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她,中国电影都得失色三分,冯小刚陈凯歌都得少几部代表作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若没有她,中国电影都得失色三分,冯小刚陈凯歌都得少几部代表作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若没有她,中国电影都得失色三分,冯小刚陈凯歌都得少几部代表作”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若没有她,中国电影都得失色三分,冯小刚陈凯歌都得少几部代表作

若没有她,中国电影都得失色三分,冯小刚陈凯歌都得少几部代表作

知名时尚杂志《嘉人》在九月刊嘉人电影月采访了知名作家严歌苓,因为疫情影响,她刚刚结束一场难得的旅行回到德国家中,突然停滞的一部分社会生活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特别重大的改变。

她依旧在固定时间写作,坚持锻炼身体,跟身边的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但是周围生活环境因为疫情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身边亲友的离开,也让严歌苓对生死有了新的思考。

严歌苓在被称为是“女性的歌者”,她笔下的女人不作不闹,平和坚定,内心强大,敢爱敢恨,甚至都是普通的女子,但却可以震颤人心,引人深思,文学评论家曾评价她的小说是零缺点的。

从文四十多年以来,严歌苓始终坚持一年发表一本高质量作品,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严歌苓都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虽然已经年过六十但妆容依旧精致,脊背永远笔挺,就像她自己说的,“不管什么时候,都做一个不凑合、不打折、不便宜、不糟糕的好姑娘。”

严歌苓可以说是书香世家的名门闺秀,祖父严恩春曾是首位翻译《德伯家的苔丝》作者,16岁考上大学,25岁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只是时运不济含恨而终。

而严歌苓的父亲严敦勋笔名叫萧马,是个名副其实的文人,除了是作家还是画家、建筑师、摄影师,而严歌苓的母亲是位知名的话剧演员。

严歌苓是闻着书香、茶香、墨香长大的,小时候别的孩子看画报,她看的却是莎士比亚、《战争与和平》、《霍乱时期的爱情》,那些文字并不符合她的年龄,但是严歌苓竟然都看懂了,甚至透过那些文字看懂了主人公的茫然、绝望或者是亢奋和激荡。

为了培养她的气质,父母送她去学了芭蕾舞,即便她并没有过高的舞蹈天分。12岁那年,举国动荡,父亲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严歌苓进入成都军区歌舞团,在这儿她的舞蹈水平只能靠边站,但是她依旧坚持每天4点起床练功,并且学会了察言观色。

15岁的时候她爱上了一个军官,给那个人写了100多封情书,结果全都变成了这个军官检举她的证据。

她还没从失恋里回过神,18岁那年,父母突然离婚。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严歌苓一夜之间从简单的少女变成了复杂的女人,她有很多作品都是出自于对这段青春经历的剖白,比如《芳华》、《一个女人的史诗》。

20岁的时候严歌苓离开歌舞团去了前线,做战地记者,五年炮火纷飞的生活让严歌苓看懂了生死离别、希望和绝望,在此期间她完成了第一部长篇是小说《七个战士和一个零》。

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第一部电影剧本《心弦》,1981年电影《心弦》上映,也是这部作品开启了严歌苓的编剧之路,更让她成为当时文学界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

从部队复员之后,严歌苓进入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并先后出版小说《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倒淌河》,剧本《避难》,这些优秀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严歌苓以独特的视角描述女性成长,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显赫的身份,看似平凡的故事里却藏着强大的力量。

但是严歌苓没有被眼前的成就迷惑,她对文学创作有更高的追求,于是她申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深造,从零突破语言关,半工半读。

放下国内已经拥有的名利和成绩,单是这份魄力就让人敬佩。不仅如此,她还一边求学一边完成了经典作品《少女小渔》并获得了《中央日报》首个短篇小说奖。

1993年,大导演李安联系上严歌苓,提出要购买《少女小渔》的电影改编版权,并请严歌苓担任电影编剧,这次合作让严歌苓的编剧职业生涯再上新台阶。

1995年《少女小渔》正式上映,冲击32届金马奖三大奖项,主演刘若英提名影后,同年在亚太地区国际电视节上大获全胜,拿下包括最佳电影在内的五大奖项。

在这之后严歌苓写作生涯进入开挂模式,她笔下的故事大多都来自真实的经历或者见闻,1997年严歌苓根据在部队时候听闻的一个知青的故事完成作品《天浴》,关于这个故事,严歌苓曾在创作谈中这样写道,“有一种幻灭感——对于理想和情感的双重幻灭。”

她从小生活的环境干净、文明,她从未想过人性会肮脏低劣到这种地步,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严歌苓又多次到西藏走访知青,让她惊讶的是竟然很多女知青都有过被“调教”的经历,这让她更加坚定要完成并且一定要写好的决心,她要揭开那道疮疤。

1998年,陈冲将《天浴》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座,女主则大胆地选用了还未成年的李小璐。

这部电影虽然只能在香港上映,但却在整个华语影坛引起轰动,在第35届台湾金马奖上收获了包括影后影帝、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等在内的六大奖项,也成就了最年轻的金马影后李小璐。

同时,《天浴》也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十大最佳影片之一,严歌苓成为被诸多导演、制作人争相邀请的知名编剧。

中国古诗词对严歌苓的写作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她从那些寥寥数字的诗句中读懂了视觉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她眼里就是一副绝美的电影镜头,所以严歌苓的文字画面感很强,非常容易就能拍成电影,而且能拍的原汁原味。

陈凯歌属于下手很早的一位导演,2008年拍摄《梅兰芳》的时候,就请了严歌苓做编剧,这也是严歌苓第一次单纯作为编剧而非改编原作者参与电影的拍摄,在俩人合作的过程中,碰撞除了很多新的火花。

严歌苓坦言,这一次的合作对她的事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这之后她对“写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仅如此,陈凯歌还很早就买下了严歌苓《白蛇》的电影改编权,虽然这部作品至今仍未启动,但每有消息传出无论真假都备受关注。

2007年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正式出版,就被张艺谋买走了电影版权,同时邀请严歌苓做电影编剧。

2011年电影上映大获成功,张艺谋曾在采访中说,《金陵十三钗》是他十年来遇到的最好的剧本,当时看完原著,张艺谋的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了一个画面,就是电影最后的那个镜头。

因为这一次的合作,张艺谋对严歌苓作品的关注度更高了,2011年严歌苓出版《陆犯焉识》,张艺谋好不容易才从好几个竞争者手里抢到了版权,并改编了电影《归来》。

不得不承认《金陵十三钗》和《归来》的成功甚至让观众忘记了张艺谋还曾经拍过《三枪拍案惊奇》。

要说严歌苓被最被广为人知的应该就是《芳华》了,写《芳华》的时候严歌苓已经60岁了,冯小刚亲自找到她,提出想拍一个文工团的故事,也因此掀起了严歌苓尘封多年的回忆,严歌苓曾说她有很多故事,但是总觉得要到了适合的时间才能写,于是就有了《芳华》的喜人成绩。

而对于这部作品,严歌苓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说这部作品完成了自己对自己青春透彻的反思和批判。

影片中的穗子其实有她自己的身影,她是经历者也是旁观者,而冯小刚也是,只不过冯小刚用电影的美压抑了一部分原著的暗,让悲怆也变得唯美,就像穿着病号服翩翩起舞的何小萍。

他们拍了自己的青春,那是一段被严歌苓形容为永远都写不透的青春。

无论青春如何,《芳华》的成功却是肉眼可见的,票房口碑双赢,冯小刚再度封神,而严歌苓的热度再次被刷新。由此可见,严歌苓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和影响到底有多大。

如果没有严歌苓,中国影史到底得失去多少颜色呀?《新周刊》曾经这样评价严歌苓,“如果没有她中国电影都得失色三分”。

如今已经62岁的严歌苓依旧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还有很多人在期待她的作品,期待她给中国电影带来新的颜色。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若没有她,中国电影都得失色三分,冯小刚陈凯歌都得少几部代表作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