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你:处暑后秋分前,该润燥还是祛湿?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考考你:处暑后秋分前,该润燥还是祛湿?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考考你:处暑后秋分前,该润燥还是祛湿?”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考你:处暑后秋分前,该润燥还是祛湿?

考考你:处暑后秋分前,该润燥还是祛湿?

处暑过后,

天气渐变,

如何顺时养生

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一种观点认为,处暑期间,正处在气温由热转凉的过渡时期,饮食调养应以预防燥邪伤人为主,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子、秋葵、蜂蜜、陈皮鸭等,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还要多吃酸味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

另一种观点认为,处暑正处于夏秋之交,暑热未消,长夏未央,湿气盛行,最易伤脾。饮食养生应侧重于健脾、化湿、祛暑,要多吃赤小豆、莲子、绿豆、丝瓜、茯苓、薏仁等健脾祛湿食物。每餐要控制好食量,不宜过饱,不要让肠胃超负荷工作。

张震《秋山行旅图》

有人提出要滋阴润燥,

有人提出要健脾化湿,

这两种养生方法究竟孰是孰非?

哪一个选项才是正确的?

前一种观点的依据是:“处者,止也”,“处暑”意味着出暑入秋,入秋后气候凉爽干燥,故养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

后一种观点的依据是:处暑后的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且今年夏季雨水多,气候湿热,故养生应以健脾化湿为主。

这两种观点都有理有据。

具体要选择哪个选项,

须因地制宜,

看当地到底有没出暑入秋。

黄鼎《秋山图》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从1991~2000年的气候平均数据来看,在处暑之前,我国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新疆北部、西北地区大部、川西高原、西藏地区东部和南部、云南西部和东部等地都已入秋,且今年这些地区还有早入秋的迹象。如果你在这些地区,处暑后的饮食调养自应以滋阴润燥为主。

东北地区南部、华北中部、太行山脉沿线一带、西北地区东南部、贵州中西部、新疆中北部等地,处暑期间秋风渐起,陆续进入秋季。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也要预防秋燥。

而对于华北中南部和东部、黄淮以及南方大部分地方来说,处暑节气仍然处在夏季,暑热未消。尤其是江南、华南等地,有时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还经常会有高温出没,且常有雷雨天气,湿热交加。在这种情况下,饮食养生应侧重于健脾化湿。

黄宾虹《秋山图》

按《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养生理论,处暑期间乃至白露期间,养生是以防湿为主。

这是因为《黄帝内经》认为一年不仅有四季之分,还有“六气”之分。“六气”名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分别与自然界的风、热、暑、湿、燥、寒之气相应。

其中风气盛行于大寒后春分前,包括大寒、立春、雨水、惊蛰4个节气;热气盛行于春分后小满前,包括春分、清明、谷雨、立夏4个节气;暑气盛行于小满后大暑前,包括小满、芒种、夏至、小暑4个节气;湿气盛行于大暑后秋分前,包括大暑、立秋、处暑、白露4个节气;燥气盛行于秋分后小雪前,包括秋分、寒露、霜降、立冬4个节气;寒气盛行于小雪后大寒前,包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4个节气。

由此可见,在秋季6个节气中,前三个节气是湿气盛行之时,后3个节气才是燥气当令。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入秋有早晚,但在大暑、立秋、处暑、白露这4个节气期间都要慎防湿气伤人。

秦淦《秋山访友图》

湿气伤人会有什么后果?

《黄帝内经》说:“秋伤湿气,冬生咳嗽。”又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结果就是“冬生咳嗽”,严重者“发为痿厥”。

对于这两种后果,唐代医家王冰解释道:“秋湿既多,冬水复王,水湿相得,肺气又衰,故冬寒甚则为嗽。”意思是,在秋天湿气当令之时感染了湿邪,这些湿邪藏在体内,至冬季寒气当旺而肺气衰弱时,则患咳嗽。

而“上逆为咳,发为痿厥”的意思是,湿气内侵于脏腑,则气上逆而咳,外散于筋脉,则足部萎软,行走不便。

今年是辛丑年,《黄帝内经》在对辛丑年的“四之气”(从大暑到秋分,即7月22日~9月23日)的论述中说:“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湿化不流……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

意思是,这段时间,暑热未散,地气蒸腾,早晚变得清凉有雾露,湿气积聚不流动,所以人们容易患湿热病。而脾恶湿,表现出来就是腠理热、腹胀、脚部浮肿等。

处暑七月中坐功图

可见今年祛湿的任务特别艰巨,

尤其是生活在处暑后仍未入秋地区的人们。

今年应如何祛湿?

《黄帝内经》提示说:“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即适合用“苦味”去温燥体内湿气,湿气严重的要想办法发泄掉,否则湿气外溢,皮肉溃烂,流出血水。

有温燥功能的苦味食材,常见的有苦瓜、苦菊、苦荞、苦丁茶等,湿气太重者则须用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钟葵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钟葵(翻拍)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考考你:处暑后秋分前,该润燥还是祛湿?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