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天子戍边,封狼居胥,不爱暖宫爱战场的永乐大帝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天子戍边,封狼居胥,不爱暖宫爱战场的永乐大帝”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子戍边,封狼居胥,不爱暖宫爱战场的永乐大帝
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帐下大将徐达、常遇春攻陷池州,战后,常遇春说服徐达坑杀了所俘陈友谅的三千精兵并向陈友谅狠放豪言:“人就是我杀的,你拿我如何?”
这一举动无疑是彻底地激怒了陈友谅,陈友谅亲率当时乱世中最为强大的舰队绕过池州直扑太平借此直取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
而仅有三千兵力的太平,显然是抵挡不住陈友谅这一支“无敌舰队”的。当太平失守,陈友谅直扑应天的消息传回朱元璋的大本营时,朱元璋帐下的谋臣武将早已乱作一团,纷纷在为自己谋后路。
▲龙湾之战
在这个注定将被载入史册的日子里,一个婴儿应声坠地,这个出生即不凡的婴儿就是朱棣。不过,他的命运虽然也同他的出生一样不凡,但是少年时的运气属实是不怎么样。先不说他的母亲是个连名字都没有记录的妾氏,他的父亲朱重八此时更是没有一丝心思来关心他,在这种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连自己能不能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还不知道呢。
生于战火,艰难成长。
朱棣,是个从小就没被父亲重视过的苦命儿子,因为在他幼年时,正是他老爹朱元璋与张士诚、陈友谅角逐最后与元朝最终决战资格的重要时期。所以他从小不像其他同龄人那样在私塾背诵圣贤书,而是整天混迹在披甲带刀的将军和那些浑身浴血的兵士们中间。在别人背诵“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时候,他耳朵里灌进的是“怎样砍人能够一刀毙命、在被砍后怎样装死骗过敌人”之类的话。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颇杂、纷乱、血腥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朱棣对于战场可谓是有着远超常人的向往和驾驭力。
▲元末形势图
就藩大都,精研军事。
洪武四年,在朱元璋彻底解决关内中原的残余北元势力后,终于是想起了他的那些儿子们。据史料记载,这一年,朱元璋分封了自己的26个儿子为王。朱棣么,虽然母亲身份低下,但是好歹也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所以虽然还年少,但是也被封了王。此后,朱棣有了一个新称呼,而这个称呼将在未来响彻四海,那就是燕王朱棣。
洪武十三年,行过冠礼的朱棣按照他老爹朱元璋的命令就藩大都。噢,对了,在这期间,朱棣还迎娶了他的结发妻子亦是他日后的贤内助。说起这个妻子,那可不简单。论身世,她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论才华能力,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有“女诸生”的美誉。在入宫后,更是深得马皇后的喜爱,朱元璋夫妇对于这个儿媳可是赞不绝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朱棣能够分得大都这个宝地,跟妻子得宠那是密不可分的。
▲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
此时的朱棣,虽然只有二十岁,但是其眼光之毒辣、心机之深沉那都是远非同龄人可比的。因为自幼便不被重视,待得成为皇子之后更是能够切身地感受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大臣们想尽方法地讨好哥哥朱标,而对于他们这些皇子只是保留应有的敬意。种种的经历,让他极早地便参透了这世间的真实面目。
在北平定居后的朱棣,终于离开了宫里那片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是非之地。自此,他开始一心专研军事,在这里,他的军事天赋将会如烟火般绽放,自幼跟随名将所积攒起的理论与战法,将会在这里助他实现驰骋疆场、纵横天下的梦想,因为他有一个“好邻居”北元。
远征北元,纵横草原
洪武二十三年,上一次被蓝玉打的抱头乱窜的北元又开始蠢蠢欲动,想要恢复“黄金家族荣光”的美好幻想又一次浮现在北元统治者的脑海里。
自从捕鱼儿海大捷后,蓝玉愈发骄狂不可一世,自认比之常遇春、徐达等绝世名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连朱元璋都有些不放在眼里。一系列的行为,已经让朱元璋将他列入了下一份“必杀名单”中。
所以,本次远征更是不可能再命他掌兵了,但是,当年的那些名将已经被他杀的差不多了,除了蓝玉还能把兵权交给谁呢。朱元璋思来想去、反复斟酌,终于,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自幼跟在那些不世出的名将身边,耳濡目染肯定学了不少东西,而他的忠诚更是不需要任何猜疑,因为这是他的儿子,真正的他们朱家人,这个人就是朱棣。
▲蓝玉雕像
这一年,朱棣三十岁了,十年间的军事钻研、战场厮杀,让他终于悟透了这残酷而血腥的战场真谛,以后,他将和常遇春、徐达他们一样,成为战争的主宰者。
但是,朱元璋这等绝顶精明之人岂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笼子里,虽然相信朱棣能完成任务,但是多年谨慎的习惯还是让他做出了分兵的决定,将此次远征军分出一半交给了另一个儿子—晋王朱棡,并且在出征前,还不辞辛苦地亲自为两个儿子制定了作战计划。
朱棣率军出古北口,奔袭向大漠。在行军的路上,先前派出的精锐骑兵带回了重要讯息—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朱棣率领大军隐蔽的向其挺进,然而就在这时,陡然间天降大雪、狂风骤起,手下的兵士们纷纷要求停军修整。但是朱棣却浑然不听,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战成名的机会到了,风雪中自是最不利于行军,自己人这么想敌军更是得这么想。果然如他所料的一样,当朱棣的大军行至乃儿不花的营前时,连战甲都未及穿戴的蒙古骑兵懵了,不过更让他们捉摸不清的还在后面。想象中的万马踏营并没有发生,对面的明军竟然原地建营,开始生火做饭。
这可不是朱棣脑袋糊涂了,恰恰相反,此时的朱棣真可谓是聪明绝顶。下令突袭定然是会一举得胜,但是,眼前的这些人可是北元最精锐的部队了,他们要是一次都被自己斩杀于此,那么以后自己也就再也没有机会统帅大军了。城府之深、目光之远甚至犹胜其父朱元璋。
▲洪武年间明朝版图
在与乃儿不花签订了一些纸面上的漂亮协议后,朱棣带着一些俘虏班师回朝,而似乎是为了衬托朱棣的英明神武,另一支由晋王统率的远征军竟然只在边境饶了两圈,连蒙古骑兵的影子都没见到就回来了。
自此,燕王朱棣成了明朝征讨北元的唯一大将。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朱棣率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将阿失里等人。洪武二十六年三月,朱元璋命晋王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各卫将士,凡军中事务,都要启奏朝廷和晋王、燕王。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朱棣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死,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至此,燕王朱棣总领边疆大权,威震八荒。
太孙继位,希望断绝
如若不出意外的话,朱棣也就是个一生驰骋沙场,为大明开疆拓土的“战将王爷”了,然而老天偏偏就给了朱棣这个机会。
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太子朱标竟然病死了。如此惊世的消息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本能的震惊之后,朱棣掩不住内心的狂喜。帝国最中心的位置空了出来,而父皇的诸多儿子里面,谁又能和自己比呢?朱棣甚至都预想到了事情的发展过程:由于太子去世,而大明帝国不能没有储君,群臣皆推举拱卫大明边疆,立下赫赫战功的燕王朱棣为继任人选,朱棣两次推迟不掉,无奈忍痛接下这个位置。
然而,就在朱棣开始准备进京的措词的时候,一个令他更加震惊的消息传来了: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太祖百年后即大位。
▲朱允炆剧照
朱棣对自己的父亲真正的失望了,这个独断专行的一言堂主义者竟然真的一点机会都不给。朱允炆,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把这个如此庞大的帝国交给他,让我以后跪在他脚下听他呼来喝去,不行,办不到,实在是办不到。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个15岁的小孩子就要坐上那最为尊贵的宝座上了,而到时候,他除了服从将再也没有别的选择。不过,你也不必太过郁闷了,是你的,早晚都会是你的。
虽然对于老爹已经失望了,对于前途已经绝望了,但是活还是要干的。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命令再一次远征北元。朱棣毫无疑问地成了这支远征军的统帅,其实他是不愿意的,因为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不过都是为了远在应天暖宫里的那个毛孩子做嫁衣罢了。但是,不愿意是心里想的,他可不敢违抗皇命老爹还没死呢,万一要是惹毛了,把自己也给一并带走了,那才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没办法了,干吧。朱棣再一次统率大军奔向大漠,这一次同以往不同了,这一次他将不再留手。北元的大将骑兵们,恭喜你们,中奖了,因为你们将会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战场主宰者—燕王朱棣。
朱棣在彻彻儿山找到了这次的对手,一声令下,万马齐鸣,朱棣亲自带队袭向对面的敌军,一口气追了数百里,冲杀的北元军陈尸百里,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等人。不过这还没完,反正这也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统兵远征了,索性,就战个痛快吧。
于是,朱棣又带着军队向前攻进了数百里,直到打得见不到北元的人影了才班师回朝。大胜而归的朱棣,脸上再也没有了以往那般如沐春风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一脸凝重的忧愁,沿途的百姓都诧异:燕王这是怎么了,战争胜利的明明是他啊。
▲朱棣剧照
尽管千般不情,万般不愿,朱棣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天还是到来了。
洪武三十一年,贫农出身,穷困起家,靠着无畏的勇气和冠绝当世的军事嗅觉,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一寸寸的土地从那些举世闻名的名将手中夺过来,几十年刀尖舔血,最终创建了这个庞大而强悍帝国的朱元璋终于走到了他这一生的终点,终年七十一岁。
同年,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削藩,被迫靖难
大明帝国的缔造者虽然走了,但是接替他的人和他所创造的这个帝国一样年轻,一样的意气风发,一样的壮志凌云。金灿的阳光再一次洒在这辽阔的土地上,朱允炆坐在那九五宝座之上,看着台下那三个爷爷为他精心挑选的三个“辅国良臣”:翰林侍讲方孝孺、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
▲明太祖朱元璋
四个人相视一笑,没错时机到了。明惠宗朱允炆下达了他这一朝最为重要的政令,也正是因为这条政令,最终害了他自己,反而成就了他叔叔的万世盛名。
公元1398年年末,经过几个月的周密筹划,朱允炆最终还是采取了黄子澄的削藩政策:先动其他八王,最后再收拾燕王。
后世人对此多有诟病,认为黄子澄实在是个“酒囊饭袋”,其实嘛,历史不就是讲究个成王败寇。如果真是一上来就拿朱棣开刀,万一要是逼急了,朱棣狗急跳墙再带着其余八王来一个“九王之乱”,结果谁又能说得清呢。不过,朱允炆这一招“缓除燕”的政策确实是给了朱棣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战前准备。
其实,朱棣都已经认命了,虽然很不愿意在那个小子的手下俯首听命,但是没办法,他都已经坐上了那至尊之位,硬来的话那可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没有胜算。但是朱允炆这么搞,那可真是不给你四叔留活路了,没办法了,朱棣已经没有退路了,是乱世逆贼还是人间至尊就看命数吧。
建文元年7月,朱棣命令帐下大将张玉、朱能夺取北平九门,声称遵《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起兵以靖国难,史称“靖难之役”
▲北平九门
朱棣的反应,都在朱允炆的意料之中,他指派开国老将耿炳文带兵前去平叛。这是朱允炆第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是绝不是最后一个。因为耿炳文是个护国良才,但却绝不是一个开疆大将,而平叛可是需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而没了那些洪武年间的绝代名将,在进攻对垒这一点上,朱棣便是当世最为出色的将领。
真定之战一触即发,朱棣亲任北军先锋,率领铁骑从侧面直接冲散了耿炳文的两大营军队。待得耿炳文调转兵锋,北军大将张玉、朱能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冲耿炳文的中军大营。在两面北军的强力攻势之下,耿炳文军迅速溃败,三十万大军只有几万人逃进了真定城,不过还好,总算是进城了,现在朱棣将见识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将那冠绝天下的守城本领。
数十万北军持续不断地攻击了三天,但是真定城却是巍然不动。这次,轮到朱棣头疼了,照这样发展下去,恐怕都见不到应天的影子自己就得下去见老爹了。
就在朱棣一筹莫展之际,他的好侄儿朱允炆又一次给了他一个“惊喜”。在听闻耿炳文兵败真定之后,朱允炆在黄子澄的建议下,决定任用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帅,统率五十万大军代替耿炳文平叛。这下,朱棣终于不用再愁了。算起来,李景隆还是朱棣的表侄,但是这位表侄可以说是丝毫没有遗传到朱棣表哥李文忠的军事天赋,而看其后面的表现,说是朱棣的内应都应该有人信。
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但是他的目标却不是真定城外的朱棣,而是北军的老巢—北平城。当五十万大军开至北平城外,李景隆目露精光,他坚信此次一役,他将向世人证明比之老爹李文忠,他只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时的北平城,不过是一座孤城,北军的精锐全都跟着朱棣南下了,剩下的不过是一些二流的守城部队。
▲李文忠
但是,战争是双方首领的博弈,一方是狗屁不通空有五十万大军的李景隆而另一方是总领燕王府政务多年的世子朱高炽以及真正的“将门虎女”燕王妃徐氏,交战双方的领导高下立判。南军攻城之时,燕王妃亲自登城楼披甲带战,带领全城军民誓死守城,待得夜色降临,更是下令让城内守军突袭李景隆,而李景隆也真是配合,竟然带着五十万大军后撤十里!
当晚,北风骤起,寒流呼啸,世子朱高炽命人一夜不断地往城墙上泼水,待得第二日旭日初升,北平俨然成为了一座冰城,五十万北军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在这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北平城抵御住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
十二月,朱棣带着他的“好弟弟”宁王朱权及部下十余万军队回援,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趁机攻取北地多座军事重镇。
▲李景隆进攻北平
按说,经过此大败,李景隆就算不被处死也应该被革爵抄家,偏偏朱允炆又给了他一次机会。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再度任南军统帅,率领大军出德州与朱棣交战于白沟河,结果自然是毫无疑问,李景隆再度大败,只带领几千部下逃了回去,朱棣率军围困北地最后一座军事重城—济南。但是这一次,朱棣没能再进一步,因为守城的铁铉是一个能够和耿炳文相媲美的人。久攻无果,朱棣只能率军退走。这一次,朱允炆终于对李景隆失望了,改命盛庸代替李景隆。
▲白沟河之战
十二月,盛庸率军与朱棣交战于东昌,大败北军,斩杀朱棣帐下第一大将张玉,自朱棣起兵以来,南军首次胜利,士气高涨,朱棣无奈,率军再退。
建文三年三月,朱棣率领北军重整旗鼓再度南下,这一次,北军带着“不胜则死”的决心。这一次,胜利女神终于回到了朱棣的身边,北军于滹沱河打败盛庸,又在藁城打败吴杰等部,但是由于这次乃是死战,北军亦损失惨重,只得暂缓南下的进程。年底,朱棣收买的太监传来消息,京城空虚,无兵可守,朱棣率领北军直扑应天。
建文四年四月,朱棣率军连破何福、平安,五月,于灵璧之战一举击溃南军主力,兵至扬州,至此,前往应天的道路再也没了阻力。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陷应天,朱允炆放火烧了皇宫后下落不明。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朱棣,正式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二年的“永乐盛世”。
▲靖难之役
马上天子,五征漠北
终于,一切都去了,金灿的阳光又一次洒在了大明辽阔的疆域上,只不过那尊崇的宝座之上又换了主人。朱棣终于如愿以偿地坐在了皇帝的宝座上,他在心里默默发誓:爹,您看着吧,大明将在我的手里达到真正的顶峰。
朱棣确实做到了,在登上皇位后,他没有一天荒废政事。但是,温暖的江南水乡让他待得有些难受,现在,他终于明白了,他最爱的还是那北方的凌冽寒风,大漠的金戈铁马。
永乐七年,蒙古鞑靼杀害了明朝使臣,这让朱棣勃然大怒,好啊,觉得我坐了皇帝不会再北上打你了是吧。遂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军十万征讨鞑靼。但是,这位跟随朱棣靖难的老将竟然被江南的软风吹得脑子不清楚了,此去远征竟然连带着十万大军都没能回来。
这一次,朱棣是真正的震怒了,他震惊鞑靼的战力,怒斥丘福的无能,脾气发完之后,朱棣决定再度提起战刀驰骋大漠。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远征漠北。五月,明军到达饮马河畔,一年前丘福部全军覆没的地方。侦察部队于附近捉到了一支鞑靼的士兵,非常顺利地便得知了鞑靼大汗本雅失里的去向,朱棣立即下令,大部队原地驻扎,他自己亲率精锐骑兵前往追击。
几天后,朱棣于斡难河畔追上了正在逃跑的本雅失里,随即亲自带兵冲锋,要知道此时的朱棣已经五十岁了,五十岁的将军亲自上阵杀敌的都不多见,而他这位皇帝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本雅失里军本就无心战斗,再遇上这位曾经名震大漠的战神亲自带兵而袭,当即吓破了胆,最后本雅失里只带得七个人逃走了。
▲斡难河
解决了本雅失里后,朱棣并未班师回朝,本着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处事原则,朱棣率领大军调转马头前往追击鞑靼的另一部大军—阿鲁台部。但是,左找右找也不见阿鲁台的踪影,没办法了,再不回去,太子朱高炽可就要亲自来找他老爹理论了,要知道五十万大军在大漠里闲逛一天的口粮可就笔不小的开销,虽然大明有钱,但也不能这么糟蹋吧。
朱棣决定回去了,但是,老天就是这么眷顾他。在明军行至阔滦海子时,竟然迎面撞见了阿鲁台,这可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我身后”。朱棣再一次展现了他作为名将的觉悟,又亲率几千精骑直接就冲过去了,中军大营又慢了皇帝一步。自此,朱棣第一次北征以全歼本雅失里和阿鲁台部而告终。
永乐十一年,逐渐势大的瓦剌侵占和林,还控制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这下,朱棣又来了精神,好,你敢冒头就收拾你。
▲朱棣亲征剧照
永乐十二年二月,朱棣再次率领五十万大军远征瓦剌。一路的势如破竹并没有冲昏朱棣的头脑,马哈木,跟朱棣玩阴谋诡计你还是嫩点。六月,明军终于到达马哈木提前准备好的决战场地—忽兰忽失温。朱棣立马望去,心下一惊,果然是和所料一样,山高险峻、树木丛生,最宜伏兵作战。不过,朱棣却并不慌张,因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阴谋诡计不过都是投机取巧。
瓦剌骑兵在马哈木的指挥下,一拥而下想要一举冲散明军。然而,朱棣同样也为马哈木准备了一份大礼—神机营。随着中军主将柳升的命令下达,万枪齐鸣,三万瓦剌骑兵顿时人仰马翻,随后,明军最优骑兵—三千营尽皆冲锋而出,冲得瓦剌骑兵毫无还手之力,当即溃败,而朱棣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一贯作风,追着马哈木跑了几百里几乎全歼瓦剌精锐。自此,瓦剌继鞑靼之后也被朱棣收拾的不敢南下牧马。
此后,朱棣在永乐二十年到二十二年间又先后三次远征漠北。
▲永乐时期明朝版图
死于征途,魂归故里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北征阿鲁台的班师途中,这位满头白发却依然神武的永乐大帝走到了终点,终年六十四岁。
小结
回顾这波澜壮阔的一生,生于战火,自幼没有条件读书,只能混迹于刀头舔血的将军兵士间得以度日;青年奋发,远征漠北,纵横大漠,打得北元分崩离析;中年遭遇削藩,不得已起兵靖难,爬冰卧雪四载,终颠覆江山,登基称帝;英雄迟暮,却不服老,年过花甲,仍旧披甲佩刀打得蒙古诸部东躲西藏;班师途中,终败于岁月,死得其所,人生完美收场。
参考资料
《明史》《明实录》《明朝那些事儿》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天子戍边,封狼居胥,不爱暖宫爱战场的永乐大帝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