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数字货币取款机(2天被叫停!某银行推出的ATM扫码取现,究竟有啥问题)

  物联网数字货币取款机(2天被叫停!某银行推出的ATM扫码取现,究竟有啥问题)

点击标题下「中国城乡金融报」可快速关注

  

9月4日,某银行宣布,客户无需携带银行卡,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扫描该行ATM上的二维码,即可将微信或支付宝内的余额提现。而在9月5日,该行官方微信中关于“扫码取款”的消息即被删除,该项业务当晚被暂停。9月6日,该行总行层面发文明确要求叫停。

  

推出2天即被叫停,原因何在?

  

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证券、保险、信贷、融资、理财、担保、信托、货币兑换、现金存取等业务,上述银行推出的这项业务(用支付宝、微信取款)明显违反了该办法的相关监管规定。

  

同时,微信或支付宝账户属于支付账户,其余额并非银行存款,而被界定为是一种由委托支付机构保管,所有权归属客户的预付款项。通过银行ATM对第三方支付账户进行扫码取款,某种程度上属于变相的现金存取业务,也有把第三方支付账户等同于银行账户之嫌,无论是银行主导还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都是明显违规,并非创新。

  

当然,比特币期货该银行此次业务被叫停并非首例。以往不少银行都有过类似遭遇。

  

◆ 如2014年4月,工商银行推出的“双芯片卡”,也是发行次日便遭银联叫停。该芯片卡将银联和Master卡合二为一,但被指申报卡面与实际卡面设计不同,不符合规定要求。

  

◆ 2013年11月,广发银行网上营业厅淘宝店上线,并宣布将在“双11”发售理财产品,“双11”前夕即宣布暂缓开业,该业务被叫停的主因是不符合理财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的“亲见亲签”要求。

  

为何银行会接二连三地做出此类“剑走偏锋”的创新?一方面与银行近年来利润下滑、转型压力较大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是部分银行打监管擦边球,意欲增强获客能力的过激创新。

  

虽然多家银行的创新业务屡屡遭监管叫停,但银行的金融创新热情并未降低,而是在互联网金融大潮的推动下加快了推进的步伐。

  

如今,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以一股迅猛之势在全国蔓延,也带火了诸多相关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家银行也想以此为契机开展一些无卡创新业务吸引更多的客户。例如,目前农业银行推出了K码支付,交通银行推出了“云闪付”“立码付”,邮储银行、民生银行等也陆续推出二维码转账支付,未来的支付方式必然是更加聚合、多元和快捷的。

  

在移动支付和二维码支付流行的时代,传统商业银行自助机具服务想要发展,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催生出众多颠覆性的ATM自助机具创新。

  

目前,多家金融机构推出的新一代智能ATM、共享VTM、指静脉售货机、云购票机等智能无纸化自助设备都支持受理非接触、生物识别、二维码扫描等无卡支付方式,未来还将不断研发出移动支付时代所需的创新型自助机具产品,为大众提供更优的自助机具服务。

  

近期,新加坡储蓄银行就推出了一款“视频服务机”,可以让客户随时办理一些以往只有在银行柜台才能提供的服务,如银行卡更换、领取网上银行交易加密设备等。此外,通过该服务机的视频功能,客户还可在早上8!30到凌晨12点之间用英语和华语同银行职员进行面对面的视频沟通,在银行员工的帮助下完成交易。

  

总体而言,移动支付时代,作为银行创新转型标志的ATM并不是被历史淘汰的胶片相机,更不是“发育迟缓的孩子”,而是在合规自律的前提下,不断融合生物识别、移动支付、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自身“脱胎换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

  

  

文 顾德娴 潘镭

  
","content_hash"!"a05a5b9f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