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智能电动汽车拐点已到,小鹏汽车加速扩张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智能电动汽车拐点已到,小鹏汽车加速扩张”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智能电动汽车拐点已到,小鹏汽车加速扩张
“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拐点已经来临。”何小鹏在第二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说。
小鹏汽车近期明显加快了发展的脚步,从8月26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小鹏汽车的加速度:二季度交付量达17,398台,再创单季新高,同比增长439%。截至6月底,小鹏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量达到30,738台,超2020年全年的交付量。7月再度刷新单月交付量记录,突破8,000辆,在手合同订单也创历史新高。2021年第三季度预计交付21500-22500台车,总收入在48亿-50亿之间。
这算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何小鹏所布局的大盘可远不止如此。
随着蔚来、理想等一众新能源车企的发展,截止今年6月,中国纯电动车的渗透率已超10%。小鹏加速建设扩充基础设施能力,做长线布局和投资。小鹏汽车全国销售网点达200家,覆盖72个城市。在这些销售网点中,直营店占110家。到今年年底,计划将原计划300家销售店的目标提高到超过350家。
一直坚持走高端市场的蔚来,在二季度财报会议上,李斌宣布将设子品牌下探大众市场。有趣的是,一直瞄准15万-30万市场的小鹏,决定把上限从30万提高到40万,从而覆盖更多客户群;其次,从2023年起,小鹏计划每年至少推出2-3款新车型,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服务,新车型都将同时支持国际市场,已知的是,明年小鹏将会推出第四款车型,一款纯电SUV,与P7同平台,价格在P7之上。
至于接下来来的第五款、第六款车型,何小鹏表示,“这会是一个全新平台。“这个平台主要针对中端和高端市场,2023年会推出一款高端产品。比现在的价格要高,可能是售价在45万以上价格的产品。”
虽然,理想的二季度财报仍未公布,最新的部署也未可知,但不难预见,一直并称“新能源三巨头”的蔚来、小鹏、理想,随着蔚来的下探和小鹏的提高上限,目标用户群体开始产生重叠,三家车企将在充满未知的新赛道狭路相逢,终于要同台竞技近身肉搏了。
加速超车:“智能”驱动“差异”
要问小鹏冲击40万乃至50万市场的底气是什么?
何小鹏的回答是:“我们已经通过P7证明有接近30万的市场(的能力),在上个月正式超过了燃油汽车奥迪A4在中国当月的销量,在未来时间我们会突破30万到40万甚至到50万的价格区间。我们相信在这个体系里面不是通过一个更高端的服务去做到,我们会建立一个标准的统一化的服务,它是通过数据去驱动,它会做得更好。”这代表,小鹏希望通过数据驱动带来的差异化再形成其壁垒。他举了一个例子:“例如飞行汽车,我们会通过可以飞行的也可以开的汽车进入到50万—100万区间,这也是我们在高端市场上的布局。”
但若想成功冲击40万乃至50万的市场,仅凭差异化是完全不够的,小鹏也不可能能把“宝”集中在一处。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新能源车有一个绝对无法绕过的话题是“智能化”——恰巧,这也是小鹏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智能化,在小鹏内容拥有最高优先级。
二季度,XPilot 3.0的软件渗透率达25%。截止6月底,累计交付的近3.5万辆P7中,有近8,000辆配备了XPilot3.0。在6月,高速NPG辅助驾驶高速公路里程约145万公里,NGP里程渗透率超60%,NGP的月均使用率超过65%。可见,小鹏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的粘性不断提高。
另外,明年初推出XPilot3.5,以及之后推出的基于下一代智能辅助驾驶硬件平台的XPilot4.0,将能够更广泛的覆盖端到端的驾驶场景(包括没有高精地图的使用场景),不难预见,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的依赖和需求也将大幅提高。何小鹏这样描述XPILOT4.0:「我们将能够更广泛的覆盖端到端的驾驶场景。」这也意味着,XPILOT带来的想象力正在增加。
之所以说智能驱动差异化,是因为小鹏汽车走的是软件定义汽车路线,所以软件创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在这份财报中可以看到这条软件盈利模式已经被小鹏慢慢走通了。虽然短期来看,软件带来的创收微乎其微,但是随着交付量以及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创收潜力非常可观。这也为小鹏汽车估值带来了新的想象力。
此外,研发团队仍是小鹏汽车较为重要的硬核实力之一。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研发团队超过3,000人,较今年年初增加约50%。预计研发团队在2021年底将超过4,500人。其中,将较大幅度的增加面对全球化的自动驾驶的软件、硬件、大数据和地图的研发人员,预计在2021年底整个自动驾驶的软件硬件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团队的总人员将超过1,500人。
在研发投入上,小鹏全年的研发支持将会达到40亿人民币,在今年前两个季度小鹏研发费用分别为8.635亿元、5.351亿元。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这两个季度,每个研发费用都在13亿左右,接近前两个季度的支出总和。
而这一大串数据意味着,智能化已然是小鹏内部权重最高的业务,再加上逐步开始布局的差异化,面对市场期待的小鹏已然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加速应变:扩大布局
二季度财报中,虽然盈利能力在提升,但小鹏的亏损仍在不断扩大。二季度净亏损11.946 亿元(1.85 亿美元),而 2020 年同期为人民币 1.460 亿元,2021 年第一季度为人民币 7.866 亿元。这些亏损主要来于研发费用支出(招人&相关软件开发支出)、销售及一般管理费用(扩大销售网络、汽车销售营销)。
可以预计的是,小鹏的亏损一定会继续扩大,但是,亏损扩大不只是小鹏。“蔚小理”面临着共同的境遇:一方面是逐渐慢慢爬升的产品创收,一面是极力扩张的研发投入,所以,亏损一定是在所难免的。
从全球来看,电动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各大巨头都在加速转型;从国内来看,今年6月,中国纯电动车的渗透率已超10%。这里的大背景是国家补贴退坡,选择权回到消费者手中,这说明,电动车已经逐渐被用户接受,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拐点已经来临。造车新势力此时要做的是马上追加砝码,抓住风口和机会,抢占窗口期。
为此,小鹏也制订了十分详尽的计划:例如此前计划年底开300家销售门店,但现在小鹏把这个数额增加到了350家;目前小鹏首批11个高速超充站落成并上线运营,实现京沪高速山东段、京港澳高速河南段贯通,后续小鹏超充将会陆续打通京沪、京广、京港澳等高速路线;年底小鹏品牌超充站要超过500座,并进一步加速拓展非一二线城市的充电布局。截止6月底,这个数字是231,也就是说,到年底这个数字要翻一番。
再看小鹏的产品发布节奏:按照何小鹏的说法,G3i会在8月下旬开始少量交付,并不断在未来的一个季度加大交付规模;P5也将会在9月中旬上市并公布正式价格,10月正式对外交付。也就是说,到了第四季度,小鹏三款车型就全部就位。
随着P7,G3i和P5三款车的并线生产,肇庆工厂开始了每天两班的生产安排。随着产能的释放,可以预见四季度单月交付量会不断提高,何小鹏期望会突破1.5万辆的月度峰值。这些都为小鹏第四季度的表现带来很多想象空间。
加速出海:全球化最佳机遇已来
海外布局是小鹏拥抱这一机遇的重要筹码。
截至6月底,我们出口至挪威的G3近500辆,并从今年8月开始向挪威出口P7。小鹏正在继续积极在挪威和欧洲市场的布局,不断完善我们在当地的销售、交付和服务体系。在挪威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开设自己的门店,在欧洲国家首都这类的大城市开设直营门店。小鹏的目标是,在2020-2022三年内,完成我们海外市场(包括左舵市场和右舵市场)的基础布局,并在2023年开始,通过多款支持XPilot4.0的全球化车型进入加速发展期。
欧洲对于电动车环境非常友好,各国都有针对电动车的补贴优惠,非常适合电动车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先后进入挪威市场的原因。经历过国内残酷的电动车市场选择,这些主流电动车产品放在欧洲都有不错的竞争力,已经到了可以反向输出的时机。明年将是小鹏完成海外市场完成海外市场基础布局的最后一年,是否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成绩值得期待。
从利用“差异化”与“智能化”抢占高端市场,再到加速扩张的战略布局,以及未来对于海外市场成型的规划,小鹏汽车已经释放出了极大的想象力。当然,如此“激进”的布局还需等待市场的验证,但小鹏显而易见的“野心”确实也值得所有人的期待。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智能电动汽车拐点已到,小鹏汽车加速扩张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