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投资减少54%至571万平米,三道红线短期有望由红转黄
2021年上半年,绿地控股实现销售金额1641亿元,同比增长23.4%,在控负债的诉求下,公司纳储力度减弱,新增权益土地建筑面积同比减少54.2%至571万平米。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现金短债比超过1倍,达到三道红线管控标准,净负债率下降至116.7%。
一、成交量同比上升,全年销售有望实现正向增长
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加码,金融政策不断收紧,外部形势十分严峻,绿地控股加大商办与住宅的销售力度,在房贷收紧,按揭短缺的政策环境下严抓回款,最终实现合约销售金额1641亿元,同比增长23.4%;实现合约销售面积12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累计回款1466亿元,同比增长17%,回款率超过89%。
出于对负债的管控,上半年绿地纳储动作较小,累计获取34个项目,新增权益土地储备建筑面积571万平方米,权益投资279亿元。随着销售金额的同比增长和投资力度的放缓,公司有息负债规模减少10.1%,现金短债比指标转绿,且净负债率相比2020年降低18.4pcts至116.7%。
公司偿债指标优化明显,但面积投销比进一步降低至0.4,新增土地储备建筑面积未能跟上销售速度,因此需要警惕公司在改善债务的同时,投资失速,为公司带来销售金额长期稳定增长的压力。
二、预收账款与多元产业促进营业收入保持增长
绿地控股的营业收入主要由房地产、建筑、商品销售及其他四个部分构成,公司上半年录得总营业收入2827.0亿元,同比增长34.7%,其中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录得营业收入971.4亿元,占比31.8%,相比2020年同期减少11.7pcts;建筑及相关产业贡献营业收入1574.4亿元,占比51.6%,相比2020年同期增加10.7pcts;商品销售及其他分别贡献营业收入355.4亿元和152.8亿元,占比分别为11.6%和5.0%,相比2020年同期分别增加0.4pcts和0.6pcts。
多元化布局能够分散风险,利用多种业态共同促进营业收入增长,避免因单一主业受到冲击影响公司盈利表现,绿地控股自上市以来积极推进多元产业布局,已形成地产和基建并驾齐驱,金融、消费等综合产业双向赋能的经营格局。截至2021年上半年,绿地控股的大基建产业业绩依然保持强势增长,完成营业收入1574.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4%,公司持续大力推进市场拓展,上半年新签合同金额3837亿元,同比增长44%,中标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2个,包括百亿级项目2个、50亿级项目2个。其中,广西建工、贵州建工新签合同金额均突破900亿元。未来大基建产业将持续为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发力。
我们认为,公司整体营业收入有望进一步增长,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预收账款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公司预收账款连续4年保持增长,2021年上半年预收账款增长2.9%至4337.4亿元,随着项目的有序竣工,营业收入规模将持续扩大。
第二,多元化产业增长态势明显。大基建推动营业收入规模增长;金融、消费综合产业推进创新转型,持续提升公司发展能级。多元产业发展共同推进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基建产业削弱盈利表现,三费管控优势依然明显
得益于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2021年上半年,公司录得净利润109.9亿元,同比微增1.7%;利润率方面,绿地控股房地产业务上半年录得毛利润率23.2%,相比2020年同期降低2.6pcts,低于2020年E50毛利润率均值1.5pcts;由于基建产业利润率较低,且上半年公司基建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已超过房地产达到51.6%,因此公司净利润率远低于行业整体表现,为3.9%。三费管控方面,2020年上半年,公司三费费用率进一步降低至5.1%。绿地控股在费用管控始终具备一定优势。
我们认为,政府对房地产的管控已成常态,尽管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和供地两集中等调控手段让房企瞬间入冬,但政府最终目的是地毯式排雷,保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房企应放平心态,拥抱政策,积极优化自身财务结构,改善各项指标,在稳健中求发展。在此背景下,绿地控股凭借优秀的成本管控能力以及低成本优势,通过控制投资力度,降低有息负债规模,增强短期偿债能力,未来也可通过分拆业务上市的方式提高资产规模,持续改善长期偿债指标,推进公司步入绿档,为规模正向增长提供铺垫。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绿地控股:投资减少54%至571万平米,三道红线短期有望由红转黄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