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编码(比特币的“内战”:比特币(BTC)和比特币现金(BCH)的故事)
在开源项目上进行主要的代码变更一直是很困难的,对比特币而言更是如此。在比特币里,并没有可识别身份的领导去处理纷争,而因为系统中没有用以识别身份的信息,你并不会确定与你争吵的人是谁,也不清楚他在系统里占有多少份额。此外,这还涉及经济利益。任何改变都可能对人们在数字货币里存储的价值产生深远影响。这意味着人们会不断地争吵下去。
这其中,规模最大的纷争,是关于一小段代码的,即每个区块所能容纳的数据大小限制,而从2010年开始,它被硬编码成1MB的数值。这个限制意味着比特币区块链每秒只能处理约7笔交易,这个指标对那些希望用比特币与VISA卡竞争的支付服务商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毕竟后者每秒可以处理65000笔交易。
到了2016年,比特币网络上产生大量的交易,以至于1MB的区块大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交易需求了。那些本应在几分钟内就结算完毕的交易,经常需要历时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结算完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用户会增加付给矿工的交易费用,以提升其交易被包含到一个新区块的机会。一个人为创造的“交易费用市场”形成了。换句话说,就是让用户之间展开竞争,支付更高的费用。到了2017年6月,比特币网络上的平均手续费已超过5美元一笔,这对价值2万美元的交易来说或许可以接受,但对购买一杯2美元的咖啡而言,简直是不可理喻。这样的成本是由用户承担的,也成为矿工除常规的每个区块获得的比特币的奖励外,一笔新产生的额外收入。突然间,这些矿工就像比特币本应颠覆的银行体系里的中间人一样。对于用户而言,一个本应是无摩擦的支付系统,其摩擦度突然变得非常大了。
社区需要就这个问题采取行动。一些人提倡增加区块大小限制。不过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代码变更并不被视为最佳解决方案。批评者说,让区块大小增大的话,就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最终意味着运作挖矿节点的成本更高了。这也可能让潜在的矿工离开,使比特币挖矿的力量集中在更少数中心化参与者手上,最终为比特币带来生死存亡的威胁,即这些少数参与者可以合谋并破坏此账本。表面看来,两种主张都有道理。“主张更大区块的人”希望任何人都可以承担使用比特币的成本,不至于让高昂的交易费用阻挡人们用比特币买一杯咖啡的需求。而“主张更小区块的人”则希望保护两个更重要的目标,即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由于现在涉及的经济利益太多,这样的矛盾只会日益尖锐。
这时,一系列解决方案被提出来了,但却没能吸引足够的共识度,而共识这个词在比特币的圈子里是相当神圣的。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系统里没有机制去评判每一种想法的支持者在系统中到底持有多少份额。比特币的伪匿名性质,使它缺乏识别人们及其持有的比特币地址的机制,这是其关键的设计特性,目的是强调对隐私和非许可特性的保护。不过,这也让达成政策变更的投票很难组织起来了。若无法识别一个人的身份及其持有的份额,就无法完全衡量由用户、商业、投资者、开发者及矿工所组成的比特币社区的大多数意见是什么。这样,这种争议最终变成社交媒体上的“口水战”。
无论是“大区块”还是“小区块”的支持者,似乎都碰到钉子了。这样的争议日渐恶化,导致比特币社区在红迪网的板块分裂成两块,每一个分论坛都为各自的支持者服务。事实表明,让他们达成一致是不可能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了类似的不可思议的解决方案,即将比特币本身进行分裂。
这个想法就是对比特币“分叉”(fork)。这原本是一个与软件相关的概念,即对一个程序升级(如新版本的微软Word系统)。这里存在两种类型的分叉,即软分叉和硬分叉。在软分叉中,旧版本的软件缺乏新的特性,但还是可以与新的版本兼容;而在硬分叉中,新的软件无法做到“向后兼容”,这意味着它无法与旧的版本互操作。一个基于硬分叉的软件变更对用户而言,代表了一个“要么照做,要么死亡”的决定,让用户去选择是否升级。这对一个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已经不是一件好事了,而对一种货币系统来说,简直是问题重重。基于旧版本的比特币无法转移到某个支持新版本软件的节点上。这就产生了两个版本的事实。
后来,比特币开发者皮耶特·威勒(Pieter Wuille)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另类解决方案[插图],即所谓的“隔离见证”(Segregated Witness,或缩写成SegWit),它只需要通过软分叉就能实现。它不会让区块大小限制翻倍,但能够让交易数据的效率更高,这意味着可以让1MB区块的信息量翻倍。更重要的是,隔离见证修复了一些长久存在的代码问题,使得比特币更容易实现一个重要的创新功能,即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闪电网络技术是由撒迪厄斯·迪瑞亚(Thaddeus Dryja)和约瑟夫·潘(JosephPoon)创造的,人们认为它以后可能会跟维萨卡的每秒65000笔交易的指标抗衡。它让人们可以共同签署智能合约[插图],基于付款人签发的一个比特币交易中议定的数额,创建出有时间锁的双向支付通道。然后,他们就可以在预先设定的限额内互相划拨资金。同时,通过由第二通道构成的连锁系统,他们可以将资金划给第三方,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够追溯且无须在比特币区块链上确认的支付网络。因此,这个模式里无须付给矿工费用,其在一定时间段内所能处理的交易数量也没有限制。智能合约让用户无法欺诈,而比特币区块链只在结算层使用,负责在一个通道开启或关闭时将交易净额记录下来。比特币区块链会作为最终证明的来源,确保所有“链外”的闪电网络交易是真实的。
开发者社区里的很多人对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解决方案表示支持,特别是与比特币核心团队相关的人。比特币核心的开发者(例如皮耶特·威勒)与具有影响力的比特币基础设施公司Blockstream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他们而言,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的组合是负责任地做出改变的方式。他们相信自己有责任去避免重大的、颠覆性的代码库改动,并鼓励创新者去开发能够增强有限的基础代码功能的应用。这是一种经典的、以安全为先的协议开发方式:保持系统底层的核心系统的简单性及健壮性,使其难以更改(有些人称这是“刻意的不灵活”),从而迫使创新的努力提升到应用层完成。若这种做法有效,就会同时得到安全性和创新性两个好处。
不过,一群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矿工对这两种方案都没有表示支持。这个组织是由一个中国公司主导的,该公司既有挖掘比特币的业务,又产出了一些最广泛使用的挖矿设备。这个组织一直固执地抵制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目前尚不清楚比特大陆(Bitmain)的首席执行官吴忌寒为何对这两种方案如此抵制。不过,在与比特币早期投资者及著名的自由主义者罗杰·沃(Roger Ver)联手后[插图],他发动了一系列游说,试图推动更大的区块容量方案。其中一个理论称,比特大陆担心“链外”的闪电网络解决方案会让本应付给矿工的交易费用流失;另一种理论称因为这样的支付通道产生的交易的可追踪性不如链上的交易,因此政府可能会关闭其运作。当流行的蚂蚁矿机暴露出在给第三方矿工供货的时候留有“后门”,可以让比特大陆这个既是矿机生产商又是矿工的机构将其竞争对手的设备远程关闭后,比特大陆的声誉遭受了打击。阴谋论称比特大陆计划颠覆隔离见证方案。比特币大陆对此表示否认,并发誓会禁用这个“后门”。但信任已经损毁了。
2017年8月1日,,一个自称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的比特币的新版本诞生了,其区块大小是8MB,使用了BCH作为其代币的符号(原来的比特币的符号是BTC)。当一些反对隔离见证的矿工开始挖出具有以上特征的区块时,分叉就出现了。这有点像股票拆细,因为从技术上来说,所有比特币持有者在当时都可以拥有原始的比特币及同等数额的比特币现金,但与股票拆细不同的是,它们互相不兼容。很多人都对这两种“本同末离”的币种感到迷惑。对比特币交易所而言,这也是个新东西。不过,当有人愿意开始交易比特币现金后,市场好像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种新的比特币“反叛者”。比特币现金刚开始的价格在300~700美元,但在人们得知只有一个大矿场在支持它后,它跌到了200美元左右,最终稳定在约350美元(2017年夏天)。与此同时,原来的比特币一飞冲天,上涨超过50%,在两个星期内到达了4400美元以上。这样的价格表明,支持更小区块的比特币版本及隔离见证的改革者已经胜出。
比特币现金仍在继续交易,不过它不像能够超过比特币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比特币已经证明了它的生命力。尽管比特币社区发生了“内战”,比特币汇率但它的区块链账本还是能保持完整。虽然我们很难将这些尖刻、辛酸的争议视为优势,但比特币已经证明其修改代码及为货币系统引入变更的过程是如此艰难,对很多人而言,可以看成对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的重要试验。强大的抗审查功能毕竟是比特币的一个卖点,也是为何有人将数字货币看成一种能够代替现有的陈旧、可篡改的法定货币体系的世界储备资产。实际上,有人会说,比特币无法达成妥协、无法前行的现象,对外人而言或许是最大的缺陷,但这可能正是其最大的优势。就如以前简单的、没有改变的TCP/IP代码库一样,比特币协议难以达成一致的政治现状实际上增强了系统的安全刚性,迫使创新应用在上层进行。
一些新生的模式试图提高或增强比特币所提供的功能,这使非许可型区块链的发展节奏也日渐火热。与比特币单纯专注于货币功能做法不同的是,这类方案试图拥抱范围更广的去中心化计算概念。不管我们将它们看成比特币的竞争者还是比特币的有意思的“后代”,它们表明,在比特币出现之后,各种新想法的探索越来越有活力了。
","content_hash"!"fb25716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