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观众、推敲细节、否定自我,《扫黑风暴》的创作“三步走”|主创谈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相信观众、推敲细节、否定自我,《扫黑风暴》的创作“三步走”|主创谈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相信观众、推敲细节、否定自我,《扫黑风暴》的创作“三步走”|主创谈”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信观众、推敲细节、否定自我,《扫黑风暴》的创作“三步走”|主创谈

相信观众、推敲细节、否定自我,《扫黑风暴》的创作“三步走”|主创谈

2021年8月28日刊|总第2610期

随着黄希(江疏影 饰)揭露孙兴(吴晓亮 饰)真实身份、大义灭亲举报贺芸(吴越 饰)的剧情播出,《扫黑风暴》迎来了伏笔已久的华彩段落。这个角色前期所铺垫的点,终于连成线,并正式与主线汇合。

曾经隐藏在波澜之下的普通礁石,在潮水退去后露出海面,绿藤市暗云翻涌的天空,也终于开始泻下一丝天光。至此,《扫黑风暴》中由多重案件一路铺垫下来的扫黑除恶之路,正式开始了收网之旅。

自8月9日在腾讯视频播出,并在8月12日登陆CCTV-8以来,《扫黑风暴》热度逐步攀升,收视率破1;腾讯视频上线6小时播放量破亿,截止目前播放量已破28亿。

随着剧集的热播,越来越多的观众对这部剧的幕后故事愈发好奇。

近期,影视独舌采访了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高级总监、《扫黑风暴》总制片人李尔云,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天璇工作室负责人、《扫黑风暴》另一总制片人黄星,以及《扫黑风暴》导演五百,听他们聊了聊这部剧创作背后故事。

真实案件改编的两点原则

真实案件改编。

这是《扫黑风暴》最为显著的特点。观众感慨于剧情的精彩,赞叹于主创的魄力,也纠心于剧情的发展。

实际上,这也是2019年决定做一部扫黑题材剧以来,主创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2019年5月,轰轰烈烈的孙小果案件盖棺定论。主创团队突然萌生了做一部类型剧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难题:此前刑侦罪案类电视剧不在少数,但能够给《扫黑风暴》以参考的剧目却并不多。尤其是在接触过诸多错综复杂的真实案件后,他们更是感觉到了转译成剧集的难度之大。

“这个题材必然承担着向扫黑英雄致敬的使命,以及向群众们普及、展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式和成果的任务。”黄星的看法很明确,除了对于扫黑除恶工作的展示和赞扬,作为一部影视剧,《扫黑风暴》最好还能同时兼顾市场性与商业性。

最初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的设计都要经过多次的论证和试写。有的进行了几集就推进不下去了,有的大纲写到一半发现有很大的问题和风险,又要推倒重来。”

“因为只有一个大方向,没有明确的故事,人物、情感、关系等等全部要原创,我们只能先拽一个线头往下走,试着能不能走通。”

真正的转折,是在导演五百加入后。从接到邀请,到决定参与拍摄,五百只用了一周时间。他拍摄中主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在真实案件改编上做加法;其二,在剧集拍摄方式上做减法。

由真实案件改编的剧集,最忌照搬还原。这易造成剧集纪录片化,减弱故事的可看性。因此,在案件改编上,剧中没有一个是百分之百还原的。“我们通过采风、走访、翻阅卷宗等形式,选取了一些比较典型或知名的案件进行融合。”

在这之中,中央政法委以及湖南政法委等,为《扫黑风暴》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包括提供卷宗,陪同主创团队到云南和湖南采风,参与到了剧本创作和拍摄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这一背景下,拍摄工作和粗剪工作几乎同步进行。李尔云透露,“政法委相关团队定期去组里看素材,一集一集往下顺,有问题会及时提出让我们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留白感被定为该剧的创作方向之一。

五百认为,所谓强情节,并不只能走形式感特别强、节奏推进特别快的老路子,“案件转化到影像的时候,一切点到为止就可以了,未必一定展示出来,观众是可以想象到的。”

剧中诸多情节及对话的设置,也是基于这层考虑。就像观众曾上演的轰轰烈烈的“猜爹”游戏,在剧集开拍之前,主创们也在推敲,“我们也在想这个爹到底谁更合适。”

在五百看来,这些考虑带来的好处是,增大观众的解读空间,“剧里的所有人物,我们尽量都拍得比较客观,你可能不知道他到底是好是坏,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有的人听出来是好的意思,可能有的人听出来是坏的意思。一切都取决于听的人怎么想。”

细节推敲有门道

《扫黑风暴》的另一大妙处,在角色细节的设定上。

剧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李成阳(孙红雷 饰)没有家”。细心的观众或许不难发现,剧中李成阳曾两次提到过“自己没有家了”。一次,是十四年前师父林汉殉职,一次是马帅(宁理 饰)意外去世。而除了这两个被他自己所承认的家之外,他就再也没有在可以被称之为家的房子里出现。

“在警局的时候,是师父带着他,培养他,对他来说,那算是家。李成阳离开警队之后,是马帅救了他,于是,新帅集团也就成了他的家。”

其实,在最初剧本的设定中,是有写到李成阳回家的。但李成阳的家会是什么样,五百想象了很多种都觉得不对。“是什么家具都没有?还是像个租的房子,特别简陋?亦或是亮堂华丽,他回去看个剧、听个歌、泡个澡?我们预设了很多方向,但怎么做都不合适。”在五百看来,要让电视剧变得有意味,这些夹杂在浓烈情节中的细节至关重要。

于是,在剧中,“寻找家”“寻找根”“寻找公平与正义”成了李成阳十四年来的目标。而街边的那家小小的馄饨店,被设定为李成阳唯一可以放松自己的地方。“那是师父以前经常带他来的地方。在那样一家小小的馄饨店里,他不用跟别人谈话,就是每天坐在那儿,这就是他内心渴望的家的模样。”

类似精巧的设计,在《扫黑风暴》中比比皆是。这不是一部孤胆英雄式的作品,其中有名有姓的角色非常多,把每个角色做出自己的特色,是《扫黑风暴》主创们最渴望的一点。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剧集开播至今,从主角到配角,被观众记住的角色不在少数。甚至海哥(石建 饰)凭借一口流利的武汉话,都拥有了一批忠实“听众”。

“最初是先定演员,但随着演员的加入,导演就会再根据他们的特点,为角色加一些有意思的标签。”李尔云补充道。

比如,胡笑伟(孙浩 饰)量血压。

胡所每每出现在镜头前,总要和血压测量仪“斗智斗勇”。这个情节看似不起眼,却让胡笑伟这个角色立马鲜活幽默了起来。

比如,大江(苏可 饰)手里的粉色杯子,和时不时飙上的两句“塑料”英语。

看似面带刀疤的混混,实则是一个日常端着粉色保温杯泡枸杞,见了“绯闻女友”恨不得绕行八百米的养生宅男。偶尔在别人嫌弃的眼神中,说上一两句英语,反差萌十足。

“这样一个有反差感的人物,观众会更容易代入遐想和投入感情。他注定是有故事的人,但有怎样的故事,就可以让观众去自由想象了。”

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找寻肯定的答案

真实案件、人物细节为《扫黑风暴》打好了故事的地基,剧中尝试的一些新鲜拍摄方式,则让《扫黑风暴》风格更为灵动。

《扫黑风暴》第四集,马帅抢救结果尘埃落定。镜头对准了李成阳有些茫然的脸。他走过漫长的医院走廊,背后是闪烁的灯光和虚幻的白墙。在略显摇晃的镜头里,观众仿佛跟随他一同闪回到了过去。

这种颇带实验性质的拍摄风格,几乎贯穿了《扫黑风暴》整部剧。“在拍摄人物时更加突出心理描写,在拍摄手法上也应用了挺多特殊镜头,和比较细微的特写。”

这让《扫黑风暴》特色鲜明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拍摄难题。“我有好多镜头给得很近,尤其是眼神。主创和演员都要把戏想通,演员要把所有细节都给到,我们才可以拍。”

孙浩第一天进入剧组拍摄时,就对自己产生了巨大的怀疑。胡笑伟并不是一个好演的角色,好在,后续随着和导演及各位主创的磨合,孙浩演绎得很出色。

实际上,类似的难题每天都在发生。“从确定项目,到导演加入修缮剧本,再到拍摄、制作后期,中间多次产生过自我否定、自我怀疑。”黄星回忆《扫黑风暴》的整个创作流程时,颇多感慨。

但这种“细节不过关就不开机”的逻辑,却让剧集的质量有了保证,也构成了观众进一步讨论的话题基础。

在五百看来,《扫黑风暴》的难度是很大,但也同样值得,“大家都知道这个戏难,但每一个人都尽全力了。”

黄星将这种在接连不断的否定中寻找答案的方式称为“往前走了半步”,“我们并不是能够提早预料观众到底喜欢什么,我们只是凭借着一腔孤勇,想要在同题材的作品中做哪怕一点点突破。”

而事实证明,这“半步”,《扫黑风暴》走得稳稳当当。

【文/石榴】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相信观众、推敲细节、否定自我,《扫黑风暴》的创作“三步走”|主创谈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