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非三国演义(二)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三国史非三国演义(二)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三国史非三国演义(二)”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史非三国演义(二)

三国史非三国演义(二)

三国是不可能不讲曹操的,魏的开国皇帝实际是曹操,当然曹操在位的时候是没有称帝的,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称帝,追认他为魏武帝,所以曹操是魏的实际开创者。曹操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太好,说好听点叫奸雄,难听一点叫奸贼,为什么呢,因为3点:为人奸诈、篡权、宁我负人,休人负我。

曹操的出身不太好,曹操的父亲叫做曹嵩,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简单来说曹操就是太监的养子的儿子。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他就是太尉桥玄,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桥玄对曹操说“我们现在遇到的是一个乱世,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此时的曹操才20岁,为何如此看重呢?第一,曹操才艺过人,文笔很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第三,好读书,尤好兵书,根据史书记载,曹操即使打仗也是手不释卷。许邵,东汉末年的杰出鉴赏家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如果我们去读历史,会发现曹操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大笑、讥笑、苦笑、冷笑等等。我们比较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不停的在笑,而刘备不停的在哭。当然,曹操也哭,战友去世,亲人去世他也会哭,但是曹操打了败仗之后,他只会笑,绝对不会哭。曹操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他写的诗甚有悲凉之句,毛泽东回忆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指的就是曹操的诗,非常大气。

曹操20岁的时候被举为孝廉,也就有了当官的资格,曹操担任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现在的副县级的公安局长,推荐的人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洛阳是当时的京都所在,到处都是权贵而这些人从来不把王法看在眼里,有一天蹇硕的叔叔蹇图,蹇硕是当时皇帝最宠爱的宦官,作为他的叔叔无视王法公然违法违禁,被曹操以法以则乱棍打死。曹操这一下把宦官集团得罪了,但是拿他没办法,第一曹操是对的,执法如山;第二曹操有后台,他的父亲位居太尉。

因此曹操被调到边远地区,但是不久后调了回来,担任地方的议郎,相当于现在的调研员。曹操把他的治国方略和对当前政治的意见,写成文章上交朝廷,泥牛入海毫无消息。在地方执政曹操也是很严厉的,调令一下,当时地方大大小小的权贵闻风遁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窜入他郡。于是对于曹操的小报告一封一封的上达朝廷,不停的告曹操的状,此时曹操感觉自己在官场恐怕是混不下去了,感觉大汉王朝已经江河日下,政权也已行将就木,于是辞掉了下一个任命,回到了自己家乡,闭门读书。

曹操做官之时是汉灵帝时期,而汉桓、汉灵两帝是政治黑暗腐败的代名词,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写道;“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灵帝的兴趣不在于国家大事而在于文学艺术。皇帝应该管的是天下兴亡,但是朝政却交给外戚和宦官,这也就导致灵帝时期是卖官的,而且明码标价,就算是朝廷任命也要交钱,当时有个叫司马直的人,被任命为巨鹿太守,但是他是一个清官,没有钱,于是在上任的路上自杀,写下一份遗书痛斥朝廷卖官,是亡国的象征,但是朝廷卖官变本加厉,曹操的父亲曹嵩位居太尉,就是花钱买的。

公元189年,等到曹操再次出山的时候,政局已经混乱不堪,此时,汉灵帝驾崩,留下了2个儿子,14岁的刘辩和9岁的刘协,再加上刘辩的母亲何皇后。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宫廷政变,两败俱伤,最后政权落到了西本军阀董卓的手里。董卓入京之后做了3件事,第一:废立皇帝,把14岁的刘辩废掉,立9岁的刘协为皇帝;第二:秽乱后宫,收编了先帝留下的女人;第三:屠杀百官。董卓的手下在洛阳城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整个首都变成了人间地狱,于是帝国周围的州、郡宣布成立义军讨伐董卓,天下从此大乱。(也就是说在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之后,东汉王朝在事实上已经灭亡了,但是在名义上没有灭亡)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三国史非三国演义(二)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