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涨破 51000 美元拉群带人、送海岛?市场躁动警惕风险!

  币价的上涨带动了市场的情绪,目前又开始出现一些币民建群拉人头的乱象,并号称有 大神带人 ;还有一些矿场也蠢蠢欲动,发布 矿场机位 的推销广告。

  9 月 6 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自前一日比特币价格突破 50000 美元后,9 月 6 日凌晨 2 时 20 分,比特币价格再次拉升,从 50264 美元上涨至早上 6 时 30 分的 51848 美元,之后便一直在 51700 美元上下波动,截至 9 月 6 日 20 时,比特币最新价格报 51219 美元,日内涨幅 2。14%。

  跟比特币保持统一趋势,近两日其他币种也出现上涨行情,其中,XRP 价格报 1。33 美元,日内涨幅 6%;BCH 报价 767 美元,日内上涨 8%。

  对于币价上涨,业内众说纷纭。一方面,有消息称,币价上涨与巨头企业释放虚拟货币相关消息有关。近期,美国头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 Coinbase 已经获得董事会批准,将再度购买超过 5 亿美元的虚拟货币,进一步增加目前的持有量。同时,Coinbase 还计划将 1/10 的利润投资于虚拟货币,并且,伴随着虚拟货币市场的不断成熟,这一比例还将持续上升。这样大型机构的持续购入,无疑是对比特币中长期行情的有力推动。

  此外,还有观点称比特币上涨和美联储持续鸽派有关联。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指出,当前美国通胀和失业率都已经指向紧缩,但是美联储不愿意紧缩,从而使得美国国债发行困难。当前美联储以购债方式释放缓解美债流动性,所以此时如果紧缩那会导致美债美元更大的问题。在两难困境下,宽松无法退出,客观上影响了美元信用,增强了比特币作为潜在替代货币的认可度。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微信群等社交平台,近期又开始出现一些币民建交流群拉人头的乱象,有的以 免费获得比特币 为噱头,还有的号称有 大神带人 ,吸引新用户入群炒币。

  除了炒币之外,挖矿业务也营销不断,其宣称可以进行 比特币、以太坊、比特币新闻IPFS 知识挖矿交流,甚至还有矿场公然发起 矿场机位 的推销广告。

  除了社交论坛币圈营销增多外,目前在币圈一些垂直平台上,也有不少币圈机构的新动作。例如,9 月 6 日,北京商报记者打开非小号 App,就收到了该平台推送的开屏广告,一个号称 Ulian 的币圈项目被重点推荐,宣称 正在招募合伙人,成为合伙人可申请美洲海岛一座,即刻报名,更有 100%+ 返佣奖励相送

  src=一位从业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近期比特币价格一涨,很多小型币种也跟着涨了好几倍甚至 10 多倍,从一些交易所的成交量和行业统计数据来看,较半个月前的市场交易量涨了 30%-40%,这周币价上涨数据可能会更高,尤其是合约的交易量 。

  

  另对挖矿产业,前述从业人士说道, 其实一些小型的挖矿产业一直在做,包括 Chia 等项目也在研究一些新的玩法,市场热度又起来了,很多人都在研究怎么规避监管,可以确定的是,目前还是有不少人在琢磨一些新的项目 。

  需要注意的是,近期币圈除了炒币、挖矿外,关于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的话题也不绝于耳,其中就有不少币种在 NFT 的狂热下身价猛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期比特币为首的虚拟货币价格回暖涨破 51000 美元,可以看到一部分热钱在币市的 NFT 热情中回流,在元宇宙、NFT 的概念下带动了价格的强势上涨。

  但他也提醒,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 NFT 交易骗局、诈骗等行为,大家应该警惕上当受骗。

  今年以来,我国监管对于比特币在内的虚拟货币交易及其相关活动持续加码打击,并形成多方合力。除了银行禁止账户用于虚拟货币交易之外,多地摸排、查处虚拟货币挖矿机构,交易所信息被隐藏,部分交易所也已对国内新用户关闭合约交易。

  盘和林指出,比特币国内已经推进监管,包括挖矿和 C2C 交易都已经受到关注,尽管当前仍有一些顶风违规的事件出现抬头之势,但当前我国政策总体是明确的,也就是防止比特币和金融系统关联,防止未来比特币波动风险向金融机构传导。他提醒币民,要清楚虚拟货币的波动性风险,同时也要注意虚拟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的合规性风险,交易并没有什么保障,而 C2C 完全靠双方彼此信任。

  刘峰同样说道, 考虑到虚拟货币的交易在我国并不被法律保护,因此交易者在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交易上均要有防骗意识,而且考虑到虚拟货币的专业性,交易者应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知识储备,保护好自己的财产。首先应提升自己的认知,尤其要谨慎参与杠杆交易 。

  对后续监管,盘和林说道, 我国将继续打击交易,坚持审慎原则,因此,防止虚拟币向金融系统传导风险,严禁金融机构参与虚拟币交易和提供支付服务,仍是后续监管关键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