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世经研究」银行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应用模式全解)

  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世经研究」银行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应用模式全解)

本文章为WEFore原创。

  

(一)研究引入:区块链为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痛点提供技术支持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银行业务中最复杂业务之一,在业务流程处理上涉及多个业务角色,同时这些角色之间的资金往来也很复杂。各层级企业间通过在金融方面的合作,实现利益共存,产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在快速成长,2005年规模在3万亿,而到了2016年整体规模已发展到12。6万亿,增长了4。2倍。结合目前市场形势来看,2020年我国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万亿。

  

但与此同时,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成存在诸多痛点,区块链平台主要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中,远离核心企业的N级供应商和N级经销商的融资困难;二是在复杂的商业模式造成各成员角色相互间回款困难;三是票据造假、多重质押等风险,未建立各环节信息传递、共享机制。由此在上述问题的驱动下,区块链逐渐为赋能供应链金融提供更多可能,目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已成为银行业应用技术最为广泛的部分,而其中“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成为各银行之间竞争的重点领域。对此本文将结合当前银行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应用进行梳理,对比各银行之间的不同侧重,并给未来业务探索提供相应指引。

  

(二)模式解析:“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针对的三大难题及四大应用场景

1、“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主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首先,“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可将业务流程中供应链的四流(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与金融数据上链,提高数据可信度,解决信息割裂问题。

  

其次,“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转化为数字凭证,使信用可沿供应链条有效传导,降低合作成本实现信用打通。

  

第三,“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利用数字凭证可进行多级拆分和流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2、“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四大应用场景

【可信数据与交易真实性证明】:通过区块链、物联网、互联网与供应链场景的结合,从交易网络中实时或及时取得各类信息与数据。多主体数据上链后,数据的真实可信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一方面是由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数据不可篡改、不可复制,可追溯;另一方面,可依靠多维度数据的相互印证,提升数据的有效性及可靠性,降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流程摩擦,如采购数据与物理数据匹配、库存数据与销售数据印证、核心企业数据与下游链条数据核验等。

  

【交易确权】:为供应链上各参与方实现动产权利的自动确认形成不可篡改的权利账本,解决现有权利登记、权利实现中的痛点。以应收账款权利为例,通过区块链对接核心企业ERP系统,可通过核心企业的系统数据实现实时的数字化确权,避免了现实中确权的延时性。

  

【智能合约】: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执行提供自动化操作的工具,保障在满足条件时,货物、货权、资金、债权等资产转移的自动性和强制性,以及保障合约规定的其他义务和责任的执行,解决人工操作带来的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解决人工操作中的阻滞(不愿意配合)和风险(无意或故意错误操作带来的损失)。

  

【信用拆解】:供应链金融的目标是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全面覆盖,但目前大量的二级、三级等供应商/经销商的融资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满足。比如,某汽车制造商有十几万家供应商,但一级供应商只有100家;下游层层划分的十几万家供应商很难享受到供应链金融的服务。中小企业融资便利性、融资贵问题只能得到部分缓解。采用通证(token),区块链能把核心企业的信用拆解后逐级传递下去,使得信用可以穿透整个链条,覆盖到一层层的全链供应商。下游的供应商能够拿到token就等于证明与核心企业有合作,可以通过token(等同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进行融资。

  

(三)同业对比:“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成银行竞争主战场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对银行和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银行而言,银行能够以较低成本吸引链上除核心企业以外的其他所有企业成为自己的客户。这些获得核心企业背书的小微企业有望成为优质客户,风险较小。对于企业而言,增强链上各家合作企业黏性,可以提高协同合作水平,稳定并壮大产业链和供应链。正是基于银企双方的得利,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区块链落地成果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有多家A股上市银行在2019年年报中披露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服务平台成为各银行之间的主力竞争焦点。由此当前银行业重点“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情况梳理如下:

  

1、工商银行——工银e信

“工银e信”由核心企业基于应付账款及贸易背景在工行数据金融服务平台上在线签发、用以证明供应商到期债权的数字信用凭据。该产品主要侧重应用延伸,具有可转移、可流通、可拆分、可变现的特点,改变了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仅能支持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的融资需求,达到了真正将核心企业信用向产业链深度延伸的效果。

  

2、平安银行——“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

依托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computing云计算)技术,搭建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赋能升级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该产品侧重应收账款融资,为核心企业产业链上游供应商提供线上应收资产交易、流转服务,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双轻”转型,支持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

  

3、农业银行——E链贷

E链贷将涉农电子商务、供应链融资、网络支付、企业ERP、农资监管等行内外系统打造成联盟链,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农行涉农电商数据的基础上,向电商供应链的法人客户提供完整的电商融资服务,功能包括订单采购、批量授信、灵活定价、自动审批、受托支付、自助还款等。

  

4、建设银行——BCTrade 2。0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

建行的BCTrade 2。0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是一种区块链贸易融资系统,该系统将建行的54家本地和外国建行分支机构与40个独立组织之间的贸易和金融服务数字化,其中包括多家外资银行和国有银行。该平台执行贸易和融资流程,包括应收账款和贸易融资,并提供贸易融资管理系统,以允许实时监控各种财务流程。先后部署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国际保理、再保理等功能。

  

5、交通银行——“链交融”平台

“链交融”平台基于分布式理念和区块链技术的证券化系统,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重点布局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原始权益人、信托、券商、投资人、评级、会计、律师、监管等参与方组成联盟链,有效连接资金端与资产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ABS业务体系的信用穿透,从而实现项目运转全过程信息上链,使整个业务过程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及标准化。

  

6、浙商银行——应收款链

应收款链平台是浙商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发挥信息公开、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把应收账款改造成为“区块链应收款”,用于向上游企业的偿付或自身融资。企业在不增加贷款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融资。下游从签发、承兑区块链应收款开始,在交易过程中加入资金流。上游收到后,即可在线实时转让给银行获得资金,从而减少账期的困扰。目前包括应收账款,及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类场景、各类物权交易的产业融资需求,如存货、订单、硬件设备等,创新应用“分销通”“银租通”“仓单通”等专项授信等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7、上海银行——“上行e链”

“上行e链”平台通过线上化、智能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服务升级,有效帮助相关企业解决传统业务痛点,大幅提升借款企业融资便利性和操作体验。目前该行“供应链金融助力普惠金融业务方案”以“上行e链”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共包括3大类15项产品,通过与核心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共享客户和数据,为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客户在每个交易节点,分别提供资金融通、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跨境金融、财资管理等全方位、全流程、体系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8、中信银行——“信e链—应付流转融通”

“信e链—应付流转融通”产品通过中信银行与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快速对接,借助标准化电子付款凭证的多级流转,向其上游N级供应商提供全流程、线上化的快捷融资服务。该产品具有手续简便、灵活高效、不受地域限制等业务特点,通过延伸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可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9、贵阳银行——爽融链

爽融链是指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在贵阳银行以区块链技术搭建的爽融链平台上进行应付、应收、预付账款管理,通过爽信凭证的签发及拆分流转,确认各层级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贵阳银行可为爽信凭证持有者提供保理融资、福费廷等各种服务。

  

分析上述平台认为,目前普遍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运作模式可简单归纳为,在搭建的区块链服务平台上,各参与方上传各成员数据,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信用评级,并且参与交易信的记录;当供应商现金流缺乏时,可以凭借核心企业的应收帐款向平台提交贷款申请;供应链金融平台对应收帐款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在确认真实的情况后,基于智能合约技术生成数字凭证,并发给供应商;供应商凭借数字凭证可以直接向银行申请融资,也可以支付应付账款;应收帐款到期之后,平台自动完成转账,将供应商收到的应收帐款转给银行。

  

具体结合各银行应用来看,当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重点业务主要围绕应收账款融资展开,并配合保理、信用证、福费廷等相关功能为供应链上不同环节企业用户,利用区块链的数据难以篡改性、数据可溯源等技术特性,不断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便利性与融资成本降低能力。通过“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孤岛、信用传递,预防履行风险,解决借贷双方信任问题。

  

(四)银行指引:银行发展“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思路建议

然而,无论是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搭建还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建议,银行业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探索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新思路,拓宽其发展模式。

  

1、在业务实践中继续完善技术升级

尽管当前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部分技术阻碍依旧存在,例如由于区块链技术属于分布式存储数据,导致其被规模效应限制。因此当金融机构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大规模应用时,区块链的更新速度与实时操作性较慢,较难满足金融机构业务扩张与信息数据及时更新的要求。结合上述事实,表明未来银行还需进一步加大针对金融科技技术的投入,不断结合供应链金融挖掘服务需求,利用区块链特性不断赋能从而持续深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2、加大核心企业营销力度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一直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二级供应商而言,他们现金流量好,贷款需求低,并且他们可以凭借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可以轻松获得银行贷款,因此如何吸引他们加入区块链联盟一直是银行开展“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的业务重点。对此建议银行可通过战略合作、金融服务打包等方式加大核心企业入链营销力度,从而保证平台层级不断繁荣。

  

3、加强线上交易流程建设 防范线下交易风险

在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过程中,区块链技术无法监督线下交易行为。从而给区块链技术带来盲区,当供应商与其它公司在线下达成协议时,可能存在通过供应链金融进行骗贷、欺诈等风险。对此银行需进一步完善线上交易流程建设,尽可能确保线上业务能够满足供应链线上企业金融需求,对此建议银行可利用交易银行等模式,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从而降低线下操作环节频次,进而起到有效的风险防控。

  
","content_hash"!"fef4a9a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