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同比增长439%的小鹏汽车,面临很多问题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同比增长439%的小鹏汽车,面临很多问题”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比增长439%的小鹏汽车,面临很多问题
昨天小鹏汽车刚发布了2021中报,交出了一份让何小鹏表示感到满意的成绩。
在财报里何小鹏表示:
“我们再破季度记录,关键交付指标皆创新高,彰显了我们自主研发全栈式技术能力所推动的加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上半年的交付量按年上升459%至30738辆,超过2020年全年的交付量。”
这份让何小鹏感到满意的成绩表大体上是这样的:
2021年第二季度汽车交付量为17,398辆,为季度新高,并较2020年同期的3,228辆上升439%,以及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13,340辆上升30.4%;
2021年第二季度P7交付量为11,522辆,为季度新高。并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7,974辆上升44.5%;
在2021年第二季度已交付的P7总量中,97%可支持XPILOT2.5或XPILOT 3.0;
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鹏汽车的实体销售和服务网络包括200间门店和64个服务中心,覆盖74个城市;
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鹏汽车品牌超级充电站扩展至231座,覆盖65个城市;
这些数字背后都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是关于交付,439%、30.4%的上升看起来非常吓人,但考虑到新能源车市场的渗透率已经突破了10%,目前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新能源车企交付量都有所上涨,因此这对于小鹏来说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比起总交付量,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季度P7交付了11522台,尤其是后续的7月份,小鹏P7交付数量突破了6000台,这对于小鹏来说才是真正的胜利。
因为对于一家第一款车定位于15-20万,且曾经因为交付节奏没把握好导致CEO不得不亲自出面道歉的车企来说,能把主销产品的定位从15-20万拉高到20-30万的区间实属不易,因为这意味着小鹏需要付出成百数千倍的努力,让原先看到15-20万一台小鹏的人,打心底认可小鹏的产品价值20-30万。
从P7的交付量突破6000来看,这一点我认为是成功了。
P7之所以能成功帮助小鹏拉升品牌形象的原因,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何小鹏是这么说的:“交付量的快速增长来源于市场对智能电动车认可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我们在智能电动汽车产品的领头地位和快速迭代能力。”
——这点我完全认可,因为我刚做了一个NGP体验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体验过NGP的非小鹏车主,都对NGP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从广告上看到的“自动辅助驾驶”和自己实际体验时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小鹏的销量并不会随着每次OTA新功能而爆发,而是以很稳定的速度增长——和传统的汽车不同,智能汽车的产品力需要体验才能感知的情况下,小鹏在名字不占优势、价格不占优势,服务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它的产品力真的只能依靠有意向买车的人到店体验,或者是通过朋友之间互相介绍。
所以后续小鹏P7的销量应该也还是稳定增长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对于主打智能化的小鹏P7来说,官方公布的97%可支持XPILOT2.5或XPILOT 3.0这组数据其实意义不大,因为NGP要Xpilot3.0的硬件才能支持。关于XPILOT 3.0的数字,何小鹏在电话会议中有提及——截止6月底累计交付的近3.5万辆P7中,已经有近8,000辆配备了XPILOT 3.0,软件渗透率达25%。
对于一个需要额外花费1万选配硬件,2万购买软件的功能而言,Xpilot3.0有25%的渗透率其实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大部分人还是很难接受花2万块钱去买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
在渠道铺设方面,官方给出的200间门店、64个服务中心、74个城市、231座超充站覆盖65个城市的数据到底如何,可以跟蔚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蔚来现有25个蔚来中心和243个蔚来空间,覆盖中国128个城市,已建成361座换电站,覆盖103个城市,累计部署超过238座超充站和2,416根目的地充电桩。
从数量上来说,超充站双方相差无几,但其他方面蔚来的布局远远领先于小鹏,从这点来看,小鹏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而且不得不提的一个细节是,在超充功率上,蔚来做的也确实比小鹏好一些——小鹏的大多数90-120kw的桩,由于电流限制在了200A,所以实际充电功率跑不到90kw,一般只有70-80kw,蔚来则基本都能跑满250A,没有功率限制的问题。
关于布局这件事,在电话会议中何小鹏表示计划在年底达到超过500座小鹏品牌超充站,并进一步加速拓展非一二线城市的充电布局,我觉得这个计划应该再扩展一下,就像蔚来已经布局了2416根目的地充电桩一样,小鹏长续航+NGP的产品特点,其实是十分需要大量目的地充电桩支持的。
毕竟一旦有了足够的目的地充电桩,小鹏的竞争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在后续的车型方面,目前已知的是新款G3i,即将公布售价的P5,以及一个正在开发中的SUV车型。
很明显的,无论是G3i还是P5,都是“妥协”车型——以P5为例,这台车为了节省成本,用的是G3的平台,但同时还上了P7没有的激光雷达,从这点能看出来小鹏对产品的规划,是以功能为主的,而不是像传统那样在旗舰车型用上最好的配置,然后慢慢下放的打法。
这种打法下就出现了G3i和P5明明是同一个平台,定价也有一定重合区间的产品,但是前者系统最高只有Xpilot2.5,后者最高可以到Xpilot4.0的尴尬情况。
所以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新款G3i会主打女性用户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两台车的用户尽可能区分开,避免互相影响对方的销量。
至于G3i和P5的销量前景,我个人认为目前G3i销量应该也就1000-2000台,而P5则是取决于小鹏最终的定价。
——目前16-23万的预售价,显然还是太高了:作为一个交了5000元预订金的潜在用户,如果我想把激光雷达+600km续航+睡眠+看电影这四个P5上最重要的特点配齐,那么价格上光是选装就要13000元,这还不包括后续的Xpilot自动驾驶软件的3.5万元。
所以如果顶配按照23万的价格起步,那么实际落地的价格很有可能就突破到了27-28万元,这个价格再加1-2万就足够买一台续航更长,空间更大,外观更好看,也有NGP的P7了,那我为什么还要买一台和G3同平台的P5呢?(尽管它有激光雷达,但我认为P7之后改款升级也一定会加上去)
我只能说如果从产品线的角度考虑,P5顶配的价格最好是19.99万,软件价格最好和P7一样是2万,这样加了必要的选装之后,落地价格可以在23万左右,刚好是入门款P7的价格,这样P5就有竞争力了。
在其他关键的财务指标方面,小鹏给出的成绩是:
2021年第二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3,761.3百万元(582.5百万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人民币590.8百万元上升536.7%,以及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2,950.9百万元上升27.5%。
2021年第二季度汽车销售收入为人民币3,584.4百万元(555.1百万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人民币541.1百万元上升562.4%,并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2,810.3百万元上升27.5%。
2021年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1.9%,相较而言,2020年同期为负2.7%,而2021年第一季度为11.2%。
2021年第二季度汽车毛利率(即汽车销售毛利润占汽车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为11.0%,相较而言,2020年同期为负5.6%,而2021年第一季度为10.1%。
这个数据该如何解读?
收入方面,我们不妨用蔚来作为对比:蔚来二季度营收84.5亿元,小鹏营收37.61亿元,双方大概是2倍的差距,毛利率方面蔚来二季度整车毛利率为20.3%,综合毛利率为18.6%,这个数据也差不多是小鹏的2倍。
——而这两家车企的市值(344.69亿 VS 623.46亿)也刚好反应出了差不多的情况。
总结:
对于小鹏来说,虽然2021年第二季度交出了一个还不错的答卷,但小鹏要做的事情仍然有很多:
(1)虽然P7交付量突破了新高,但对一家车企来说只有单一爆款产品是不够的,并且现在还远远不是要赚钱的时候,P5作为一个基于G3平台的走量车型,定价最好像当年P7上市一样,贴着BOM成本去定,这样才有希望在15-20万的市场中杀出来。
(2)杨笠事件对小鹏的打击可能非常大,至少我认识的很多车主都非常诧异于小鹏这样一个走智能路线,潜在大多都是科技爱好者、理工男群体的车企会选择用杨笠来宣传自己——事实上杨笠事件让很多本来考虑买P7、P5的用户,扭头就选了其他的车,小鹏这个宣传吃亏大发了。
(3)小鹏现在产品足够好,车主也足够宽容,但售后的问题一直是很多车主都诟病的——服务OK,态度也OK,但之前安装电动尾门,或者解决刹车异响问题,有不少上海的车主都反应他们要等上几周的时间,这点小鹏是该下力气去提升了。
END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同比增长439%的小鹏汽车,面临很多问题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