Xcient系列重卡等)领域也都早早开始了实用化运营——噢对,现代甚至在广州建起了燃料电池生产基地HTWO,可见它有意让氢燃料电池车成为未来一大市场主力。
不过,并不是所有车企都有现代那样的雄心壮志,除了少量近年来的初创车企(比较出名的有Nikola),多数人还是走在宝马那种保守路线上:无论是前些年和现代在加氢站气源问题上同舟共济的本田和丰田,还是国内已经开始布局相关产业的长城,大家都将氢能源视作特定场合下的合理补充。
谁又先跳了出来?
有走并行路线的改良派,自然就有更极端的“干脆不做”派系,其中奔驰应该算是一个典型:几年前它就声称,自家乘用车不会碰氢能源这个摊子,真搞也就商用车上。虽然出发点跟宝马差不多,但这话毕竟说死了,普通人谁又会整天和商用车打交道呢?
另外一个(或者说一类)比较极端的群体,则是凭借电动车科技树赚到第一桶金的造车企业,比如特斯拉。马斯克曾经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嘲讽燃料电池是“Fool Cells”,明确指出当下的技术条件根本不允许其被大规模民用。
氢燃料电池不被看好的原因很多,从老生常谈的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到燃料电池本身的可靠性,甚至偏低的功重比都在被人们诟病:如果追求低成本而采用金属罐贮存(这里指加注进汽车之前的库存),氢分子长时间对罐体渗透导致的脆化将很快发展成安全隐患;金属外壳的燃料电池本身长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长期高负荷使用是否有其他影响,也缺乏大量实际使用的样本来验证——更亏的是,成本问题还让这类验证变得更加困难。
总之,不看好氢能源的企业,更多还是处于实用性考量:我们只想安心做生意,这制造和研发成本降不下来,总不能硬来吧……
氢能源有代替电能的可能吗?
简单来说,没有。细说的话,那就是前文中宝马们的观点:在没有取得突破式进展、能对其他对手造成降维打击之前,各种新能源形式——无论纯电、燃料电池,还是过渡性的各种混动,又或是剑走偏锋的氢内燃机之类,都将长期并存。
换个角度想,如今车企们开启去燃油化转型,最大的直接原因无非是环保法规对于碳排放的严格要求。在合乎法规的基础上,只要能以经济的手段满足出行需求,那这种能源形式就是合理的。多元化发展未必就是病急乱投医,拉满技术储备也是一种合理选择。
至于氢能源何时抬头嘛……我们也许可以换个新奇的角度来想:什么时候连达喀尔这种高难度赛车比赛都在大规模应用它,且各种类似的次级比赛也能层出不穷(这样至少说明制氢和储氢不再是大问题),那这一天恐怕就真的来了。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有人押宝有人跑路,氢燃料电池距离我们还有多远?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