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金融(案例2.区块链+物联网:粮食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

  区块链金融(案例2。区块链+物联网:粮食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

我是北京磁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郑佳睿。磁云数字已经成立六年了,今天借此机会把我们在粮食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给大家做一些分享。希望大家共同来推动中国农产品科技化的发展,让农产品流通领域效益更高。

  

(一)国家相关政策

  

供应链科技在农产品领域的应用响应了国家相关政策。八部委联合发文,鼓励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要参与到农业里面去,在农业流通领域里其实效率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效率越高,我们各参与环节价值就会更大。金融其实是最核心的一个抓手,怎么让金融这股活水流到农业流通领域里面去,其实是当前包括国家领导层面和很多金融机构一直都在关心的问题。

  

在这个方面,磁云数字确实也花了一些时间去探索,还好最后走通了。我们做这个事情得有科技的支撑,后来发现针对粮食安全,国家很早就启动了粮安工程。我们参与这个领域之后发现,国家对粮安工程的投资,每年都有几十亿,包括盗窃、火灾、虫灾、洪灾等等,国家对科技在这方面的应用也有一些补贴。

  

(二)粮食行业市场情况

  

我国连续七年粮食增产的,中国有13个产粮大省,占总产量的75%。我们选择在河南去做,主要切入品类是小麦,小麦是河南主产业,它还有一个好处是产地在河南,销地也在河南,所以物流成本也比较低。当时在河南做这个事的时候,也是河南省粮食局一起和我们公司来推动的,河南省全年粮食产量是1300亿斤,小麦占了一大半,夏粮收购也非常多。

  

(三)粮食产业链的整体特点

  

一是行业:我们面粉加工厂,还有一些食品加工厂,比如大家熟悉的上市公司克明面业三全、思念等;还有就是一些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等。整个河南的粮食储备库,粮安工程已改造了近500个,目前河南总共有88个县,每个县都有储备库,因为县域老百姓的粮食一般都到县里面的粮库交易,所以粮库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从粮食产业链整体来看,其实利润是非常低的,交易方对价格波动比较敏感;

  

二是信用。从信用方面来看,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还有一些合作社,或者主体信用比较低的贸易商,包括一些加工企业,他们在采购环节税票开票率不高。供应链金融里最核心的是交易发票一定要有,有发票税务合规性更强,包括银行测算真实收入,都是重要的依据。但粮食行业跟其他行业不一样,农民卖粮食不要发票。

  

三是融资。从融资板块来看,这些企业大部分融资都是拿自己有的房产去抵押贷款,因为适合的抵押物比较少,或者担保贷款,要不就是民间借贷。怎么围绕订单提供融资服务,无论是当地金融机构也好,担保公司也好,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四)粮食产业链的痛点分析

  

农民种地很多时候只知道低头拉车,也不知道抬头看路。拿小麦来讲,小麦里面有很多品类和品种,它分低筋、中筋、高筋,每一种小麦它含的蛋白质比例不一样,所以不同的面粉做的产品也不一样。比如有些能做面包,有的能做馒头,有的能包饺子。老百姓种的粮食在检测到蛋白含量各方面不达标的时候,他们就卖不出好价格,所以前端工厂在收购的时候,就会有选择性的收购。而卖出去之后收款这个环节,个体跟企业打交道,个体永远是弱势的,企业是强势的,所以个体担心把粮食卖给这些企业的时候,怎么能快速收款。粮贸商,他们让农户跟用粮企业或者加工厂之间建立了一些信用,但是大部分粮贸商参与的资金额度不大,核心还是主体信用不够。对于收储企业来讲,主要指国企,他们的仓库利用率不高,想收粮屯粮但是缺钱。粮食加工企业也一样,该抵押的都抵押了,该担保的也担保了,所以这里面的融资痛点非常突出。还有征信机构/资金方。

  

(五)建立粮食产业智慧供应链服务生态

  

河南粮食产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50亿担保额,这么多年一直没能有效激活银行给他们的授信额度,业务做得也不多,钱不敢贷出去。因为前端交易流程是非标准的,这个数字化基础很弱,看不清底层资产交易的真实情况。所以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无法放大。银行也不敢在这个行业里面大量放贷款。每一个围绕粮食细分行业,比如小麦玉米,大豆等,都有成千上万家的加工企业,大家熟悉的都是大企业,中粮五得利等等。但是这些企业银行都在给他们做大额的贷款,其实风险还是比较集中的,还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中小企业是拿不到便宜的资金或者贷不了款的。现在国家的态度很明确,银行必须履行“两增两控”的原则,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同时对大的企业要有一些风险监管。

  

我们在建立粮食产业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的时候,首先是为农户和粮贸商提供服务,包括仓单、融资、物流、结算信息等,把这几种服务打包到我们平台上;用粮企业、政府的粮食储备库这块,我们也把相关信息同步到平台上来;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及行业监管机构我们也开放了接口。在交易过程中,重点就是把区块链技术应用进去,我们把交易信息以及物联网设备采集的数据自动上链存证,同时这些信息的互相传输都会让交易双方进行电子签章,上链之后整个数据变得可信,并具有法律保护,一旦变得可信了,那么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就可视其为真实的交易。一旦有了真实交易,了解真正的交易环节和情况,那么金融的活水就敢流下去。

  

(六)构建资金闭环的交易模式

  

在交易模式里,我们的创新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用粮企业自己都有自己的仓库,原来用粮企业做融资的时候,粮食都是放在第三方指定仓库,比特币价格比如中储这样的库,粮食行业利润是很薄的。每搬运一次粮食的损耗是千分之一,同时搬运成本也增加10%到20%。所以我们就在思考,能不能减少搬运,让农户把粮食直接拉到用粮企业的仓库里面。后来我们对用粮企业的库房进行数字化改造,改造后,农户交易直接到达了用粮企业仓库,减少中间搬运环节,降低了成本。改造前用粮企业的库房可能外面装了摄像头,里面没有装物联网设备,无法对粮食数量以及粮情进行实时监控,改造后不仅能实时监控粮食的情况,同时我们还把粮库的门锁换成了电子锁,让担保公司和企业共同监管。

  

(七)粮食监管

  

  

当用粮企业需要采购粮食的时候,首先向担保公司发起申请,担保公司同步给银行,银行可以把款受托支付给农户或者经纪人,粮食直接入了厂库,大大降低了企业屯粮资金占用率,通过这个模式,企业只需要交10%的保证金给担保公司,剩下90%的资金就由担保公司增信,银行基于授信额度受托支付采购粮食存放到改造后的库里,等于帮用粮企业放大了九倍的杠杆。用粮企业在用粮的时候,线上申请还款,还款之后粮食就可以出库,这样的话用粮企业就可以高效的把资金周转起来。

  

这个模式好处是什么呢?我们农户直接跟用粮企业发生交易,用粮企业仅仅看得到碰不到钱,银行直接受托支付给农户,资金形成闭环,特别安全。原来用粮企业到银行申请贷款就是主体信用,银行把钱给到他,用粮企业去买粮也好,还贷款也好,还是把钱挪作他用也好,银行都不知道,现在变成线上化的支付结算后,钱的轨迹都是笔笔看得清算得清的。原来企业融资的成本是8%到12%,现在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进行线上融资,整个成本也就不到7%,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而且高效便捷。

  

从农户到用粮企业的交易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到厂区门卫处办理一卡通,把个人身份信息录入到卡里面,同时在这个车子上装一个传感器。因为厂库的物联网设备我们已经改造好的。车子进来之后,车上的传感器实时按交易流程采集数据,包括自动过磅、扦样,化验、入库等,再到自动结算环节,全程只有两个工作人员。用粮企业的财务直接点一下确认,信息就传递到担保公司了,担保公司收到之后,迅速把这个信息发给银行,银行会马上把这个货款受托支付到农民的帐户上,整个交易流程走完,收到这笔款就20分钟左右,效率特别高。这些年随着科技硬件的应用,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比如说一万吨的粮库进行改造,以前都是几十万上几百万的成本,现在通过我们的物联网集成应用只需要花五万到七万的成本,已经非常低了。那这个钱谁掏呢,用粮企业得自己掏,因为科技改变了主体信用的融资模式,这是基于数据确权的应用,它不但降低了融资成本,而且提升了交易效率,这就是科技应用的巨大价值。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交易环节的产业大数据一旦上链,数据很难篡改,物联网设备采集数据使人为参与的节点减少,数据真实性得到保证,所以银行敢放款。

  

今年我们的业务不仅在河南发展,在山东以及东三省都在陆续开展。我们在河南做的粮食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已经跟光大银行建立了深度合作,系统直接跟光大银行系统打通,光大银行基系统给用粮企业放贷款。同时系统也得到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官方认可,所以该平台在业界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八)平台标准化建设,为更多企业深度服务

  

下一步我们打算把整个平台的标准化建立起来,为更多加工企业、收储企业做深度服务。我们将在农产品行业里深耕应用,目前正在对接的有大枣、棉花、大蒜、橙子等产品的场景应用。通过平台对交易数据进行交叉校验,确保数据真实性,基于风控模型进行动态分析,银行、担保公司、监管机构等都可以实时看到交易的真实性,我们希望为整个行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磁云数字是由京东前高级副总裁李大学先生创立,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强的,磁云数字的主要定位就是做产业和金融的高速公路,这是一条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起来的数字化高速公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的愿景就是科技报国,希望更多的朋友一起参与数字经济的发展,助推中国的产业更好更强的发展!

  
","content_hash"!"e9d9d7cc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