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堂号——《映雪堂》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孙氏堂号——《映雪堂》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孙氏堂号——《映雪堂》”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氏堂号——《映雪堂》

孙氏堂号——《映雪堂》

文:孙文才

太原中都孙氏,其迁祖孙福是西河太守孙会宗之孙、太原太守。遇“赤眉之乱”,根植中都后,历300余年消声无闻。直到曹魏时期,孙福的第十一代孙资(字彦龙、骠骑将军),因重以职事、适夺君志(孙资别传),显于当时,为中都孙氏开山鼻祖。资生二子:孙宏(南阳太守)、孙密(封离石男)。孙宏娶田豫女为妻,生孙楚。楚乃西晋名士,是一位才高位卑的文人。

宏生三子:孙洵、孙纂、孙众(早亡)。孙洵(颍川太守)生孙盛。孙洵死于永嘉之乱。据《怀帝记》中说:“永嘉五年(311年)六月,石勒陷洛阳后,冬十月,勒寇屠豫州诸郡。”孙洵正是在这个事件中死于任上,以身殉职。孙纂生孙统、孙绰。西晋(265—316)年,历时51年,而东晋是(317—420)年,历时104年。据《晋书、孙盛传》记载:孙盛之父死亡时,孙盛10岁。这样算来孙盛出生在301年,父死后盛随叔父孙纂生活。316年,西晋灭亡,晋室南渡,中都孙氏举族南迁。孙统、孙盛、孙绰都出生在太原中都,正逢乱世。孙绰生于314年,《晋书、孙统传》中说:“幼于绰从弟盛过江”。说明孙盛小于孙统而大于孙绰,孙统大孙盛两岁,孙统应生于300年。东晋元年是317年,建都建邺(今南京)。是年,孙统17岁、孙盛15岁、孙绰3岁,均未成年。

东晋时,中都孙氏家族过江后居住在哪里?根据《晋书、孙统传》记载:“家于会稽,性好山水,命参军,辞不就,乃求为吴宁令,转在吴宁(今东阳市歌山镇)”,“343年在建邺一年,建元元年即345年四月至七月在会稽(今杭州)”。统44岁就不座官了。当时,东晋偏安,社会动荡,孙统、孙盛、孙绰三兄弟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在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即353年4月22日,在会稽山阴,和王羲之等41位才子饮酒赋诗,王羲之完成了《兰亭序》传世佳作。时年孙绰39岁,还在章安令任上。几乎是同一时期,孙绰写成了《天台山赋》。孙统生孙腾、孙登。孙盛369年在桓温手下做参军,写了著名的《晋阳秋》。盛生孙潜、孙放。孙腾不入仕,迁余姚。孙登迁汲郡。孙潜(字齐由,豫章太守)。在桓温持强废帝后,遭桓温强逼,劝父修改《晋阳秋》,遭到拒绝,害怕桓温的权势,巧施小计,瞒过桓温。《晋阳秋》得以完整保存,传为佳话。孙潜子失传,孙子孙冲之。孙放(字齐庄,幼称令慧。)晋成帝咸和二年,即327年生,享寿78岁 。东晋学者,著有文集十五卷,有《隋书经藉志》传世,官居长沙相。孙放大约在357年前后生孙秉。孙秉无官职,家贫,生孙康。

关于孙康,历史上留下两个大疑问:一是出生的日期,二是出生的地点。先说出生日期,正史无载,只能推测。根据他父亲孙秉出生在357年前后计,再参考他爷爷孙放生于327年,孙康很有可能出生在387年之后。这个时间可互相印证。1:孙康的曾祖父孙盛,在369年写成《晋阳秋》,说明人还在世,他出生时曾祖父已经不在了。这一年他父亲孙秉才18岁,说明孙康只能在387年之后出生。2:孙康出生在东晋没有异议,东晋是317年—420年,“映雪读书”正史所说的“东晋显声”,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到东晋灭亡他才不到30岁,生在乱世不一定有官职。3:孙康在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元嘉中是南朝宋皇帝刘义隆的年号,从424年—453年,共计29年。按这个时间推算孙康担任征南长史时40岁左右,也是比较合适的。

关于出生地,正史说出生在“京兆(洛阳)”。对此,我 斗胆谈一点不同看法:首先看京兆是什么意思?京兆是指京城周围,祥瑞的意思。东晋的京都在建邺,不在洛阳,洛阳到北魏时才又成了京城。要说生在京城周围,也是在现今的南京周围,扯不上洛阳啊。汉代所说的京兆和所设立的京兆郡是在长安周围,也与洛阳扯不上关系。更何况东晋时,汉代设立的京兆郡还保留着,一直沿用到隋代。以此断定,正史中括号的洛阳是错的。真实的出生地在长安周围,包括耀州。说到这里,要是映雪读书的故事就发生在京兆耀州,真正的历史帷幕就顺理成章的拉开了一幕,解开了孙思邈迁祖的秘密。

大家知道,药王孙思邈是“映雪堂”嫡系后人。孙思邈出生在京兆华塬,也就是现在的耀州。与先祖孙康出生在同一个地方,是巧合吗?还是历史的必然。孙思邈的父亲叫孙孝冰,爷爷叫孙融。那么京兆耀州孙思邈的迁始祖是谁?是不是孙康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孙思邈出生在隋代581年,可推算出他爷爷的出生时间在520年左右。再看孙康的儿子伯翳的出生日期大约在420年前后。伯翳与孙融之间相差百年,也就是三代人的样子。由此看来,孙康是孙思邈迁始祖的可能性是很有根据的。

中都孙氏,虽然因永嘉之乱,在316年举家南迁。但他们不论生活和居住在哪里,感戴中都孙氏官宦世家、文学世家优良家风和荣耀,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的游子和后裔。他们均为中都孙氏而感到无比光荣,刻骨铭心。孙纂、孙统、孙盛、孙绰、孙放、孙潜孙腾、孙登、孙秉、孙康、孙冲之就是列子,南迁后大部分居住在会稽、东营歌山镇。但总以中都孙氏太原人自居。就连孙思邈儿子孙行的墓在洛阳,可墓志铭仍然刻着太原中都人。

自387年后孙康出生,幼年家贫,映雪读书,名气很大。加之孙康的官职显赫(御史大夫)。中都孙氏分布在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为使后裔不乱宗乱派,便形成“映雪堂”号。“映雪堂”虽然根据孙康映雪读书为蓝本命名。但孙康并不是“映雪堂”的始祖,“映雪堂”包括所有中都孙氏,其中就有孙康的先祖。所以“映雪堂”的始祖应该是太原太守孙福。比如,咱们乐安孙氏的“富春堂”。本来是孙鈡从山东的青州迁往富春种瓜,到孙权时建立了吴国,富春之光彰显。其后人便起名“富春堂”。“富春堂”也不全是孙权的直系后裔。孙鈡的亲哥哥孙旃及其后人,就没有迁往富春,也没有在哪里生活过。孙旃在太原当太守,其儿子孙炎字叔然还在青州、河北一代,以致这一支的孙中山及其后人也是“富春堂”人。

所以说,不论那个堂号所包括的是一个血脉相近的族群。那么“富春堂”的始祖是谁?我认为是孙鈡。理由很简单:就是在孙鈡之前,没有正史记载孙权的哪位先祖居住在富春。有说孙明去了富春,没有史料支持,不能认定。相反,乐安孙氏是先到了山西然后几经迁徙,到孙鈡时才迁往富春的,有足够的史料可以佐证。

现今,我们乐安孙氏家人,有在修谱的,有在建祠堂的。这两件事情,都是一种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含量。因此,我写了上述短文,此文虽短,但言真意切。实指望大家將此文作为参考,完善考辩“映雪堂”的宗族历史,给“映雪堂”后人一个交代。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孙氏堂号——《映雪堂》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