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中华文化奠基者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周公中华文化奠基者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周公中华文化奠基者”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公中华文化奠基者

周公中华文化奠基者

周公,不仅以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在中国史上更被称为“元圣”。以德治国的首倡者,中华礼仪文明奠基者,孔子终身学习的偶像。

周公是武王姬发之弟。父亲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到武王即位,周公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 。

武王伐商之后,商朝根基没有彻底摧毁,两年之后武王在镐京病重而亡,临终前想传位给周公,而不是年幼的太子,在武王眼里只有周公才能稳固新王朝。然而周公并未接受。而是支持太子即位,他就是周成王,周公也以摄政的身份处理国事。

周公在摄政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年幼的成王对周公充满了戒备,为了缓和局面,周公主动离开镐京,退避到周朝东方。

在周朝东方的文王第三子管叔和文王第八子霍叔担心周公摄政对成王不利,便和商王纣之子武庚联合起来反对周公摄政,由传播流言直接转向发动叛乱,这对成立三年的周王朝有着沉重的打击。成王也在周公和召公的解释下,周公重新获取信任。再次开始摄政后决定亲率大军开始东征叛军,此后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周公最终平定了叛乱,武庚和管叔被杀。周公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50多个方国,周的势力范围也延伸到了海边。

消除了叛乱周公并没有胜利的喜悦,大量的殷商遗民在数量上还占据优势,而亲近殷商的方国,如不被很好控制,还会产生巨大的后患。管叔和霍叔的叛乱,也暴露周王朝内部有重重隐患,旧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周王朝急需改革。

周公开始采取分封制,派出自己的代表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来统一局部地方。

鲁国,成王将周公长子伯禽分封到山东曲阜做鲁候,随后还有数量众多的商朝移民。

燕国,封召公长子克为燕侯,主要来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

晋国,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受封来防御北方的戎狄,同时保证镐京和洛邑的安全。

卫国,周公将弟弟最贤能的康叔,分封于商都朝歌所在地,来统领殷民。

齐国,姜太公吕尚的封国,齐国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统治。

宋国,原址为殷商的祖地,周公分封微子为宋国国君,统领殷商遗民并保持原有的风俗制度(类似于今天的一国两制)。有效的控制商民于周人的对立情绪。

周公的分封是以姬姓的王室裔戚和异性的姻亲为主,以封建亲戚、已番屏周的方式,建立经过设计的政治格局。所以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大多数都是来自周人的徒子徒孙。所有战争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周人兄弟们之间的内战!!!

周公在大行分封的同时,又采取宗法制,加强血缘关系,来凝聚周王朝内部。但周人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与异性诸侯国来通婚,就会建立的姻亲关系,贵族之间也是如此,必须与异性贵族之间来通婚。周朝通过封建亲戚、家国同构,使得整个国家像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血脉相连。

在周公眼里商民在东方遗民众多,而位于关中的宗周镐京位置偏西。他要在天下中心建立一个都城,方便管理商民。经过多次的考察,最终选址在洛水北岸,营建洛邑,又称成周。

同时周公创造性的发明了系统而完备的周礼,周礼涵盖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到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凶礼体系。人生成长的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礼仪,明确了要求与细节,规定人们必须遵守与践行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核心就是维护等级制度,保障统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整个周王朝也成为了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文明之邦。

在周公的苦心经营下,周初的不稳定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

摄政的七年里,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还政成王。

还政三年后,周公重病而亡,临终前嘱咐“死后埋葬成周,始终是成王的大臣”。然而成王将周公与文王、武王葬在一起,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特许周公长子伯禽,在其封地鲁国,用天子礼乐祭奠周公。

周礼是儒家文化的根基,周公也是孔子一生所追崇的偶像,他被后世封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周公中华文化奠基者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