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风采】郑惠连:扎根重庆65年的“儿保科泰斗”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风采】郑惠连:扎根重庆65年的“儿保科泰斗””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采】郑惠连:扎根重庆65年的“儿保科泰斗”
6月17日,“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上——
“30岁,我响应党的号召,援建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
“52岁,我和同事们‘白手起家’,创建儿童保健科。”
“54岁,由我牵头,编写出版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第一版。”
“70岁,我退而未休、坚持坐诊,每月开展育儿知识讲座……”
讲台上,95岁的医学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郑惠连一头齐耳卷发,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正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如果有人再问我,愿不愿意去支援西南医疗建设,我还是会像65年前那样说,‘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郑惠连的演讲,一字一句,掷地有声。霎时间,全场掌声雷动。
“阿拉是上海人”
1926年6月,郑惠连出生在上海,家境优渥。繁华的“十里洋场”、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孕育了她开朗活泼的性格。
可后来,哥哥、姐姐相继死于小儿传染病,让成年后的她下定决心,撇下艺术家梦想,改学医学,穿上白大褂,救死扶伤。
1944年,郑惠连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50年成为新中国首批医学毕业生。随后,她积极投入“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热潮,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努力工作,很快成为儿科主治医师。
“服从组织安排”,来渝65年
“惠连,中央号召广大青年支援西南,你愿意去重庆建设儿科医院吗?”1955年的一天,医院领导突然找郑惠连谈话。“愿意!服从组织安排!”郑惠连毫不犹豫地回答。
第二年,30岁的她离开新婚不久的丈夫,从上海“转战”重庆。
很快,她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将原来的政府办公大楼改建成一所儿科医院。房屋改建、医疗设备配置、医疗人员服装采购……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还有,语言不通、夏天闷热、远离家乡……可整个筹备组,只有郑惠连一个人懂医学、了解儿科。来不及喊苦,没时间流泪,郑惠连把一切都吞进肚里,全身心投入工作。
4个月之后,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诊,结束了重庆市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
多年后,郑惠连有了调回上海的机会,但她不仅没有离开重庆,还“西迁”来了爱人。
从零开始
1978年,医院希望郑惠连牵头成立儿童保健科,从治病转向防病。
有人打退堂鼓,“做儿童保健?比筹建儿童医院还要难!”
有人干脆拒绝,“做儿童保健,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不做!”
此时的郑惠连已经52岁,同龄人都已进入“备休”状态,倔强的她却答应得嘎嘣脆,“干!从‘零’开始!”
早期开展工作很不容易。她一边规划儿童保健学科发展方向,一边研究出版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一边又忙着培养专家队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院长李廷玉教授、儿保科主任程茜等都是她的学生。
白喉、猩红热、百日咳……曾经很常见的危害儿童成长的疾病在重庆基本绝迹,婴儿死亡率、畸形率大幅降低。郑惠连高兴得像个孩子。
“听党召唤,以国为先,告别黄浦江,拓荒大西南,你把最美的岁月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个甲子的不辍耕耘,撒下燎原火种,医德双馨、泽被后代,西迁精神光照四方——赤诚爱国心。”2020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颁奖词这样评价她。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话,郑惠连常挂嘴边。
退休后,她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坐诊、义诊,开展育儿科普讲座。
她说,可以把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家长和同行们,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小朋友们亲切地称她“郑婆婆”;同事们感慨她是“行业女神”;同行赞叹她是“业界泰斗”;学生们则说,“郑老师,是我们最值得追的‘星’!”
来源:中国人口报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风采】郑惠连:扎根重庆65年的“儿保科泰斗”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