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从屡战屡败的双枪军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川军背后的民族大义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从屡战屡败的双枪军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川军背后的民族大义”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屡战屡败的双枪军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川军背后的民族大义
古语有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后定”。
蜀地先天优势的地利位置,让整个川蜀在很长时间内与外界隔离开来,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于是又有了“天下大乱必有蜀,有蜀必有后蜀,有后蜀必有后主”这样一句话。
最糟糕的军队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下所培养出来的川军,当时在全国军界,被称为“中国最糟糕的军队”,以及“杂牌军中的杂牌军”。
在起初四川境内,军阀林立,不可避免的军阀混战在整个川蜀显得有些滑稽。
由于彼此间大多认识,有的甚至还是亲戚,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打仗时很少拼得你死我活,大多朝天放几枪就草草收兵,和其它地方的村民械斗没什么区别。
有时早上才打完,到了晚上两军的士兵就聚在一起吃火锅,打麻将。
届时的四川军阀混战,更像是全国的一道风景,被当成笑话口口相传,这样的斗力,一旦和久经训练的正规军对着干,结果可想而知。
在1930年,在蒋介石的施压之下,四川军阀刘湘和蒋介石达成协议,率军至湖北围剿红军,刘湘手下的军队被红军的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接连溃败,连身上的望远镜都被红军缴获。
刘湘
抗战时的血性
随着抗战的爆发,国内的矛头一致对外,刘湘也加入了抗日的阵营,在出席了国防会议时,慷慨陈词近两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然而,随着抗战的深入,在八年抗战之中,四川总共征集壮丁2578810人,为全国各省之冠。40万部队陆续跟着刘湘、杨森、邓锡侯等人出川
再加上抗战初期,已有的40万部队陆续跟着刘湘、杨森、邓锡侯等人出川,因此,在整个抗战期间,四川出兵总额约为300万。
在著名的“死字旗”上,川军战士王建堂的父亲,年近50的王者成,主动报名要去打日本人,但被告知超龄,他就让自己的儿子王建堂去参军。
在为王建堂送行前所写“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家国天下,情真意切,令人唏嘘。
战后统计,四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五分之一,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
死字旗
“历史传统”
对内“屡战屡败”,对外却充满热血的川军,并不是只有近代卫国战争才有的个例,这反而是一个“历史传统”。
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李存勖灭前蜀,从战争开始到前蜀皇帝王衍投降,前后仅仅用了70天时间。
一年后,孟知祥称帝,建立后蜀,30多年后的北宋伐后蜀,又是只用了66天的时间,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不战而溃。
这才有了蜀后主妃子花蕊夫人所抒“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哀叹。
划入富人
恰恰是这样孱弱的军力,在金国灭北宋,企图以摧枯拉朽之势入陕西。
北宋将领吴阶带着川军出川与金军大战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大获全胜,金兀术中箭而逃。
至蒙元入侵四川,面对数十万的蒙古军,守将王坚固守钓鱼城,击毙蒙古大汗蒙哥,即使是南宋灭亡后的几十年里,四川依旧有宋旗屹立不倒。
钓鱼城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四川人养成了乐观、厌战的性格,但恰恰是这样享受安逸的川军,在面对外寇之时,能拿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血性的也正是他们。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从屡战屡败的双枪军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川军背后的民族大义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