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博士面试(三杀斯坦福、ETH的学长解析:关于保研和留学?DIY or 机构申请?)

  eth博士面试(三杀斯坦福、ETH的学长解析:关于保研和留学?DIY or 机构申请?)


  


  


  

N学长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GPA:3。80+

  

TOEFL:110+

  

GRE! 330+

  


  

offer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MS in Earth Sciences

  

(奖学金录取)

  


  

斯坦福大学

  

MS in Geomechanics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M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MS in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缘起

  


  

我想看过所有风景,寻找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

  

留学的愿望产生于大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大学期末考试前的一两周对于我来说是思考人生的最佳时间段。为什么这么说呢?上过大学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考前一两周的刷题数量是决定考试分数的主要因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在大学的评价体系中是被极度弱化的。

  

具体的体现就是,如果考前不刷题,那么即使平时理解得再好,考试的分数照样可能只是80分上下。那么,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究竟是会做题的人,还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人呢?

  

诸如此类问题一直伴随着我的大学生活,也一步步使我坚定了自己出国读书的想法——也许通过接触不同的教育体系,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个中利弊以及应当如何做得更好。(大学四年体会了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风格,想知道发达国家的情况。)

  


  

背景提升

  


  

英语标化成绩

  


  

大一暑假到大二上学期,我开始一边以学校课业为主,一边背托福的单词;大二的寒假,我开始刷TPO,并在开学后的四月首战托福,取得了103分。这个成绩对于工科生来说基本够用了,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分手成功。

  

然而,经过进一步地了解发现成绩的有效期不能仅仅只到申请出结果,而是需要到研究生入学。接受现实后,我决定先把GRE拿下再二战托福。经过3个月,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刷题,GRE首战330+3。5。之后,再战托福,拿下110,算是迈过了出国的语言门槛。

  


  

软实力

  


  

  

如果是硕士申请,到了这一步,或许主要背景准备工作就可以画下圆满的句号了。但对于我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以拿到学校的奖学金。成为斯坦福、麻省、耶鲁等声名显赫的院校的毕业生,自然是有无限风光,也有着更多机遇。

  

但如果是出国读自费硕士的话,获得这种机遇所需付出的代价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是可以轻易拿出的。

  

而想要获得奖学金,对软背景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高质量实习经历、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推荐信力度、海外交流经历等。

  


  

申请季的博弈:DIY or 机构?

  


  

对于我来说,大三暑假快要结束的那段时间是最纠结的。在那个时间点,如果继续坚持出国,就没有回头路了。因为国内院校的保研笔试和面试已经陆陆续续展开,而用3、4个月也是很难通过考研冲刺到理想的好学校的。

  

内心的悸动和父母的无条件支持给了我放手一搏的决心。而当主意拿定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充分地利用剩下地几个月时间,充分搜集学校项目地信息、基于自身条件提高与目标学校地匹配度以及一丝不差地完成网申地要求。

  

实现上述工作的途径大体有两条:其一,自己通过学校官网、论坛、交流群、往届学长、学姐以及学校老师碎片化地逐步整理信息,这个过程有点像拼图;其二,便是寻找靠得住的机构将整幅图案买到自己手中。这两种方案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就是时间与金钱之间的博弈。

  

这种博弈体现在很多方面。比较直观的,好的机构可以帮助你整理出你目标学校的目标专业中的很多教授的研究方向简介以及主页链接。这一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当你需要从20-30所高校中选择心仪的导师和项目时,它将占用你大量的时间。

  


  


  

此外,这种博弈还体现在心理层面。与机构中负责的导师之间进行的互动,可以减少自己排解不良情绪所花费的时间。

  

我可以说是比较早地拿到了满意地语言成绩。从6月份到12月份,我有半年的时间可以用来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因此,在我心中闪现出的第一个念头是我要DIY自己的申请之路。

  

对于博士的申请来说,套磁可以说是提高录取成功率的关键手段。20-30所学校,每个学校里和自己兴趣匹配的导师至少有2-3个。也就是说,比特币价格如果想要不遗漏地尝试遍所有机会,我们需要和50个左右的导师进行邮件交流。

  

当然,套磁信也有两种——模板套和学术套。如果50个教授都采用前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很少。但你收到回复的几率可能达不到5%,其中可能还会有90%的回复也是模板回复。因为教授们也能很轻易地看出你使用了模板,认为你不值得自己花时间去理睬。

  

但如果想用学术套,那么你需要至少详细阅读教授的一篇文章,并且还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即便是这样,得到比较具体地回复的概率最多也就是20%。而这其中,还可能有一半是婉拒。

  

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是你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心仪的异性,但只得到一张好人卡,甚至是对方的视而不见。一次这样的经历,可能你都要平复很久。

  

而在申请中,你要“追求”的教授的数量是50个。可想而知,这个过程中的心理阴影面积简直可以笼罩整个太阳系。那段时间里,每天都处在自我怀疑中,甚至会为当初的决定而有些后悔。

  

这个时候,可以和朋友吐槽,但如果朋友没有经历过这些,他们可能也是爱莫能助的。

  

这段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再来人的客户经理和学术导师成为了我重振旗鼓、打起干劲的源泉。

  

特别是学术导师,他是北大直博斯坦福的一位学长,除了可以和我对遇到的困难产生共鸣之外,他还可以给出十分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大大节省了我因为灰心丧气而浪费掉的时间。

  


  

我与再来人

  


  

再来人给我更大的帮助,是文书的修改。这个团队有自己搭建的MSP平台,从形式上讲很规范。修改的流程是,先与学术导师通过视频交流,对内容从整体和细节上进行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明显体会到自己的文字是否真的表达出了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由于学术导师的和自己的专业一致,提出的建议也是言之有物、针砭时弊的。

  

在内容上已经完善之后,文书会传递到文笔导师的手中。文笔导师是一位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的Native Speaker,每次修改后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语言变得更加流畅。在再来人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文书是相当满意的。对于我的申请来讲,我想这一定是锦上添花。

  


  


  

留学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更有效提高自己学术能力的机会,又是一种更全面地认识世界从而进一步改变世界的契机。

  

我希望自己年轻的生命可以在新鲜事物的刺激和变化下更快地丰满和充实。

  

再来人的陪伴让我更加确信自己可以实现自己当初的目标。

  

好风借我力,送我上青云

  


  


  
","content_hash"!"e88f9c3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