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太一(数字货币热潮下的三个理性思考)

  数字货币太一(数字货币热潮下的三个理性思考)

小新按:

  

数字货币热潮席卷全球,被大家所熟知的比特币,十年时间涨了100万倍。当然数字货币不仅仅是指比特币,比特币也只是数字货币的一种,而数字货币大时代才刚刚开始。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数字货币呢?三个问题带你看懂这个选择的必然性。

  

01

  

我们一定要用数字货币去替代传统货币吗?

  

数字货币和传统货币都是由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并在一个国家平行使用——只不过一个应用在现实生活,另一个应用在虚拟领域。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试图用数字货币去替代传统货币呢?

  

由中央银行集中发行货币的制度,授予政府发行货币的特权,货币价值通过政府信用背书,降低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但通货膨胀的问题始终为人们所诟病。有人认为,正是由于政府肆无忌惮使用铸币权,才导致了数字货币的兴起。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成为数字货币替代传统货币的理由。

  

对于用数字货币替代传统货币的问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学术顾问、上海互金协会会长万建华认为,如果仅仅是从无纸化的角度而言,有了第三方支付,现在人民币应当可以算作数字货币,能够解决现电子商务当中所有的支付问题。如果法定货币已经可以满足现在需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用数字货币去替代传统货币呢?

  

02

  

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货币?

  

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买房买车会选择何种支付方式?以现金交付,我们背不动成捆的纸币;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很方便,但是关联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软件可能不支持如此大额的交易。而有了数字货币,我们可能有了新的选择,既可以大额支付、背后不一定需要商业银行账户做支持,又可以避免自己携带现金。

  

最近在国际范围内,比特币有一些新的动向。日本已经承认了比特币是一种支付工具,同时取消了原先比特币交易要收8%的消费税的规定。北京太一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迪认为,日本可能想用数字货币技术来抵抗来自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扩张进程。

  

实际上,我们很好识别数字货币和纸币的差异,数字货币具有可自定义性。纸币发行后在不同人手上流转,但我们并不能获得这些人的信息;而数字货币则可以被定义用途。

  

数字货币和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的区别则比较隐蔽。除去上面提及的大额支付及账户问题,虚拟货币只能解决部分信息透明问题,当货币流到用户余额体系后,我们并不知道货币使用的场景。如果未来数字货币具备了可编程性,我们便可知道每一笔货币的流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多需要的是数字货币背后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反腐败、反洗钱,甚至希望数字货币连接更多同盟,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等等。

  

而现在我们需要取得突破的是,如何将纸币元素设计成数字货币的新形态,这也是我们下文中要讲到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

  

03

  

央行为什么要研究数字货币?

  

我国对数字货币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金融》出版了一期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专题,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撰文中指出,数字货币是传统货币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加密技术的新发展。数字货币属于信用货币,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并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以更高效率加以应用。央行研究也提出,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是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核心要素为一种币、两个库、三个中心。

  

据媒体消息,比特币汇率央行正在筹备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央行科技司副司长姚前担任筹备组组长。央行为什么要筹建数字货币研究机构,其研发或者发行数字货币是基于什么目的?是因为现在的电子货币不够用?是为了满足人类好奇心,跟踪科技进步而研究、探索未来可能的应用,还是为了实用(发行)而研究,亦或是把它视作财产,为了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去研究?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认为,央行此举是“为了应对私人数字货币快速发展对货币主权、货币政策、金融风险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冲击”。品类繁多的私人数字货币由不同私人主体创造或者发行,是去中心化的,并且具有不同系统设定和交易方式,竞争非常激烈。相比而言,央行数字货币由货币当局发行和调控,是中心化的,这使得货币当局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天然优势。

  

中国人民银行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黄余送曾公开表示,发行货币仅是央行职能中的一小部分,央行的核心职能在于宏观经济管理,制定货币政策,此外是反洗钱和KYC,防止利用金融体系为恐怖活动融资,防止不当得利的转移。在监管市场上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失灵时,需要有机构进行适当干预。即便未来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技术成熟,也只是说央行的部分职能可以通过数字货币技术完成。

  

从央行的角度来说,法定数字货币继承了实物货币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合理内涵,最重要的是保留对纸币背后支撑资产的信任。不过姚前在近日召开的SFI课题评审会“数字货币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创新”上,提醒大家注意,在主权国家债务货币化、外债水平过高、违约风险上升的情况下,本国现金(包括法定数字货币)也可能失去货币的资格。反过来说,如何科学决定并调控数字货币发行量,以确保币值稳定,应该成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最重要的考量,也会成为不同货币当局在数字经济时代展开数字货币竞争的关键所在。

  

上海黄金交易所研发部总经理程建胜则在上述评审会上,提出了一个发行数字货币的新思路,“如果中国要发行数字货币,可以考虑联合“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一起发行一个超主权的‘一带一路数字货币’”。这或许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最新文章精选:(猛戳标题)

  

您的点赞和转发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

  

如需转载请直接留言

  

敬请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关注

  

小新在这里等你来撩!

  

新金融评论

  

聚焦新金融,独家、专业,尽在新金融评论。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致力于新金融领域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7月14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举办, 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提出新金融概念,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新金融和国际金融为特色的研究道路。

  

此外,为纪念我国卓越的世界经济学家浦山先生,并推动我国国际金融与新金融的研究和发展,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于2016年7月发起成立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并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战略合作,联合主办浦山奖。

  

小新欢迎您!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content_hash"!"0438ce9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