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她的片子才8.9,还能再高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她的片子才8.9,还能再高”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她的片子才8.9,还能再高
时光撰稿人 | 俏贤
王祖贤终身吹捧协会会长。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宣布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一位中国导演——许鞍华。
当时73岁的她,作为全球首位获此殊荣的女导演,可谓实至名归。
梦幻同框:凯特·布兰切特为许鞍华颁奖
提起许鞍华,大多离不开她身上独特的香港城市印记。
她的作品,又时常散发着一股知识分子的墨香,《男人四十》里张学友饰演的国文老师,是个李白迷,总会用粤语念上几句古诗。
很少有人知道,许鞍华迷恋电影之前,其实是香港大学的硕士高材生,曾说名言“如果电影是我的老公,文学就是我的情妇。”
要想真正了解许鞍华,最好的素材还是她的作品。
正如她在纪录片《好好拍电影》里所说的那样,“如果观众对我的认识是从电影开始,应该也是以电影为终。”
《好好拍电影》是以许鞍华为第一主角的人物纪录片。她难得地从摄影机后走到摄影机前,试图向观众剖白往生四十余载的光影漫途。
家人、童年乃至于文学,都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这些印记伴随淙淙胶卷,融入作品之中。
1947年,许鞍华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式大家庭中,名中的“鞍”字,取自于她的出生地地名“鞍山”。
童年许鞍华与父母合照
没错,许鞍华并非香港本土人。她生于辽宁鞍山,是个“东北人”。
两个月大时,许鞍华随父母迁居住澳门,后又奔赴香港。
得益于外祖父与父亲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许鞍华打小热爱诗书。因此她的电影中,多有中国古诗词的影子。
自传性影片《客途秋恨》,小女孩背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片段,就来自于许鞍华本人童年的经历。
童年对许鞍华的影响,直接体现在许鞍华之后的许多作品中。在许鞍华的记忆里,她的快乐多源自姥姥姥爷,而她的恐惧,多来自于她的母亲。
许鞍华和母亲
许鞍华在纪录片中这样形容小时候看到的母亲,“很凶,很少说话,说话声音很大”。
直到她十五六岁知道母亲身为日本人的身份后,才恍然意识到母亲的艰辛与不易。
而这段回忆,促成《客途秋恨》的主体故事——即一对母女,从隔阂走向相惜的过程。
除了《客途秋恨》,后来广为人知的那部《桃姐》,同样也受到母亲影响。
纪录片中细致拍摄许鞍华与母亲相处时的状态,她对待现在年迈体弱的母亲,就像对待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
母女关系早已变得缓和,是通过生活的成长,还是作品的和解,唯有当事人才知晓。
在家人采访环节,许鞍华的妹妹表示,也不是没有考虑过送母亲去养老院。但许鞍华拒绝了,并且态度坚决。
许鞍华正是在为母亲走访各大养老院后,才诞生拍摄《桃姐》的灵感。
在许鞍华看来,将母亲送往养老院,对她来说,就像是一种无法饶恕的遗弃。
而这种愧疚,也直接影响到《桃姐》,主演叶德娴炉火纯青的演技,完美再现香港底层空巢老人的养老窘状,主题又掺杂许鞍华本人对年老的忧虑与死亡的思考。
许鞍华毫不避讳地坦明周身经历对她今后作品的影响,作为一位充满人关怀的导演,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零碎生活中的人性光辉。
悉数她以往的作品,总绕不开《天水围的日与夜》与《天水围的夜与雾》。它们的温情与残忍,或将照见其创作世界中两个极端。
她拍香港,却只拍碎末市民,拍眼底积陈的疲惫,拍家中烟火、菜场街市,绕到香港欣欣向上的经济阳面后,看顾到那些底层生活于背后折射出的苦闷与微芒,所以她才会是香港导演中最特别的那个。
当然,抛开作品而言,《好好拍电影》也占据不少篇幅记录徐鞍华本人生活中的状态。
终生未嫁,租房度日,生活拮据,连她本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并非是一个会赚钱的人。
商业和艺术成为创作上绕不开的矛盾点。
拍大制作总是赔钱,她信誓旦旦地说要拍成商业片,代表票房的刘德华一来,听她说的,又还是各种艺术表达。
生活中的许鞍华也喜欢撸猫为乐,座谈时常有不合年龄的俏皮表情,从不避讳在镜头前哈哈大笑。
因为身材臃肿,穿不进赞助方的礼服,她会略带羞怯地在颁奖礼上致歉。
70余岁仍嚷着自己想整容、减肥,年龄焦虑和身材焦虑一个不落,也会遗憾自己没有结婚生子。
然而我们能够合理怀疑,她只是在为缺乏一段能拍成电影的经验而遗憾,毕竟她早已头也不回地一直游到光影的深处,自得其乐。
荣获威尼斯终生成就奖的台上,她光彩自信,口语伶俐,颇具大家风范。
无数次登上金像奖的舞台,她喜极而泣,感谢香港,感谢香港电影。
殊不知香港电影成就了她,而她从金像奖成立之初,就站在那个舞台上,也成就了香港电影。
侯孝贤也要感叹香港影坛创作不易
镜头之外的许鞍华,一贯保持着寻常香港市民的朴素。
她在纪录片中笑言,“自己并不是一个能留得住好东西的人”。若有什么好东西,一定会先想着家人。
如此,也使得她的作品少有华丽炫技的场面,亦如她的生活作风般,简单、清爽。
在电影《黄金时代》里,主角萧红曾说,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
这也是许鞍华本人的生活写照。她喜静大于动,常一个人,也不善出声。生活如此,工作亦如此。
片场中的许鞍华不似杜琪峰那般雷霆万钧,也不似王晶那般欢脱跳跃,工作里的她,常予人一种迟缓的“钝感”。
她对痛麻木,对艰苦的拍摄环境麻木,她的敏感与苛刻全投入在了创作中。
可以坐着轮椅在摄像机后连续坐上十多个小时,不叫一声苦和累,但却无法忍受某句台词不合心意,因而在编剧的选择上,比许多导演都要慎重。
拍摄中,时常会因为太沉迷,而摔倒磕伤,甚至流血,她倒像块海绵,往往只是挥挥手,对工作人员说一声“没事”,便恢复到拍摄工作中去。
而对演员,她却极其疼惜。拍摄《明月几时有》时,有一场戏需要往主演周迅身上抹泥。
她亲自上手,一边抹一边对周迅反复说着抱歉,姿态谦逊,亲力亲为,这是一个“走到人跟前面对着面”的许鞍华。
许鞍华身上,浓缩着香港老一代电影制作人的传统与坚持。
在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导演为了减缩成本,引入人工置景、绿幕合成来达成影片效果,而许鞍华更是少有地坚持“实景实拍”的导演。
《明月几时有》时,她坚持依照文本背景,将选景地聚焦在香港本土上世纪初的历史遗址中。更是亲自实地探访,亲临古宅旧物、山野丛林。雨天里,她身着筒靴,踩在河泥中,指导水上船戏。
对她来说,成活是要“入魔”的。
只有废寝忘食、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她想要的状态。
在片场出事故,是许鞍华的常态
同样也是《黄金时代》,同样也是萧红,她曾在面对“(我)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时,留下一句“因为世上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
对许鞍华而言,电影就是让她无法瞑目的存在。
百年之后,人们会记得香港,会记得香港电影,但也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位导演,记录下完整的香港。
而她始终在好好拍电影。
-END-
往期精選回顧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她的片子才8.9,还能再高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