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缩表”近万亿,啥意思?
文/刘晓博
央行近日通过官网,公布了截至7月末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数据显示,到7月末央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均为38.0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个月的38.99万亿人民币,一下子减少了0.94万亿人民币,少了将近1万亿!(见下图)
有读者给我留言询问:你不是说货币政策趋向宽松了吗,也降准了,怎么央行突然“缩表”了!
关心财经新闻的人,都知道有“央行缩表”、“央行扩表”的说法。
所谓“缩表”,就是央行的总资产(或者总负债)减少了;而“扩表”,是央行的总资产(或总负债)增加了 。
对于美联储等很多西方国家的央行来说,“缩表”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扩表”意味着货币政策扩张(或者放水)。
中国刚刚全面降准过一次,怎么就“缩表”了?
一下子减少了1万亿,会给股市、楼市带来利空吗?
其实很多朋友没有搞懂,中国央行和美联储的“缩表”和“扩表”,含义不同。或者说,中国央行目前的“扩表”和“缩表”情况比较复杂,不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中美之所以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仍然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而美国基本上不使用了;第二,中国有大量外汇占款,美国基本上没有。
上图:央行在2017年1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解释过中国“缩表”的特殊性。
中国贸易长期存在顺差,因此持续有美元等外汇流入中国。这些钱到了中国,绝大部分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投资、消费。于是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民币,购买下这些外币,形成中国的外汇储备。而对应发行的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
2014年之前,外资流入迅猛,中国被迫发行了很多人民币。为了遏制通胀,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把多发行的人民币“冻结起来”。
所以,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过21%,这在全球都是非常罕见的。(见下图)
2015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逐步减少,外汇占款从27万亿以上逐步减少到了21.2万亿左右。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具备了不断降低的条件。
需要说明一下:由于之前存款准备金率非常高,所以最近几年的部分降准有让货币发行跟上经济步伐的意思。
换句话说:在中国,降准不一定意味着货币宽松;有时候,降准只有中性的含义。衡量央行是否宽松,还是要看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的多少。
超过的多,则意味着宽松;超过的不多,则意味着没有明显的宽松。
当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意味着银行每获得一定量的存款,必须被央行冻结的钱增加了,这代表着货币政策收紧。对于央行来说,商业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多了,央行的负债会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会扩张。
看到了吗?当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时候(货币收紧),央行会扩表!
反过来,将央行降准,商业银行可以放贷的资金增加了,这时候往往意味着宽松了,但央行那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减少了,央行负债减少了,反而出现了缩表现象!
也就是说,当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的时候(货币放松),央行会缩表。
美国、欧盟基本上不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了,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稳定,所以他们的扩表的时候,往往是央行在购买资产,意味着宽松;反之,美联储减少购买资产,甚至抛售资产的时候,资产负债表会减少,就是缩表。
中国央行之所以在7月出现了明显的“缩表”,就是因为7月15日全面降准了一次,释放了大约1万亿的资金。
为了方面大家阅读,我把文章开头的那张央行负债表再展示一次:
表格里的蓝框,就是各银行在央行缴存的钱,包括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可以看到:从6月的21.63万亿减少到了20.21万亿,少了1.42万亿。
这是降准产生的影响。
但央行在降准的时候,曾明确表示:这次降准将释放1万亿资金,怎么会有0.42万亿的差距?这是因为,央行考虑到7月是交税的大月,政府存款会大幅增加。
通过上述表格可以看到,政府在央行的存款从4.57万亿,增加到了5.00万亿,这相当于减少了市场资金0.43万亿。
两者对冲,此次降准释放1万亿。
当然,央行随即在7月减少了3000亿的中期借贷便利,让此次降准释放的增量资金只剩下7000亿。到了8月,又通过减量续作MLF收回了1000亿,降准释放的资金只剩下了6000亿元了。
如果你仍然没有看明白,那么请记住结论:中国的情况跟美国、欧盟、日本不同,人家央行的“扩表”意味着货币宽松,“缩表”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而中国情况很复杂,有时候正好跟他们反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降准还会减少基础货币的数量。在上述表格里,“储备货币”就是基础货币,7月为31.06万亿,6月为32.45万亿,减少了1.4万亿左右。
为什么降准可以让市场里的钱更多,但基础货币反而更少?
这是因为降准可以提高货币乘数,每1块钱基础货币可以衍生出来的广义货币M2增加了。所以,即便基础货币减少,但M2一般仍然会增加。
不过今年的7月比较特殊,M2没有增加!
上图是央行官网里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7月15日全面降准,但到了7月31日广义货币M2只有230.2万亿,比6月末的231.8万亿反而少了。
这是为什么?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7月是交税大月,政府存款大幅增加了4300亿元,这相当于货币紧缩。
第二,降准刚刚发生,货币衍生存在滞后性。
第三,经济低迷,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欲望降低,再加上楼市降温,货币衍生能力降低。
用7月末的M2(230.2万亿)除以7月末的基础货币(储备货币,31.06万万亿),得7.41。
这,就是中国当前的货币乘数。
所谓货币乘数,就是每1块钱的基础货币,最终可以衍生出多少钱。目前是1块钱可以衍生出7.41元钱。(比如你有1万元存在银行,银行把其中8000元贷款给另外一个人,市场里就有了1.8万元,这就是货币衍生)
中国的货币乘数最低点,是在2011年6月,当时只有3.84。
为什么当时那么低?因为存款准备金率比较高。
货币乘数可以简单理解为“1÷存款准备金率”(忽略了居民手持的现金,以及贪官窖藏的现金)。当存款准备金率不断降低的时候,货币乘数会不断上升,甚至超过10倍。
好了,绕了半天,估计有的朋友看得头晕脑胀。最后给出我的结论:
中国央行7月“缩表”近万亿,主要原因是全面降准,这是利好,不是利空。
在今年年内,央行可能还会全面降准一次,到时候估计还会缩表1万亿左右,还是利好,不是利空。
美联储的缩表和中国央行的缩表,不是一回事。
中国的广义货币M2的下降是暂时的,回升是必然的。未来几个月,M2的同比增速会反弹到9%以上,甚至会逐步靠近9.5%。啥意思?就是钱会多一些。
有没有看到,本周股市突然有底气了?就是因为宏观政策正在微调,正在向好。昨天我分析过央行最新传递的信号,没有看的读者可以再看看。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央行“缩表”近万亿,啥意思?的相关内容以及央行“缩表”近万亿,啥意思?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央行“缩表”近万亿,啥意思?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