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都科技:区块链技术助力担保行业数字化转型

  过去几年,国家的政策推动使得我国担保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国务院明确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管和管理办法之后,中国的担保行业开始走向正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实体经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回顾担保行业20多年历程,自1993 年第一家信用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再到1999 年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担保公司在提升社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和改善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两年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受到疫情、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欠佳等因素影响,担保行业机构发展趋于平缓,而且新成立担保公司以省级担保公司居多。

  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20年末,融资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5139家,其中,国有控股担保机构2710家,占比52。7%;融资担保在保余额3。79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担保在保余额3。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7%。融资担保行业整体处在持续减量增质的发展阶段,因此担保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是业内需要探索实践的。

  随着今年《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发布,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也正式提上日程,《纲要》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因此,担保行业也必须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创新思路、积极作为,正如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陈琳所说:“数字化转型是融资担保业必然选择。”

  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担保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大量的数字化、线上化金融服务需求,为担保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空间,此外,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升级,要求担保机构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便捷快速的服务,开始习惯并倾向于数字化场景。这让担保机构充分感受到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担保行业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获客能力增强、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成本降低、风控能力提升。但从全行业来看,数字化转型才刚刚开始,更多的机构仅仅停留在接受电子申请阶段,中后期的业务准入、风险识别、在线授信发函、保中监控和保后管理等方面仅有很少量的机构能做到,数字化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2021年,融都科技完成全新品牌升级,定位为“数字经济场景解决方案服务商”,专注于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数字经济,聚焦数字化场景建设,为客户提供“数字政务、数字金融、数字信用”三大领域服务。为了进一步提升融资担保机构数字化水平、完善融资担保机构的风控体系、增强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拓展能力,更好地满足融资担保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融都科技打造了全新一代担保业务管理系统(GRPV7。0),支持融资性担保、政策性担保、农业信贷担保、再担保等各担保垂直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升级需要,可显著增强当前担保机构数据化风险管理能力,高效满足大额及小额批量担保业务拓展需求,大幅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切实降低运营成本,助力担保机构数字化转型。

  如上所述,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助力担保行业机构数字化转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市场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银行等合作机构的信息相互割裂,各产业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无法共享等现实问题,使融资担保业务风险急剧攀升,代偿率和损失率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亟需从运营模式和技术支撑上找到突破口。而区块链基于自身的独特优势,理论上来说可以为融资担保增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区块链具有分布存储、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追溯等技术特征,构建了独特的信任机制,在数字经济领域得到广发应用,对于担保行业来说,能够为担保机构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项目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担保机构带来纯信用担保的新兴模式。而建立信任机制是要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多方交叉验证,在区块链系统中,所有的信息都是按时间顺序有序链接起来,每个区块都指向前一个区块,创建一条一直可以追溯到第一个区块的链条,因此节点上的信息交换活动都可以被查询和追踪,从而能够解决担保行业的信用问题,让每个区块上的每一笔交易都可查询、可追溯,不可更改,安全可靠。

  近年来,融都科技为进一步提升区块链技术能力,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2018年开始布局区块链技术,经浙江省民政厅和科技厅批准,联合发起设立了浙江省之江区块链科技研究院,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教育、农业、医疗、公益、公共服务等众多社会领域的应用和落地,促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生态的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融都科技也将重点关注零知识证明、联邦机器学习和分布式文件存储等区块链技术,将优化传输标准规范数据上链,提高密码算法运行效率,使区块链技术能在数字经济中优先确保数据隐私情况下进行数据共享。针对区块链核心技术与机制,深入研究覆盖区块链编码、运行、管理等环节的形成区块链底层架构平台(BAAS)以及针对特定场景解决方案。

  以往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企业参加招投标必须交纳现金投标保证金,申请项目投标的企业要到现场办理业务,但这种现场模式给疫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疫情 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 (发改电〔2020〕170号),其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在全面推行投标保证金线上缴退的同时,大力推广使用保函特别是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实现在线提交、在线查核。

  电子保函是由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应投保人的请求,以电子化文档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受益人开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化担保凭证。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平台,符合要求的担保行业机构可申请对接。作为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的最后一公里,电子保函市场容量巨大、前景广阔。

  融都科技开发的电子保函管理系统,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助力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实现电子保函在线投保、审核、支付、出单、退保、偿付等全流程线上加密办理,保障了安全、简化了手续、缩短了周期,降低投标人投标资金成本,对优化营商环境有重要意义。

  此外,融都科技全资控股子公司中保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积极与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展开合作,打造“智慧城市电子保函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已在多个省市上线。截至目前,中保数智已与全国超过100个城市达成合作意向,为多地提供电子保函一站式解决方案,让投标人“足不出户”办理相关事宜,对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助力优化地方政府营商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融都科技将不断探索挖掘担保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通过以区块链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担保机构信息化水平,完善担保机构风控体系,为担保机构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助力,推动担保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过去几年,国家的政策推动使得我国担保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国务院明确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管和管理办法之后,中国的担保行业开始走向正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实体经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回顾担保行业20多年历程,自1993 年第一家信用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再到1999 年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担保公司在提升社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和改善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两年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受到疫情、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欠佳等因素影响,担保行业机构发展趋于平缓,而且新成立担保公司以省级担保公司居多。

  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20年末,融资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5139家,其中,国有控股担保机构2710家,占比52。7%;融资担保在保余额3。79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担保在保余额3。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7%。融资担保行业整体处在持续减量增质的发展阶段,因此担保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是业内需要探索实践的。

  随着今年《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发布,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也正式提上日程,《纲要》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因此,担保行业也必须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创新思路、积极作为,正如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陈琳所说:“数字化转型是融资担保业必然选择。”

  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担保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大量的数字化、线上化金融服务需求,为担保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空间,此外,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升级,要求担保机构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便捷快速的服务,开始习惯并倾向于数字化场景。这让担保机构充分感受到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担保行业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获客能力增强、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成本降低、风控能力提升。但从全行业来看,数字化转型才刚刚开始,更多的机构仅仅停留在接受电子申请阶段,中后期的业务准入、风险识别、在线授信发函、保中监控和保后管理等方面仅有很少量的机构能做到,数字化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2021年,融都科技完成全新品牌升级,定位为“数字经济场景解决方案服务商”,专注于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数字经济,聚焦数字化场景建设,为客户提供“数字政务、数字金融、数字信用”三大领域服务。为了进一步提升融资担保机构数字化水平、完善融资担保机构的风控体系、增强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拓展能力,更好地满足融资担保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融都科技打造了全新一代担保业务管理系统(GRPV7。0),支持融资性担保、政策性担保、农业信贷担保、再担保等各担保垂直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升级需要,可显著增强当前担保机构数据化风险管理能力,高效满足大额及小额批量担保业务拓展需求,大幅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切实降低运营成本,助力担保机构数字化转型。

  如上所述,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助力担保行业机构数字化转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市场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银行等合作机构的信息相互割裂,各产业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无法共享等现实问题,使融资担保业务风险急剧攀升,代偿率和损失率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亟需从运营模式和技术支撑上找到突破口。而区块链基于自身的独特优势,理论上来说可以为融资担保增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区块链具有分布存储、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追溯等技术特征,构建了独特的信任机制,在数字经济领域得到广发应用,对于担保行业来说,能够为担保机构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项目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担保机构带来纯信用担保的新兴模式。而建立信任机制是要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多方交叉验证,在区块链系统中,所有的信息都是按时间顺序有序链接起来,区块链平台每个区块都指向前一个区块,创建一条一直可以追溯到第一个区块的链条,因此节点上的信息交换活动都可以被查询和追踪,从而能够解决担保行业的信用问题,让每个区块上的每一笔交易都可查询、可追溯,不可更改,安全可靠。

  近年来,融都科技为进一步提升区块链技术能力,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2018年开始布局区块链技术,经浙江省民政厅和科技厅批准,联合发起设立了浙江省之江区块链科技研究院,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教育、农业、医疗、公益、公共服务等众多社会领域的应用和落地,促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生态的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融都科技也将重点关注零知识证明、联邦机器学习和分布式文件存储等区块链技术,将优化传输标准规范数据上链,提高密码算法运行效率,使区块链技术能在数字经济中优先确保数据隐私情况下进行数据共享。针对区块链核心技术与机制,深入研究覆盖区块链编码、运行、管理等环节的形成区块链底层架构平台(BAAS)以及针对特定场景解决方案。

  以往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企业参加招投标必须交纳现金投标保证金,申请项目投标的企业要到现场办理业务,但这种现场模式给疫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疫情 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 (发改电〔2020〕170号),其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在全面推行投标保证金线上缴退的同时,大力推广使用保函特别是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实现在线提交、在线查核。

  电子保函是由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应投保人的请求,以电子化文档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受益人开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化担保凭证。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平台,符合要求的担保行业机构可申请对接。作为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的最后一公里,电子保函市场容量巨大、前景广阔。

  融都科技开发的电子保函管理系统,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助力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实现电子保函在线投保、审核、支付、出单、退保、偿付等全流程线上加密办理,保障了安全、简化了手续、缩短了周期,降低投标人投标资金成本,对优化营商环境有重要意义。

  此外,融都科技全资控股子公司中保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积极与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展开合作,打造“智慧城市电子保函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已在多个省市上线。截至目前,中保数智已与全国超过100个城市达成合作意向,为多地提供电子保函一站式解决方案,让投标人“足不出户”办理相关事宜,对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助力优化地方政府营商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融都科技将不断探索挖掘担保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通过以区块链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担保机构信息化水平,完善担保机构风控体系,为担保机构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助力,推动担保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