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坐轮椅读到清华博士,疾病也无法禁锢他的逐梦人生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坐轮椅读到清华博士,疾病也无法禁锢他的逐梦人生”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坐轮椅读到清华博士,疾病也无法禁锢他的逐梦人生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本文1500字,阅读约需3分钟
5年前,陈斌带着博士录取通知书“走”进了清华校园。开学季,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中,坐在轮椅上的陈斌,显然有些特别。
从12岁起,陈斌就彻底失去了行走能力。十多年的求学路,是他不断超越疾病对身体的禁锢,追逐自己的未来。
▲陈斌在清华大学(图片来源:北京至爱DMD关爱中心)
陈斌曾经和同龄的小朋友一样无忧无虑地奔走跑跳,直到7岁那年,疾病闯入了他的生命。他变得容易疲劳,上楼梯特别费劲,还常常摔倒。那时,年幼的他还以为,只要每天坚持锻炼,跑步、骑自行车,身体就会慢慢好起来。
病情还是难以避免地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了。尽管转辗多地、经历了艰辛的求医过程,陈斌的全身肌肉仍然渐渐丧失力量。除了不得不坐上轮椅,他的手也无法拿起重物,日常的穿衣、洗脸、吃饭,都需要家人的协助才能完成。
面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诊断,陈斌埋怨过命运的不公。而疾病教会了他坚韧。家人的照料、身边的善意陪伴着他从小学、中学的一间间教室,一直迈入清华园。如今,选择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也是他寻求自洽、帮助更多病友前行的一种方式。陈斌相信,“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是否过得充实和精彩。”
DMD是最常见的儿童神经肌肉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法治愈。这是一种X连锁遗传病。由于X染色体上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基因突变,导致患者体内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或功能缺陷,最终影响肌肉再生。全球范围内,每3500-5000例男婴中就有1例DMD患者。DMD患者一般在3-5岁时发病,十几岁时失去行走能力,30~40岁时由于呼吸或心力衰竭而去世。
近年来,在患者组织、研发机构、监管机构的合作努力下,DMD疗法的开发不断加速。针对恢复抗肌萎缩蛋白水平,全球已有4款反义寡核苷酸疗法获得FDA批准上市,多款创新疗法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在中国,像陈斌这样的DMD患者还有约7万人。多个患者组织都在为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而全力以赴。除了提供日常康复与心理支持、拓展多方诊疗资源,共同推动创新疗法的进展、帮助更多患者与疾病赛跑,同样是这些患者组织的重要目标。
“作为患者组织,我们尤其希望DMD创新治疗在中国可以尽快落地。患者组织愿意携手各方资源为患者服务,只希望早日攻克疾病。作为DMD孩子的父母,我们渴望孩子成为霍金式的英雄,更有责任去营造成就霍金的社会环境!”
——北京至爱DMD关爱中心执行主任、DMD患者父亲 姚颜锁
“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基因突变就会发生,罕见病就会出现。希望所有人能给DMD患者更多的力量支持,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使命。”
——上海集爱肌病关爱中心创始人、理事长 陈慧谷
“过去10年里,DMD规范治疗及药物研究发展,为孩子多争取了3-5年行走时间。随着基因治疗的腾飞,未来5-10年期待DMD患儿的行动能力有更大的提高。感谢全球为DMD坚持努力的科研人员,给了患儿第二次生命。”
——南京挚爱杜氏肌营养不良关爱中心创始人、DMD患者母亲 曾庆惠
“近几年来,多个方向近30种创新药品进入临床期,让全世界的DMD患者以及家庭看到了更多希望。七色堇非常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推进中国患者「用得上药」目标的实现。正如电影《良医妙药》的台词:「你不能指望奇迹自己会发生,奇迹必须由你亲手去创造。」”
——七色堇罕见病创始人 吴坤
每年9月7日是世界DMD关爱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今年9月11日,来自全球范围超过20位重磅嘉宾将齐聚药明康德罕见病系列公益论坛之DMD专场。本场线上活动由药明康德联合Parent Project Muscular Dystrophy(PPMD)、CureDuchenne共同主办,全球多个国家的DMD患者组织将携手产业界的新药研发先锋,以及学术界的顶尖学者、权威医学专家,分享他们对创新疗法和疾病护理的洞见。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坐轮椅读到清华博士,疾病也无法禁锢他的逐梦人生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