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柴米油盐之上》以中外合拍方式探索对外传播新途径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如何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柴米油盐之上》以中外合拍方式探索对外传播新途径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如何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柴米油盐之上》以中外合拍方式探索对外传播新途径”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柴米油盐之上》以中外合拍方式探索对外传播新途径

如何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柴米油盐之上》以中外合拍方式探索对外传播新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传播国际化不断深入,如何发挥视听媒体特点,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是当下影视传媒工作者共同关心和思考的话题。由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英国导演柯文思执导,中外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无疑是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思考的成功探索。

以两个一百年这一重要历史坐标为时间点,《柴米油盐之上》讲述了一系列鲜活的中国基层人物故事。该片以村支部书记、女卡车司机、杂技演员、民营企业家作为主角,以一位外国导演的视角进行观察,用更为客观的方式记录中国社会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从而侧面展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四个中国故事的精彩讲述

中外双视角呈现小康生活

《柴米油盐之上》选取的四位主角既是中国改革的亲历者也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各不相同的生活轨迹中,书写着各自的人生篇章,定义着他们心中的小康生活。在对四个中国故事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不同于一般的国内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由英国导演柯文思执导,以一位客观的外国友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从更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社会、中华文化进行观察、分析。

小干溪村的村支部书记常开勇拿着微薄的工资奔波于贫困户之间,只为实现小干溪村的全面脱贫;女卡车司机琳宝打破行业对女司机的歧视,依靠自己的付出实现经济独立,为人生增加了选择的可能;杂技演员王怀甫从农村走出,一身病痛仍然坚持为中国杂技舞台艺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子胥村走出的青年,互相扶持,经过近30年的努力缔造出了一个庞大的快递帝国……他们的故事并不是个例,他们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人的奋斗历程,折射出了整个中国社会蓬勃向上的朝气与力量,在他们身上,观众可以看到自己身边长辈、朋友乃至自己的影子。

对于全面小康的定义,纪录片中的主角有着自己的认识——在村支部书记常开勇看来,全面小康意味着自己所在的村子要全面脱贫,保障好每一位村民的衣食住行;而在琳宝看来,能够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能力打破行业里的偏见和歧视,提高父母和孩子的生活水平就是小康生活。每个人对于小康可能有不一样的定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全面小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梦想”(《柴米油盐之上》英文片名《A Long Cherished Dream》直译),这个“梦想”通过无数普通中国人数十年来的努力,最终成为了现实。

导演柯文思在首映会后表示“如果我告诉你,我成功地拍出了脱贫题材的电影,那是在撒谎。我不能。我能做的,只是用几个小故事,讲述中国各地发生了什么。”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人民群众逐梦小康的鲜活故事,在表现中国人民精神风采的同时,也在向观众展现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描摹真实生活常态

细节刻画使讲述更具有感染力

《柴米油盐之上》的镜头语言十分生动,抓住了生活中微小的细节,也正是这些细节的刻画,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交流,使得故事讲述具有感染力,能够充分传递情绪。正如导演柯文思表示的那样“我们希望这四个故事不仅具有可看性,更能让观众产生共情。”

在第一集《开勇:村支书“翻山越岭”帮扶贫困户》中,贫困户陶银秀家最初因为对老房子的执念对于搬迁抱有顾虑,最后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决定搬迁。在离开老房子前,陶银秀卖掉了自家的耕牛,对方牵着牛离开时,陶银秀在田埂上跟着牛走了好远,直到走到拐弯处才停下脚步望着牛离开。离开居住多年的家乡多少都会有些不舍,《柴米油盐之上》并没有采用较为生硬的采访方式直接询问陶银秀搬迁的想法,而是通过一个镜头的刻画,生动直观的展现了陶银秀对于故土的眷恋。

申通快递创始人之一陈德亮在谈及创业初期因为在火车上丢失重要文件面临破产的危机,最终化险为夷,找到丢失的文件的重要时刻时,双手纂拳,嘴唇微微颤抖,连语言表述都有些结巴,导演敏锐的捕捉住了这些细节,将陈德亮化险为夷的兴奋感通过画面直接传递给观众,通过这些对采访对象动作、神态的捕捉,营造出相应的情绪氛围,悄无声息地向观众诉说着某种情感。

冰冷的数据展示,空洞的文字表述,生硬的人生道理,这些纪录片曾经常见的内容与呈现形式很难吸引当代观众的目光,难以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传播效果有限。近年来纪录片纷纷探索更为亲民的表现形式,努力拉近与观众距离,优化观众的观看体验,《柴米油盐之上》通过对采访对象情感流露时细节的捕捉与刻画,成功将观众带入故事讲述中,令观众与采访对象产生共情,从而纪录片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直击遗憾与波折

不完美生活引发观众诸多共鸣

《柴米油盐之上》在讲述过程中没有避免对于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展示,对生活困境的刻画,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为丰满、性格特征更为凸显,引发了观众的诸多共鸣,纪录片在视频平台播放时经常有观众发布“破防了,泪奔”“好心酸”等弹幕,与纪录片主人公产生情感层面的交流。

有网友在评价这部纪录片时表示“这不是阳春白雪的纪录片,而是一部踩进泥土里的作品。”《柴米油盐之上》为了记录真实生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尽可能完整地还原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直面他们生活中的挫折与遗憾。村支部书记常开勇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全力帮助贫困户脱贫,在脱贫攻坚这项工作上,常开勇是成功的,但是在面对自己的小家庭时,常开勇表现地十分愧疚。因为工作的忙碌,常开勇将照顾家庭的大部分重担都给了自己的妻子,在镜头对向常开勇妻子曹家艳时,曹家艳流着泪说“我当你的贫困户该有多好”。工作、家庭难以平衡的遗憾,成为多年来常开勇心中无法触及的伤痛。也正是这份遗憾的呈现,令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脱贫干部的不易与伟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完美无缺的,拼搏前进的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与阻碍。最先带领村子里的青年到城市里做快递行业的陈得亮在事业起步初期因为家庭原因在家乡耽搁了三年,三年后,原来的快递行业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陈德亮只能从头做起,为了尽可能的省下钱,陈德亮捡别人吃不完的剩饭吃,如今已是上海申通转运中心负责人的他回忆过去时泪流满面。

面对片中展现出的生活中的种种为难与困境,在唏嘘之余观众更能体会到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面对困难努力克服的毅力,对未来始终抱有希望的乐观,互相帮助的团结,以及积极进取的奋进精神。

感性的情感传递与理性的事实表述在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中达到了统一,导演柯文思以旁观者的视角客观而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小康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坚韧、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意志与风采。《柴米油盐之上》作为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又一新尝试,集故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无疑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如何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柴米油盐之上》以中外合拍方式探索对外传播新途径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