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批汽车丨一马被并,中华被卖,失去“遮羞布”后终将“失身”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牛批汽车丨一马被并,中华被卖,失去“遮羞布”后终将“失身”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牛批汽车丨一马被并,中华被卖,失去“遮羞布”后终将“失身””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批汽车丨一马被并,中华被卖,失去“遮羞布”后终将“失身”

牛批汽车丨一马被并,中华被卖,失去“遮羞布”后终将“失身”

成都车展的举行让大家没有精力关注两位同行的淡出,就又一头扎进了8月的产销快报。先是一汽马自达退出中国车坛,后是华晨为求自保将中华品牌出售宝马。想当年,这也是曾叱咤中国车坛风云的两位选手。

成都车展前,一汽马自达在其官方微信号上发布了最后一则推送,意味在中国车坛历史上留下了16年印记的“一汽马自达”成为过去。

解散后的一汽马自达并入长安马自达,很多人形容二者关系从“兄弟”变成了“父子”。一汽马自达的落幕让人哀叹,毕竟很多人爱上马自达,爱上马自达那行云流水的操控,都是从一汽马自达开始的。

有一种论调认为,一汽马自达的解散是因为车型少,而且都是“大车”,支撑不起一个企业的运营,在我看来只说对一半。车型少并不是马自达的错,错的是作为一个成长了16年的合资品牌,一汽马自达居然没有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自我成长。以至于在被合并时,甚至失去了博弈能力。笔者认为,这才应该是一汽马自达最应该反思的,也是其它合资品牌需要警惕的。

“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在车市高速增长的年代,大家对这种声音感受并不深刻,只有在走到命运的转折点时,才恍然晚矣。不得不承认,当下的合资品牌多数都在依靠外方输入车型资源来挣钱,真正具备自我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少之又少。然而,面对明年即将放开的股比限制,合资品牌中的这块“遮羞布”将被揭掉,到时候合资双方有多少会分道扬镳还真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市场竞争中失去话语权的一方,只会哭哭啼啼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强者向来需要的不是同情。

同理,上周华晨集团出售中华品牌一事也人唏嘘不已——都想到了这一天,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天来的如此之快。去年以来,华晨集团重整案推进的并不顺利,外界一直期待能看到这家老牌自主品牌有峰回路转的一刻,可惜最终也走上了“卖身”的道路,好在共富贵的“兄弟”可以共患难——宝马中国收购了中华品牌的土地使用权、厂房、机器设备、生产资质等资产,合计12.33亿元,但这对负债超过600亿的华晨集团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华晨 “精于中,华于形”的品牌口号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多年来,华晨自主业务不仅技术创新乏善可陈,经营业绩更是连年亏损。有关统计显示,自从2003年华晨宝马成立之后,2004~2019年间,华晨集团除去华晨宝马的利润之后,几乎都在亏损。华晨抱了宝马的大腿近20年还是没有让自己站起来,走到如今这一步,更坚定了我们去思考合资企业的发展模式了。

“潮水退出,才知道谁在裸泳”。华晨汽车和一汽马自达两个不同性质,但命运相同的企业让我们看到,当汽车行业遭遇市场波动,迎来产业转型时,那些缺乏内功、缺少创新活力的企业在失去“遮羞布”后,终将走向“失身”。特别是那些面临销量压力,处在调整期的企业,危险系数更高。

2022年,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将取消,外资汽车品牌将能够独立在国内建立整车企业。在新能源赛道,特斯拉已经开了个头,相信后面还有第二家,第三家……此时,那些还在依靠外方车型输血过日子的企业,真的要深度思考,未来命运如何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则,即便是想默默分蛋糕,刀叉也会掌握在别人手中,切多切少只能看他人心情。

本届成都车展上,力帆、华泰、海马、众泰、恒大等企业都已不见踪影,靠吃市场红利的企业在遭遇市场洗礼时,走着走着就掉了队。螺旋上升的汽车新赛道上,稍不留神就被甩出了赛道,等回过神来时已是局外人。参展的一众车企,谁又有多少内心的恐慌和焦虑,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END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牛批汽车丨一马被并,中华被卖,失去“遮羞布”后终将“失身”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