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营收、销售增幅扩大 中海继续平衡规模与利润
中海,其实是个挺难分析出新花样的房企。一贯以来的稳健风格,无论盈利指标,还是负债状况,基本都挑不出什么刺。
今年上半年亦如是,尽管在行业政策频收紧,土地端、融资端、销售端均受限的情况下,中海依旧取得不错的成绩。
中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海未经审核收入1078.8亿元,同比上升21.7%;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207.8亿元;扣除税后投资物业公允值变动收益的股东应占溢利为192.3亿元,同比上升10.9%;每股基本盈利1.90元,公司股东应占权益增加至3280.5亿元,每股资产净值29.97元,半年股本回报率达6.5%。
营业收入、扣估股东应占净利润都实现双位数增长,且收入增幅相较以往有所提高。股东应占溢利实现微增,同比增长1.2%,对比去年同期这一指标为微降。
如此看来,中海的各项指标确实都在改善。
但是市场波动因素客观存在影响。对此,主席颜建国始终保持着乐观态度,在中报会上,他提到,最近市场有一些波动,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短期有波动,中长期始终有信心。
正如颜建国在半年报上引用的那句话:变不是最重要的,变化的趋势或趋势的变化是最重要的,趋势的变化能让人发现看得见的未来。
中海想让大家看得清关于它的未来。
1.关于增长
中海此次也扭转了销售规模一度放缓的态势。按照中海年初定下的“十四五”规划目标:“未来5年,销售规模会按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上半年,中海系列公司实现销售合约额2072.1亿元,同比增长20.5%。与行业整体增幅相差不大,但对比中海自身,确实进步不小。去年全年,中海销售增幅也仅为12%左右,所以被质疑过于保守。
因为2018年、2019年中海的销售增速在前十房企中属于“数一数二”水平,分别实现合约销售额3012亿港元、3771.7亿港元,同比增幅29.77%、25.22%。
这次销售规模回归20%-30%的增长水平,或也是中海预料之中。
尤其中报还提到香港方面的项目。7月,中海在香港开发的维港1号共推售686套住宅单位,截至本公告日止已实现销售504套,销售额57.8亿港元,平均售价港币2.50万元/呎。
据悉,中海于2019年及2020年先后购入香港两宗地,截止2021年3月21日港澳在手项目7个,货值达1321亿元。
今年中海没有公布具体的销售目标,完成进度也未可得知,但至少可以预计,接下来香港项目销售也会贡献不少业绩。
颜建国在中报会上强调,2021年的目标没有变,无论销售目标还是投资目标等,现在还是继续按照既定的目标全力完成,“到目前为止有信心完成这个目标。”
年初的业绩会上,中海将投资目标设定为,全年新增土地权益投资额预算1650亿元,同比增长25.2%。
期内,中海于中国内地14个城市合共新增20幅土地,新增总楼面面积为489万平方米,实际权益面积446万平方米。
图片
从表格不难看出,中海新增项目,绝大部分是100%权益,联营/合营很少。合作杠杆比例极低,也是中海拿地特点之一。据相关统计,近几年来中海总土地储备权益比例基本维持在81%-82%左右。
如此一来,中海可以避免因合作拿地牵扯的纠纷,也能保持品牌及管理的统一性,可控性较高。
此次新增项目总地价513亿元,权益地价458亿元,新增货值1104.9亿元。按此计算,今年新增土地投资额完成不足三成,投资空间尚存。
若包括中国海外宏洋,期内新增土地储备49宗,总地价778.1亿元,新增货值则达1746.4亿元。
颜建国称,投资目标最终还是要看土地市场的竞争情况,不赚钱的地不会去买,所以主要是看最后集中供地城市的竞争情况以及政府新规则如何。
事实上,自2020年开始,中海便推进蓝海战略,即在大市场找大业主、造大项目。
上半年,在“两集中供地”的新政策下,公开招拍挂土地市场竞争较热,中海则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蓝海战略,获取苏州中泰项目、苏州超塔项目、长春润德项目等大项目。
诸如去年,中海多元化渠道拿地购地金额达327亿元,占权益购地总金额的24.8%。
颜建国亦预测,下半年土地端会更加理性一点,土拍政策也在调整,行业会更加理性地发展,像中海这些企业机会会更多一点。
下半年,或许会更多在土地市场上看见中海的身影,大概又会重复去年下半年大举拿地的动作。
侧面也反映了中海希冀土储规模上涨。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海系列公司(但不含中海宏洋)土地储备为5940万平方米(实际权益为4985万平方米)。
中海对一线城市依赖程度较高,近年来拿地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在开发和销售转化之后,土地储备呈下滑趋势。2018年-2020年,中海土地储备分别为7010万平方米、6522万平方米、6179万平方米。
上半年土储规模再度缩水,会给中海带来不少规模增长压力。接下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增加后备土地以供开发,会是中海的主要命题。
2.关于盈利
相较于规模的快速增长,中海向来更在意利润的表现。其一直秉持的观点是,规模为利润服务。
2021年中期,中海毛利率为28.5%,净利润率为19.3%。虽相较往年均有下跌,但这已经是行业内较高的水平。
根据克而瑞数据统计,典型上市房企 2020年的毛利率中位数为24.3%,同期净利率为10%。
但也不能否认,对于中海自身而言,净利润率已经跌至五年来最低水平。
中海副总裁郭光辉判断行业利润率的下降会趋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据中海研究, A股整体平均利率率水平,2020年为7.6%,如若计算2018年及2019年,三年平均是7.66%。
所以中海会更看重销售净利润率,即净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郭光辉提到,这个指标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综合竞争能力,包括对财务费用费率、息率控制、资源获取等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中海在费率控制方面表现较佳。中报显示,上半年中海分销费用与行政费用占收入比重为3.3%,保持行业最低之一。
与此同时,中海也特别关注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过去几年,中海平均ROE有小幅下滑,目前徘徊在13%左右,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关于ROE的问题,中海副主席罗亮坦承,集团相对一些进取差距比较大,但是行业长期平均稳定的一个ROE水平,才真正反映了行业的真实水平。
“一些房企的杠杆率非常高,所以ROE会大幅高于平均水平。”在上述人士看来,在强监管的大环境下,高杠杆的扩张是不可持续的。
罗亮认为,中海财务稳健、杠杆率低,实现了价值创造,包括控制成本,降本增效,因此有信心保持一个行业领先的利润率。
而且中海的周转效率是高于行业水平的。“今年上半年平均开工的时间提升了36天,开盘的时间提前了48天,所以相当一部分的项目较近期率先回笼,周转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
之前也有业内分析称,中海拥有较为出色利润率以及周转率表现,但由于杠杆率低、权益比例也较高,整体平均ROE位于中游水平,体现出综合盈利能力较强且财务稳健的一面。
的确,中海财务杠杆水平十分稳健。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海资产负债率60.2%,净借贷比率33.8%,现金短债比约2.6,未触“三道红线”中的任何一条,保持在“绿档”。
上半年,流动资产净值为3498.3亿元,流动比率为2.1倍,而利息倍数比率为7.9倍,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为3.6%,都保持着较高水准。
现金流方面,中海控制收入与支出相互平衡。期内,中海境内外债务资金流入合共达385.9亿元,归还到期债务216.7亿元。集团销售回款上升31.4%至1218.8亿元。
而资本支出为809.4亿元(其中土地成本为462.2亿元,建安支出为347.2亿元),税务费用、分销费用、行政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支付则为252.7亿元。共计支出1062.1亿元,基本与资金流入水平相当。
现金水平保持充裕,完全覆盖短期负债。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海银行结余及现金为1174.3亿元,加上未动用银行授信额度530.6亿元,可动用资金达1704.9亿元。
至于负债,银行及其他借贷为1487.4亿元而担保票据及公司债券则为797.1亿元,总借贷为2284.5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借贷为452.3亿元,占总借贷的19.8%,长短债比例也较合理。
中海唯一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持。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中报|营收、销售增幅扩大 中海继续平衡规模与利润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