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的含义(数字人民币到底是什么?)

  数字货币的含义(数字人民币到底是什么?)

李楠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陈开宇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银行业研究团队成员

  

John Van Fleet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外公司关系

  


  

在过去的几周中,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逐步从深圳等城市扩大到北京、上海等城市,数字人民币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外媒体和金融从业者的热议话题。国际清算银行(BIS)2020年底对60家成员国央行(包括G20国家的央行)的调查报告中称,“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央行很可能将在未来三年内发行数字货币”。11月高盛在题为《数字时代人民币再创造》的报告中推测,“中国处于数字货币发展的前沿,可能成为首批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国家之一”。

  

的确,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并于2016年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DCRI),经过四年多的研究,DCRI等三家相关研究机构已经申请了近100项数字货币方面的专利。2020年4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多个城市进行了数字人民币(e-CNY)在封闭系统的内部测试,6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3家电信公司、京东、支付宝、腾讯和华为手机均参与测试。

  

但是,笔者同时发现, 有不少媒体特别是海外媒体的报道对于数字人民币存在较多误解,有些甚至是恶意曲解,认为数字人民币是中国政府用于攫取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的工具,是为了监控民众一举一动的“特洛伊木马”,还有人认为比特币是法定货币的自由市场化的替代品,是对抗因央行“放水”而产生的通胀的武器,更有人认为数字人民币会监控世界上所有人。

  

数字人民币是西方媒体口中的“特洛伊木马”吗?比特币是逃避国家铸币税对抗通胀的“良币”吗?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0年9月《金融时报》上发表的《关于数字人民币M0定位的政策含义分析》一文明确指出“数字人民币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主要定位于流通中现金(M0)”从准确理解这一定位出发,我们就能清晰找到西方媒体相关观点中的谬误所在,并回答上述问题。

  

一、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而比特币只是投机泡沫

  

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美元、欧元、日元等所有国家的法定货币一样,发行基础都是国家信用,这也正是包括数字人民币在内的所有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或者Diem等“稳定币”的本质区别。

  

当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已不再与黄金挂钩,停止以每盎司35美元的价格兑换黄金时,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从此以后,货币的价值不再由其可兑换的贵金属(黄金/白银)来保证,而是来自于该法定货币的发行者(如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所代表的国家信用。而国家信用也正是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字形式的人民币和纸币和硬币形式的人民币是完全等价的,都是流通中的货币即M0, 度量了货币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功能。

  

目前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数字货币,从比特币、狗狗币到Facebook准备发行的Diem等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唯一相同的地方就只有“数字”两字。所有非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没有任何国家信用做保障,其币值的保障只是对传说中比特币的发明人中本聪提出的所谓全球自由流通货币的信仰,或者对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的价值的狂热追捧。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和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最近都曾明确指出,加密货币的主要用途是支付非法交易赎金或者洗钱,而沃伦。巴菲特则表示,他很乐意购买整个加密行业的看跌期权。最近比特币、以太币、狗狗币价格的大幅波动更说明这类数字币其实是典型的投机泡沫,绝不可能成为对抗通胀的“良币”。

  

比特币这类没有任何基本价值的投机资产,或许会经历一轮轮的暴涨暴跌,或许能圆个别人一夜暴富的美梦,但是绝大多数的投机者必然会沦为一茬茬的“韭菜”而不是“割韭菜者”。如果真想在“币圈”这个大赌场发家致富,那么首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钱袋,问问自己,你能输得起多少?如果这个数字没有6个零(单位美元),那么笔者劝你趁早开溜。

  

二、中国人民银行为什么要率先发行数字人民币?

  

中国有充分的理由和良好的基础,走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前沿。对所有央行来说,发行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最大意义在于降低现金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想象一下,如果把市场上所有的纸币和硬币都换成了数字人民币,那么我们就不再需要铸币厂,大型实体金库,也不再需要那些荷枪实弹的运钞员和运钞车,这将节省一笔巨大的开支。根据欧洲央行的测算, 27个欧盟成员国的零售支付工具的社会成本约为1300亿欧元,占GDP的1%。

  

目前我国建立了庞大的系统用于现钞的发行、印制、存储、使用和回收,负担着巨大的运营成本和风控成本,其中包括:诸如印钞厂、金库、现钞押运、点钞机、ATM等各系统的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具备点钞识伪、印钞、金库管理、安全保卫等专业技能的大量人力资源,各环节同时还承担着的防盗抢、防损毁、防伪、反洗钱等风控成本。

  

随着中国零售支付领域现金使用比率日趋降低,继续维持这个耗费大量固定资产、专业人才和运营成本还承担着巨大风险的现钞体系,显然是不经济的。同时,2016年以来,随着中国电商平台和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迅猛发展,非现金支付体系日益完善,这构成了央行发行数字人民币替代实物现金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保障。

  

目前中国流通领域的人民币绝大部分并不是以实物现金形态,而是以数字形式进入了社会经济生活。实物现金类交易量一直处于大幅度下降之中,未来现金使用占比还将继续下降。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流通货币或M0总量为8。43万亿元,而2020年通过银行系统实现的非现金支付交易总额则达到4013万亿元。

  

所以,中国人民银行率先研发数字人民币,顺应了数字化经济的大趋势,既有充足的理由也有充分的条件

  

三、数字人民币的核心特点

  

作为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除了定位于流通中的货币,数字人民币还有两个核心特点,即可控匿名和双层体系的发行设计。

  

(一)可控匿名

  

现钞具有完整的匿名功能,这使得现钞使用者可以保留隐私。但现钞也因匿名功能同样有着携带不便、比特币汇率易丢失损毁、及存在洗钱等犯罪行为的风险。

  

数字人民币可以通过独特的数字技术实现可控匿名功能,比如数字人民币设计“双离线支付”功能,即使两个用户都没有网络连接,两个用户依然可以使用智能手机上的钱包应用程序直接支付货币。这种“双离线支付”功能,允许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处理小额交易,保障了公众的隐私偏好,使得带有“数字人民币钱包”的智能手机就如同带钞票和硬币的实体钱包,进入我们日常的交易活动之中,特别是能够在网络不好或者没有网络的地方实现无现金零售交易。如果有了数字人民币钱包,那么登山者在没有网络的山顶也能用数字人民币买一个冰淇淋犒劳自己。

  

带有可控匿名功能的数字人民币既能满足公众对于隐私的要求,同时,又能发挥数字人民币在识别洗钱等大额非法交易的优势。

  

(二)双层体系的发行设计

  

所谓双层体系指的是货币发行途径,即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通过商业银行系统传导到社会公众。这种双层体系的设计与现行人民币的发行途径是完全一样的。

  

  

现有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通过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创造广义货币,M2(度量了货币的储值功能),并将货币从中央银行传递给社会公众,进入社会经济生活之中。2020年12月中国M2为218。7万亿元,是M0的25倍多,而这些M2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创造的。数字人民币也将以完全相同的路径发行,即通过商业银行系统传播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并非直接从央行发到社会公众手中。

  

双层体系的重要内涵是,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并不会导致商业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金融脱媒”。做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商业银行支持的支付系统是经济主体的大动脉,那么第三方支付则是毛细血管,而流通中的现金或货币(无论是数字人民币还是人民币)都只是动脉或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血液不可能脱离血管而单独存在

  

另一方面,在双层体系中,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传导的,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取决于银行体系和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现存的约束限制条件,而与人民币是否以数字形式存在并没有多大关系,就像身体里的血液是否能正常流动,取决于血管是否畅通,而与血管里流动的是A型血还是B型血并没有什么关系

  

四、数字人民币是用来监控所有交易的特洛伊木马吗?

  

有外国媒体认为,数字人民币就是特洛伊木马,一旦使用,则社会公众的交易再无隐私可言,尤其是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的隐私就被中国央行全部掌握了,真是这样吗?

  

首先,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最合理的解释,发行数字人民币能够节省巨大的零售支付工具的社会成本,就凭这点就足以解释央行发行数字人民币的动机

  

其次,所有通过非现金支付渠道的支付方式,无论是刷卡,还是扫码,理论上而言都是可追踪非匿名的,而中国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所具有的可控匿名性,才是真正可以满足公众对于零售支付业务的匿名性的要求;

  

再次,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并非金融监管的盲点。从 2018 年7月 1 日起,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所有在线交易都必须通过中国网联清算公司 (NUCC) 平台进行清算,而该平台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也就是说,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实施的交易量已经纳入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之内,并非西方媒体口中的“隐私”。

  

最后,第三方支付平台涉及的交易量只占社会总交易量极小部分。2020年通过中国银行系统进行的网上和线下交易总额达到819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十年前建立的“大额境内支付系统”完成的,这个数字大约是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总交易额的25倍。

  

为了监控已处于监管范围、仅占总交易额不到3%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数据,而大费周章地推出数字化货币,这不是“往山里搬石头”吗?这么荒谬可笑的逻辑恐怕只有自以为是的“中国阴谋论”者能够想出来吧。

  

五、数字人民币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央行已经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实体经济中发行并使用数字人民币仍面临着不少挑战。2020年10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已经发现有假冒的数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在2021年4月1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则表示,央行在多地进行的数字人民币试点中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推广数字人民币尚无具体时间表。同时,数字化人民币的发展重点目前主要是推进在国内的使用,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进一步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并非取代美元或者其他的国际货币。

  

发行和使用数字人民币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俗话说“魔鬼总是在细节中”,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中涉及众多复杂技术和潜在风险,这就需要通过多场景反复试点,在正式使用前尽可能多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找到应对之道。这就是中国央行在研发测试方面表现积极,但在设定发行数字人民币的时间表方面却表现保守的原因。这种追求稳健性的思维不仅对保证央行成功发行数字人民币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金融体系数字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content_hash"!"44d471ad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