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清朝的举人,能媲美今天的研究生吗?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清朝的举人,能媲美今天的研究生吗?”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的举人,能媲美今天的研究生吗?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自古以来,当官就是许多人毕生的梦想和追求,尤其是在科学文化和生产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做官几乎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只有做了官员才能真正跻身社会的上层,成为统治阶层的一份子。
然而自秦汉以来,一直奉行着“老子英雄儿好汉”的选官任官原则。从秦汉到隋朝前期,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一个人能不能做官,很大程度上是看他所属的家族势力如何。
特别是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之后,门阀世家们几乎垄断了高官厚禄的爵位,所以也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导致阶级固化,民间上升通道堵塞。
自隋唐开启科举制度之后,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底层人民通过读书科举,最终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甚至也有许多普通人跻身朝堂之后,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火热追求。
科举制度
不管后世朝代如何更替,几乎都施行了科举这一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在选拔人才方面逐渐成熟的一个过程。最初形成于隋朝,由于隋朝差不多只经历了隋文帝、隋炀帝两代陷入了乱世,最终由李氏唐朝取而代之,所以科举制度真正成熟是在唐朝时期,并在后世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值得肯定的是,科举制度是封建时期相对来说,最为公平的一种选官方式。正是由于这种纯粹的考察人们掌握的才能,来优中选优的做法,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朝廷选到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俊才。
也使得无论王公贵族后裔,还是平民子弟,只要一个人有真本领,就会获得阅卷官的认可,进而一步步地成为国家治理者中的一员,从而做出贡献。
在选贤任能上,周朝时期实行的是乡举里选制度,汉朝则是察举制与征辟制,这样的方式都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大量的底层老百姓,几乎是没有机会为国效力成为国家栋梁。
而到了魏晋时期,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则更是成为了堵塞下层寒门晋升阶级的门槛,朝政长期由门阀世家把持,以至于出现三岁的奶娃,因为出身高贵,而被封为高官侯爵的笑话。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给社会注入了一道灵动的活水,使得平民百姓有了入朝为官,甚至最终晋升为宰执元老的机会。这些从民间而来的高官知晓百姓的疾苦,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感同身受,制定许多对老百姓友好的政策。
正是科举制度的出现,才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在许多传世的古籍和话本里,那些穷苦的读书人在进京赶考的路上,遇到富贵人家的小姐,两人之间心生爱慕却遭到女方家庭的阻拦,但是随着穷书生高中进士而又产生新故事的佳话不绝于书。《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的典型。
举人的分量
在清朝的科举制度里,举人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考中了举人就进可攻,退可守,几乎可以在封建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虽然说不能大富大贵,但是绝对能够保证其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有机会成为一县的佐官甚至是主官。即使是不做官,也能够享受特权,不纳税,不跪拜。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某某人考中探花或者是状元,然后骑着高头大马,戴上鲜艳的红花,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耀武扬威。实际上,能够成为进士已经是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因为其中的艰难远超如今的高考。
清朝的科举不仅仅是指考进士,而是有着一套完整的考试流程。了解了整个考试流程,就会发现科举考试有多难,而要考中举人都异常艰难,更不用说最终考取进士,成为朝廷的精英和人中龙凤。
读书人首先会参加由一县之令组织的县试,这是读书人一生中最容易的一次考试,通过率较高。参加这些考试的考生都被称为童生,通过了考试则就可以被称为生员。生员考过之后就会参加府试,这也是科举制度的初级阶段考试,是在州府举行的,主考官是知府等人。
童生只有参加了县试和府试都合格之后,才能获得在县学和府学读书的机会,并且获得参加院试的机会,而院试合格,才能改变生员的名称,被人们称为秀才。所以别看许多人瞧不上秀才,但要想成为秀才也是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参加三场考试都合格才能获得的。
而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可能只是一个童生,连生员都考不上。清朝就有接近一百岁的童生参加考试的记录,和这比起来,范进能够考中举人简直是不要太幸运,也难怪他会喜极而疯。
秀才中成绩比较好的一部分读书人,朝廷会每个月发放粮食腊肉等,保证其最基本是生活水平,这也是对秀才的一种优待,毕竟是吃上了皇粮。
只有成为了秀才,才有资格去考举人。也就是说范进能够中举,首先已经说明了他具有秀才的身份。而秀才去考举人就比之前的考试要正规得多,因为这场考试被称为乡试,是集中了全省的秀才前往省府参加的一场高规格、高安保的考试。
这场考试的分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举人考进士的会试还要重要,因为考中之后就是举人。而清朝的举人已经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其地位和秀才简直是天差地别,即使不再考进士,也能富贵一生,衣食无忧。
举人和研究生
许多人喜欢用举人来媲美今天的研究生,实际上二者之间并没有可比性,因为举人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所以可以被称为“举人老爷”,但没有哪个秀才被称为老爷的。
考中了举人就相当于是光宗耀祖,不仅其名下的田地可以免除税赋,还能直接被委任为县丞、县尉这样的实权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公安局长等实职,其在一县之内的权力和地位都举足轻重。
简单来说,考上了举人就相当于考过了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并且是能够直接出任正科、副处等级别的官员的,这比研究生要强上许多。毕竟许多研究生毕业后还要自己找工作,很多时候甚至会面临就业困难和失业的风险。
结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也好,还是如今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能实现人生的逆袭,展望美好的未来。
不论在什么时代,每个人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地获取科学知识并充实自己,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不枉此生。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清朝的举人,能媲美今天的研究生吗?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