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最大利空?北京推出干部教师轮岗制度等相关资讯

  近日记者多方调查发现,曾经名噪新三板市场的明星公司蓝山科技基本处于失联状态,蓝山科技涉嫌违规信披引发的A股市场震荡还在持续。据记者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因蓝山科技违规事件被牵涉的上市、拟上市公司已经多达62家,其中34家创业板、8家科创板和10家主板拟上市公司IPO申请被中止审核,5家创业板和1家科创板企业的再融资申请被暂停,2家创业板和2家主板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被搁置。一家新三板创新层公司爆雷,引发A股市场几十家公司正常业务停滞,蓝山科技被监管层立案调查后,为蓝山科技提供服务的主办券商、独立财务顾问华龙证券,审计机构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机构北京天元律师事务所,估值机构天元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相继被证监会调查。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6月蓝山科技挂牌新三板,华龙证券、天元律所和中兴财光华会所服务蓝山科技长达7年,比特币新闻在蓝山科技被调查前却从未见对公司经营任何异议,提示相关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

  几个月前高调购买加密货币的美图公司8月25日发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美图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6亿元,同比增长44。6%;上半年净亏损1。29亿元,同比增长708。6%;亏损净额大幅增加至1。377亿元,同比增长450。8%。至于亏损的原因,美图在公告中表示,亏损净额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减值的已购买加密货币的公允价值减少导致一次性开支增加。据悉,美图上半年曾经分三次购入比特币和以太币,共计买入金额1亿美元。在比特币行情最好时甚至浮盈一度翻倍,不过前阵子比特币大跌,也导致上半年美图在比特币上减值1。12亿元。至于美图为何热衷于“炒币”,美图公司创始人兼CEO吴欣鸿曾表示“购买加密货币更多是做一个资产配置,以及对海外业务的布局,不会进行短线的操作。”在今年三次购买加密货币时,美图均曾在公告中透露,公司设立“加密货币购买计划”主要出于两个目的:资产配置以分散风险,以及为公司进军区块链行业做准备。(中国基金报)

  8月25日,北京市教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将深化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北京在推进教育“双减”政策上,将在全市开展大范围、大比例的干部教师轮岗制度,校长和多数老师未来将持续轮岗。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类政策对于北京房地产市场有两方面重要的影响。一是学区房将面临打压。通俗说,“在哪里读小学都一样,因为老师和同学都差不多”,所以刻意买学区房也意义不大,进而使得学区房降温。二是各类房企后续项目开发中需要研究此类教育政策,后续以名校为噱头推销房子意义不大了。实际上,包括深圳、上海等城市也明确2021年秋学期将开始教师轮岗。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千万不要低估北京对此政策的执行力度,当前很多价格太高的学区房“危险了”,特别是西城和海淀的学区房。但只要北京学区锁区制度的存在,该政策更大的可能性是对学区房价格削峰填谷。(券商中国)

  

  日前,一系列经济数据公布后债市不涨反跌。尽管数据全面低迷,但市场早有预期,似乎表现出一副利多出尽的态势,但随后的几个交易日里再度反弹。南华期货债券分析师高翔表示,8月以来陆续有关于专项债发行节奏的消息传向市场,供给端压力逐渐明朗化。据了解,多省份财政部门将预留约20%的专项债额度,剩余专项债需在9月底之前发行完毕。在发行节奏、剩余额度都已明朗的情况下,对未来一段时间利率债的供给测算并不算难,相较于已经“明牌”的供给压力,市场更加关注货币政策会给出怎样的应对。“总体来看,在内需偏弱、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货币不会收紧,中长期债市仍存机会,但短期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趋势性做多机会仍需耐心等待。市场近期博弈宽松预期与宽信用实际效果,尽管多头占据上风,但资金面边际收紧是不争的事实,而宽信用逻辑目前尚未被证伪,预计短期内十年期利率在2。8%~2。9%间振荡,若资金中枢持续抬升,或带动债市回调。”高翔表示。(期货日报)

  在此前遭马斯克抛弃从4月中旬触及的64000美元高位一路下跌后,本周一,比特币自5月以来首次重新站上50000美元,比上月29608美元的低点反弹了70%。以太坊等其他一些主要加密货币也均随之反弹。在周二回调后,隔夜,CME比特币期货BTC主力合约盘中交投于47065~49135美元区间,最终收报48725美元,较周二纽约尾盘涨1。07%。此次反弹后,比特币的总价值也重新达到9000亿美元,加密货币市值也再度突破2。2万亿美元。在加密货币行业规模日益巨大,并引发了许多冒险行为的背景下,全球监管机构也不得不想方设法令其监管措施跟上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但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要真正有效监管却很困难。令监管变得尤为棘手的一个因素在于,加密货币市场是一个全球市场,但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监管方式各不相同。当下,新加坡等地成为加密货币交易的热门地。尽管一些加密货币交易所的产品如今在中国、美国已经被认定为非法,投资者却能通过新加坡等地交易这些产品。(第一财经)

  《金融风险周报》栏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与《银行家》杂志社联合出品,主要跟踪和梳理本周最新的金融风险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