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派克集团 虚拟货币(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无限心酸,终于止泪)
2017年前,国际航空界有着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每当会议开到一定时间后,主持人就会说这样一段话:
“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先生们请退场,因为我们现在要讨论你们没有掌握的东西,我们没有(被)授权向你们讲这样的东西。”
这个东西,叫做干线飞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飞机”。载客100人以上,航程3000km以上。
同年,波音公司发布一份报告。报告称随着中国航空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大飞机采购量会不断上涨。
未来20年,中国将采购7240架大飞机,总价值1。2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外媒报道,中国改造辽宁舰一共花了30亿美元——相当于400艘辽宁舰。
(图源知乎专栏)
也相当于自建国以来,全军60年军费总和。
在这1。2万亿订单的背后,还有配套的的服务,什么检查、维护、维修……加起来,1。5万亿美元。
这么多钱撒出去,结果还是只让买,不让听,不让看。
这样的情况,在2017年5月5日,发生了改变。
当天,原本每45秒就有一架飞机起落的上海浦东机场,为了一架飞机,停掉了大部分航班。
这架飞机,在跑道上缓缓地滑行,滑行,加速,再加速,进入起飞状态,拉操纵杆,抬前轮,离地,腾空而起。
79分钟后,它安全着落。
一旁,等候的人群发出巨大声量的欢呼。在许多人中间,一位87岁的老人拄着拐杖,眼含热泪,看着停机坪上的那架飞机——C919。
(图源知乎专栏)
对于他而言,这个时刻,原本要早几十年到来。
当天,外媒的头条,都在报道此事。
《纽约时报》声称,中国用C919来回应波音和空客的霸主地位;CNN称,中国造的C919意在挑战波音、空客两大巨头;路透社认为,C919起飞,中国不掩饰其在航天上的雄心。
不管它是否“迟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个属于中国航空的新时代,来临了。
四年后,2021年3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正式签署了C919大型客机购机合同。
C919距离正式“商用”,只有一步之遥。而这过去的99步,中国航空工业,走得太难太难。
01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两弹元勋钱学森,最一开始是学飞机出身的。
1956年,中国上下都在争论一个问题,优先研发导弹,还是研发飞机。
对于飞机,中国人的痛感,更为明显——由于航空力量的薄弱,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敌人的战机,总能肆无忌惮地在我们头上盘旋。
但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却建议,先搞导弹。这条路,也最适合当时的中国。
(图源环球网)
导弹是一次性的,即便我们无法保证每个零部件都能做好,但只要它组合起来,就可以运转。
但飞机不一样,反复使用的飞机对零部件的要求极高。新中国的工业水平,根本达不到。
迫于形势,出于实情,新中国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导弹。而飞机研制,则被搁置起来。
随着戈壁滩的一声巨响,新中国的工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1970年7月,毛主席在上海视察火箭项目时提到,“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
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也表示,出访时没有自己的飞机,腰杆子也挺不起来。
研制一架大飞机,比特币交易成了当务之急。
一个月后,项目立项,因为是在1970年8月立项,这项工程被命名为“708工程。”
但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所知——运10工程。
(图源腾讯网)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运10的研发,举步维艰。一些完全不懂飞机的人,在领导组指手画脚:
飞机要在一年内研制,赶在国庆前上天;发动机越多对毛主席越忠诚,要安装五台发动机……
除了这些干扰,科研环境,也十分简陋。
设计人员在工厂的食堂里工作,吃饭时收起图纸,饭后再把图纸展开;夏天时,工厂蚊虫特别多,人们就用报纸把手和脚包起来,继续工作。
当时的中国,毫无大飞机的研制经验,不仅相关的仪器、零件、图纸需要从零开始,就连跑道,都要重新翻修。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80年,运10试飞成功。
运10机体国产化率,100%;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96%;就连发动机,都是通过逆向工程完成的——也是国产。
这架大飞机,是几千名研究人员,从无到有,硬生生地“造”出来的。
那一天,外媒称中国“插上了翅膀”——在这之前,他们总用“没有翅膀的鹰”,形容中国。
(图源微博)
接下来的几年里,运10飞往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拉萨,还参与过几次救灾物资的运送。
1984年,运10项目需要下一步的研发经费,6000万。
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愿意拿出3000万——尽管这个项目已经移交给国家,但它是在上海研制、生产、试飞,上海还是愿意主动承担3000万。
运10的研发人员前往北京申请剩下的3000万,没要来。
没有任何一个文件说运10项目终止了,它只是,被搁置了。
没钱支持,运10的研发人员只能靠一些零散的研究“发光发热”,有些人,甚至去编写“上海交通手册”。
实际上,运10是在为一架叫做“MD82”的飞机,腾地方。
(图源维基百科)
1979年,美国麦道公司副总裁访华,他提出,要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
当时的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打得“找不到北”,从现实来看,合作的可能性,很大。
如同汽车行业一样,中国的航空行业,也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装配;第二步,合作研制;第三步,自主研制。
而由麦道公司提供零部件,由中国负责装配的飞机,正是MD82。
1985年3月,在运10正式停飞一个月后,上海航空公司代表和美国麦道飞机制造公司代表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开始生产MD82。
麦道公司愿意合作的原因,是中国有能力制造运10,“配得上麦道”。而麦道公司愿意合作的条件,是拆除运10的生产线和解散3000人的设计团队。
得到消息的工程师们,联名给中央写信,但最终,都石沉大海。
几年后,运10的总设计师马凤山抱憾离世,他的骨灰,就安放在上海飞机制造公司不远处的一处公墓中。
(图源文汇网)
而“三步走”,走得也很不顺利。
当时的航空工业部接到通知,国产的MD82,要和国际市场一个价——这意味着,MD82注定要亏损。
而麦道公司方面,在技术移交方面也多次推诿,连带着中国的航空事业,在“原地踏步”。
1997年,随着波音并购麦道,“三步走”成了一句空谈,而投入巨资的“MD82”项目,也随之下马。
中国的“大飞机梦”,变成了泡影。
谁也没有想到,运10不是梦的开始,而是终结。
当然,运10的搁置不单单是因为MD82——第二架运10有5312处质量问题,127项较大故障,安全性,成为运10的隐患。
而运10本身的经济性和性能,也都存在不少问题。
飞机研制,本就需要一整套相关的产业链条,这些,不光是激情与热血,就能填平的。
02
1986年,央视播放了波音公司投放的广告。
片中,波音说道,波音已经做好准备,会使中国人欢聚一堂。
(图源腾讯视频)
但转头,当MD82项目下马时,波音就督促中方尽快销毁MD82相关的文件,否则,即是侵权。
眼看着波音不地道,另一个航空巨头空客,也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1994年,中国和空客达成了共同生产100座级飞机AE100的协议。
协议达成后,空客突然提出了18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并且表示,每次见面,中国都需要掏咨询费。
最终,AE100连个样机都没有造出来,就流产了。
AE100项目解散当天,几十位设计人员抱头痛哭,他们这一辈子,恐怕都不会研制“大飞机”了。
波音和空客,不仅耗费了中国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耽误了中国航空宝贵的10多年。
在这期间,加拿大和巴西的航空工业蓬勃发展,中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波音和空客,会成为摆在中国航空工业面前的两座大山,永远,都别想逾越。
(图源华夏时报)
中国人自己,搞不了飞机。
这也是世界的现实:
1985年,一架波音747在东京前往大阪途中发生事故,造成520人遇难。那一年的6-8月,波音发生了三起空难事故。
但第二年,日本航空公司和波音签下超过10亿美元的合同。
2005年,空客宣布将会延期交付新机型,这将会给各大航空公司造成巨大损失,但没有一家航空公司,选择取消合同。
原因只有一个,过去40年间,这个行业40%的份额属于空客,40%的份额,属于波音。
谁都没得选。
并且,航空工业本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波音公司靠着美国巨额的补贴崛起,而空客,则是欧洲多国合作的产物。
花了钱,没了时间的中国,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个“怪圈”。
(图源华尔街日报)
买,成了唯一的选择。
从1980年到1998年,中国购买国外飞机共耗资150亿美元。而到2010年,中国拥有的1560架大飞机中,53%由波音公司制造。
8亿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
更为悲痛的是,1999年,当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三名同胞遇难。运送烈士遗体回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