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玩家》,“毁”于刻板印象?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失控玩家》,“毁”于刻板印象?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失控玩家》,“毁”于刻板印象?”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失控玩家》,“毁”于刻板印象?

《失控玩家》,“毁”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在电影艺术手法里具备何等意义?

警惕“刻板差评”毁掉电影。

自《怒火·重案》狂揽超10亿票房后,国内电影大盘再度转冷。

直到上个周末,由“死侍”瑞安·雷诺兹、“小变态”朱迪·科默主演的喜剧科幻片《失控玩家》横空出世,才刺激电影大盘呈现回暖趋势。

《失控玩家》上映五天,票房已突破两亿,豆瓣评分7.8,登顶近期喜剧片排行榜首,“好久没在电影院这么畅快地大笑过了。”

但也有观众认为被这部电影“冒犯到”,随处可见的刻板印象令人愤怒,这部片配不上它所得到的这么多好评。

因此,关于电影手法中的刻板印象问题,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刻板印象,一定是负面的吗?

从商业角度来看,《失控玩家》实属一部优秀电影。

瑞安·雷诺兹饰演的男主角“盖”原本只是一个生活在“FREE CITY”游戏世界的NPC(非玩家角色),在人类玩家的枪林弹雨中担任一个每天被抢劫的银行柜员。

作为NPC,他每天的生活轨迹都是固定的,准时起床、观察小鱼,穿着永远一致的蓝衬衣卡其裤、早晨喝一杯标配咖啡,对身边枪战视若无睹、在银行被抢劫时乖乖趴伏在地,甚至连台词都毫无变化。

直到在街头偶遇唱着玛丽亚·凯莉早年金曲的女主角米莉(朱迪·科默饰),盖像是突然打开了某个开关,“她唱了我最爱的歌”,他开始逐渐产生人类的情绪,想认识她、和她在一起。

欲望催生改变,当盖戴上只属于人类玩家的墨镜,他就不再仅仅是个被控制的NPC,成了打破游戏世界观则的“失控玩家”。

再到接受自己其实生活在游戏里,帮助女主打败资本家反派、拯救游戏里其他NPC朋友,盖完成了从“工具人”到“英雄”的自我价值实现。

“死侍”ד小变态”的专属喜剧元素、NPC第一视角沉浸式游戏体验、小人物逆袭拯救世界的爽感设定、版权大户迪士尼的快乐玩梗……都构成了一部爆米花影片的优质元素。

“当美队盾牌、绿巨人手臂、星战光剑出现的一瞬间,整个电影院都沸腾了。”

男主瑞安·雷诺兹与“美队”克里斯·埃文斯片场合影

但仍有不少观众持反对态度,认为电影中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玩家形象的设计,存在涉嫌歧视倾向的刻板印象。

“拍到日本人的片段就是西装革履在干净的街道上,拍到中国人就是在拥挤阴暗的中餐厅……问号脸,美式的永远看不起人的刻板印象式幽默。”

电影中为了刻画全世界玩家都在关注“FREE CITY”这款游戏,特意闪现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群操作游戏、观看直播的画面。

这些画面中也确实存在刻板印象,欧美青少年在温暖舒适的卧室里打游戏,印度青少年只能聚众排排坐在铁路上,守着一台破旧的车载电视看直播,角落里还有一个围着头巾的印度妇人在准备饭菜,小动物们随地乱跑。

一闪而过的中国人镜头里,唐人街阴暗逼仄的中餐厅坐满了人,昏苍苍的绿色灯光里,一群观众守着一个十寸小电视收看游戏转播。而关于日本玩家的片段,就是干净街道、高楼大厦、西装革履。

这些对东南亚专属的“刻板印象”,令许多观众感受到被冒犯,甚至已经影响到《失控玩家》在中国的票房增长。

无独有偶,此前漫威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也曾因为同名漫画中“傅满洲”一角设定存在“种族主义和排华情绪”而遭遇抵制。

对此,漫威影业总裁费奇特意回应争议,表示梁朝伟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文武”并非“傅满洲”,“傅满洲”一角已被删去,“这个角色非常冒犯,我们根本无意触碰。”

费奇的解释安抚了许多中国漫威影迷,也被认为是漫威对争取中国电影票仓“求生欲十足”的表现。

刻板印象问题,某种程度上确实已经影响到一部电影的生死存亡。

“刻板印象”,在心理学概念里,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放大整体特征、忽略个体差异,存在一定负面意义。

但在电影制作中,“刻板印象”其实是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最具普适性的形象刻画,把人物设定、戏剧冲突推到极致,让观众更容易地感知到主创想表达的内容与情绪。

对于大部分影视创作者来说,“刻板印象”并不存在针对性歧视因素,无论他人、己方,任何人、事、物都可以成为被刻板的对象。

电影《勇敢者游戏》中标准刻板化游戏角色形象

在喜剧作品里,“刻板印象”更是制造笑点的必备手法之一。

长寿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女主角佩妮人设是标准“金发碧眼、不爱学术的白人美女”,和莱纳德、谢耳朵等标准“怪异天才书呆子”一起,碰撞出笑料百出的生活日常。

佩妮一家人出场,妈妈还会不断担心自己全家表现不好,会被当做“垃圾白人”,这是主创设置刻板印象、并打破刻板印象的反讽式自嘲。

同样,我国影人作品中也不乏对他国的刻板印象刻画。

1991年周星驰参演电影《非洲和尚》极尽恶搞之能事,非洲土著、僵尸、茅山道士等等,都可以是被恶搞的对象。

2012年徐峥导演作品《人在囧途之泰囧》,更是把国人对泰国风土文化的刻板印象发挥到极致,这并不影响电影狂揽12.67亿票房。

即便是此次陷入争议的《失控玩家》,刻板印象的角色也并不仅仅针对东南亚群体,反而充斥了更多自嘲。

玩家在游戏中获得的标配奖赏是一名性感金发白人美女,只会制作一种咖啡的服务员是一名非裔女生,极致软弱到无法放下投降双手的NPC是一名肥胖秃头白人男士,标准“沙发土豆”……

但随着剧情发展,性感美女觉醒自我,非裔女生开始做自己喜欢的饮料,白人男士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投降姿势。

男主在游戏里最好的朋友巴迪是一名黑人,职业保安,而剧情安排他最后的高光台词是“我们的命也是命”。

这些都是关键剧情里的“反刻板印象”。

喜剧是必然存在一定冒犯性的,“刻板印象”正是冒犯方式的集大成者。

塑造刻板印象、再打破刻板印象,或许才是《失控玩家》这部电影想要传达出的核心观点。

当然,从电影文本角度,《失控玩家》也有其逻辑漏洞。

男主角盖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其他NPC同伴“不再只做工具人”的鼓励,是他拯救游戏世界、打败反派的出发点,也是这部电影最想要传达的立足锚点。

可最后盖主动鼓励女主接受程序员键盘的爱意,“我只不过是一封写给你的情书”,等于兜兜转转又主动接受了自己的“工具人”设定,似乎与电影主题有些相悖。

抛开这些强行圆满大结局所带来的瑕疵,《失控玩家》整体来看依旧是一部很优秀的商业电影。

“刻板印象”并不全部代表负面,刻意为之的歧视情绪与电影常规艺术表现手法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如果只因为部分有被冒犯到的刻板印象就把一部电影打入死刑,那确实也有些失于偏颇。

电影,只是电影。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失控玩家》,“毁”于刻板印象?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