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 图片(区块链应用于艺术品收藏:一幅数字画拍出6900万美元)
一幅数字画作以非同质化代币(NFT)的形式在拍卖中售出6900万美元。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NFT是纯粹的商业炒作,还是改变世界的创新?
撰文/记者丁林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2007年5月开始,美国数字画家迈克尔·温克尔曼每天都会在网上发布一张新作品。到了今年1月份,他发布了第5000张作品。随后,他将这些作品拼接为边长21069像素的超大图片,命名为《每日一画:最初的5000天》。
▲由5000张作品拼接而成的这幅超大图片的全貌
3月11日,这幅数字画作以NFT的形式出现在著名的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的线上拍卖场上,起拍价在100美元。最终,它以6900多万美元的售价成交,相当于每张画卖了1。38万美元。
▲天价组画中的一张(图片来源:连线)
数字艺术卖出天价已经令人咋舌,更让吃瓜群众费解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观看这幅作品,轻轻点击右键,你还可以将这幅身价碾压梵高、毕加索的作品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上。
3月22日,推特CEO杰克·多尔西将他发表的第一条推特作为NFT拍卖,最终成交价超过290万美元。
▲4月中旬,不甘落后的苏富比拍卖场也推出了一组NFT数字画作拍卖,其中一个“代表了数字艺术的最小单位”的作品《像素点》(图中右下角)以1美元起拍,最终以135万美元成交(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人都能围观甚至下载的图片和信息,买它们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有,NFT又是什么?
在极丰富中产生极稀缺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区块链技术支持的数字签名。正如大师的落款签字可以用于鉴定名画真伪,数字化签名也能够指示代币的持有者对某件数字财产(甚至实体物品)的拥有权。NFT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数字化作品本身,另一部分则是数字代币,最初由原作者创造,随后可在交易中转手。
说起区块链,我们就会联想到比特币、以太币、狗狗币等加密货币。数字货币和NFT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借助了区块链,以加密的形式记载了货币或物品的所有权、屡次交易时间和对象等信息。
▲我们可以将加密货币理解为区块链上的“收支账本”。比特币期货类似地,NFT可以理解为区块链上的“收藏证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者的区别在于,加密货币是一类同质化代币(Fungible Token,简称FT)。张三通过“挖矿”获得的比特币,可以和李四的比特币进行等值的交换,也可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而每个NFT对应着特定的物品,因此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换也不可分割的。
NFT不可交换的特性,产生了“独一无二”的稀缺性。数字化艺术品固然可以无限复制,但其对应的NFT只有一个。
我们都知道,实体商品是能够产生稀缺性的,比如大师的真迹十分难得,纸质书籍也有固定的印刷量,实体收藏品往往也通过限量发行和真品证书来创造稀缺性和升值。NFT则是将这个过程数字化了。
(图片来源:nyt。com)
互联网能够达到今天的规模,正是由于人们能在网上不费吹灰之力地克隆各种信息。某个用户“分享”至网上的数字化信息,任何人都能够获取一模一样的拷贝。而这些内容的“价值”,似乎又和拷贝的多寡成正比——转发越多的信息,往往越被重视。
NFT正是在这样一个“分享为王”的环境里,创造了独特的稀缺性。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为什么不在这个世界里创造一种虚拟的“所有权”呢?比特币只是一串代码,当许多人都认为它有价值,它就有了价值。NFT也是一串代码,当许多的人都承认它创产生的“稀缺性”,它也就具备了价值。
NFT在互联网上创造的稀缺性,也带来了全新类型的数字化商品。例如,美国NBA官方就将比赛中精彩灌篮镜头的官方剪辑以NFT的形式出售,如同创造了数字形式的“水浒英雄卡”一样,将一些历史性的时刻变现。
▲NFT炒鞋自然早就有人想到了。某品牌售价3000~10000美元的虚拟鞋显示售罄(图片来源:福布斯)
NFT只是技术泡沫吗?
NFT所赋予的所有权,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效力。购买NFT得到的“所有权”其实并不等于买到该作品的版权,只是获得了区块链网络中“你拥有这件作品”的记录而已。
不少人认为,最近以NFT形式高调交易的部分作品,实际价值达不到数百万美元。历史可以追溯到2017年的NFT,在近几个月突然“大红大紫”,是某些人为了获利而故意炒作、鼓吹起来的科技泡沫。果真如此吗?靠卖画一夜暴富的迈克尔·温克尔曼也有点说不准。“也许是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能用数千万美元买画的,自然是少数“币圈大佬”。 在NFT艺术品还比较稀少的时候,各种竞拍品的价值都被抬高。人们买的大概不是艺术,而是“NFT古董”。
但随着类似交易数量的增多,一些产品的价格也逐渐降温。对于很多“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如今许多的加密艺术品售价其实是合理的,价位大约在数十或数百美元。这些交易支持了数量更多的普通艺术家,帮助内容生产者们获得应得的激励。
也就是说,一方面,热衷于炒币和投资的人们可以借助NFT来赚钱;另一方面,NFT也有可能成为数字化艺术家谋生的途径,解决数字艺术创造者长期以来的困扰——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像实体艺术品那样有价值。最近,“一栋火星上带游泳池的豪宅”通过NFT卖了50万美元,这听起来似乎很超值,但实则只是一栋虚拟的火星房屋。
▲“火星豪宅”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曾经设想了区块链技术在艺术品交易中的潜在应用,例如追溯所有权的变更,多人共同持有等。NFT的发展,正在实现这些想法,并产生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
比如,一般的信息加密和解密过程涉及两种密钥:公钥和私钥。类似的,NFT“始作俑者”发出公钥大家都看得到,可以证明该作品是“真迹”,而NFT现持有人掌握的私钥,则证明其掌握了所有权。
又如作者抽成。通过一定的设置,可以让NFT作品在每次交易中,让原作者分得部分报酬。
此外,NFT还可能改变“所有权”的交易规则。传统的交易往往需要中间商来确保卖方货真、买方价实。NFT则能借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在无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完成可信的交易。
NFT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迅速崛起的NFT未来将如何发展?谁也说不准。NFT艺术品只是NFT技术潜在应用的冰山一角。各种好的、坏的可能性,都正在被跃跃欲试的人们发掘出来。
比如,多年前意外成为表情包,供吃瓜群众们免费娱乐的“倒霉布莱恩”“火场女孩”等人,纷纷通过拍卖表情包的NFT,获得了迟到的回报。
▲《火场女孩》表情包。图中的女孩即将大学毕业(图片来源于网络)
NFT还会产生一些风险。人们担心盗版人员获取数字化作品的拷贝之后,冒充创作者发布NFT。此外,已经有部分用户发现,自己高价购买的NFT凭空消失了。
这和区块链的储存模式有关。有些简单的数字艺术作品(如表情包),本身就可以“上链”储存在区块链里;但由于区块链的存储容量限制,更多时候NFT会指向区块链外部的一个链接。这个链接所在的服务器发生故障等情况时,用户购买的NFT就会“404”。
(图片来源于网络)
类似许多加密货币, NFT的“铸币”加密过程也会耗费不少的能源。目前为止,NFT主要基于能量消耗较大的以太坊区块链技术。在以太坊网络中,单次NFT交易所消耗的能量,约等于两个美国家庭的日用电量。
不过,这类问题不是完全不能解决。以太坊区块链目前在朝着更加节能的方向演变,而一些碳足迹微小得多的区块链技术,也在搭设各自的NFT交易平台。
今年3月16日,“带啥啥火”的埃隆·马斯克发推特力挺NFT,并将一首“NFT之歌”以NFT的形式进行拍卖。在开价超过一百万美元之后,他又改变主意:“感觉卖这个不合适,算了。”在炒作和噱头的浪潮过后,NFT技术本身能走多远?答案大概只能由时间来揭晓了。
▲马斯克在线吆喝NFT金曲(来源于网络)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content_hash"!"1a02caf1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