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36氪专访|《我在他乡挺好的》制片人岳洋:都市剧怎么才能不悬浮?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36氪专访|《我在他乡挺好的》制片人岳洋:都市剧怎么才能不悬浮?”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36氪专访|《我在他乡挺好的》制片人岳洋:都市剧怎么才能不悬浮?
8月第三周,在芒果TV季风剧场独家播出的《我在他乡挺好的》迎来了会员版大结局,直到看完观众对于大结局的反馈后,麦特文化总裁、《我在他乡挺好的》总制片人岳洋才就这部剧首次接受了36氪的专访。
都市剧在豆瓣一向是吐槽重灾区,即便一些爆款剧也常常会因为情节悬浮、人物失真受到观众的质疑,超过8分的都市剧寥寥无几。尽管《我在他乡挺好的》开播后,播放量很快突破了10亿,豆瓣评分一度达到了8.4,但不到最后一刻,岳洋仍旧不敢松懈。
这是麦特文化主导制作的第一部电视剧。过去13年,麦特文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电影营销公司,2012年开始,他们决定向影视产业上游布局,并以营销+投资的方式参与了包括《致青春》《小时代》系列《绣春刀》《我不是药神》《狗十三》《四个春天》等电影的出品,但《我在他乡挺好的》是麦特文化首部从剧本筹备就开始全程主导制作的作品。
2020年全国电影行业停摆,麦特文化意识到单一的商业模式的脆弱,疫情的出现加速了这家公司进军上游,转型内容公司的决心。2020年8月,芒果TV的季风剧场提出想要播出以现实主义题材为核心,带有电影质感的作品,登陆季风剧场的电视剧可以在芒果tv和湖南卫视双平台播出。
除了双平台播出,季风剧场一大特色是70分钟一集,每周两集。70分钟接近电影的长度,周播两集+70分钟这样的设定即便是对于老牌内容公司也是新的挑战。
如何能交出一份让平台满意的创新作品?营销公司转型内容公司能为行业带来哪些新的方法论?选择都市剧题材后,如何不拍出悬浮的剧情与人物?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和在影视行业从业13年,参与执行了上百个公关项目(包括电影、电视剧、话剧演出,艺人,电视台品牌推广,商业品牌推广),但第一次担任总制片人的岳洋聊了聊。
以下为36氪对岳洋的专访,内容经编辑整理: 一、营销前置的尝试
《我在他乡挺好的》
36氪:这是麦特文化尝试主导制作的第一部剧,为什么会选择都市题材?故事设置上有什么样的考量?
岳洋:麦特在内容制作方面毕竟是后来者。容易做的,容易出彩的领域,早就有了很多老牌的电视剧公司和团队,我们如果想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必须要挑战难度系数大的题材。
作为一家以营销为核心竞争力的影视公司,都市题材恰好是我们擅长的领域。而选择“他乡”,也是认为这个题材是我们可以把控的,毕竟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是最真实的现实,每天亲眼目睹、甚至身边朋友亲身经历的,都是最鲜活的素材。
前期筹备和创作期间,我们最大化调动了年轻人对于剧本创作的参与度,让每个人都讲自己的感受,去采访身边朋友的生活和工作。
大部分都市剧都会去做生育、教育、爱情,这几个大品类,而我们的故事聚焦在23-25岁毕业三年左右的年轻人,因为这是我们公司员工中最多的一个族群,他们的北漂故事最挣扎,因为他们极有可能几年之后就要做出离开或者留下的选择。这个族群其实很大,但是从没有人认真去写过他们,而他们就是芸芸众生。我们希望把这样的一些年轻人、身边人正在经历的故事放进去,再加上麦特比较擅长的营销思路,把一些话题点和大家关注讨论的东西融入剧本当中。
36氪:在制作这部剧的过程中,营销公司的身份对于剧集制作有哪些帮助?
岳洋:整个《他乡》项目实际上是先有营销方案,之后才有了整个项目的稳健推进。我们尝试用观众期待来逆向促进创作思路,每一集,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冲突,我们在讨论大纲和剧本的时候,团队都是站在观众角度来给出反应,再交给编剧老师作为创作参考。
季风剧场有自己的播出规律,一周两集,每一集都要有一条线去吸引观众看第二集,甚至第二周观众再去看的时候需要记起前面的剧情,这些都是我们提前要想好的。整个创作需要基于前端营销,推导整个故事。
一个比较有创造性的点是:在每一集剧本创作时,我们就已经预设好播出时的营销方案,甚至细化到这一集的推广物料、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衍生的热门话题。所以尽管从杀青到播出,只有不到两个月,但这部剧的营销推广进行得井井有条,大部分的热搜、出圈讨论都在团队伙伴们的预料之中。
36氪:营销前置是否会影响剧本的创作和完整表达?是否可以成为制作行业通用的方法论?
岳洋:之前我一个朋友也问我,这部剧的成功能不能说明营销出身的制片人有更大的市场机会?我说并不是这样,好的内容才是王道。
麦特做了一些擅长的东西,让这件事情可能变得更“捷径”了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方法,我也不期待这成为一个方法论。不管是电视剧、电影,都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在我们熟悉的题材当中应用这样的方法论,可以提高观众的喜好度,但不是所有的片子都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我们在植入话题时,更多是向编剧提建议。比如“当我们聊崩溃时,不光去看成年人,也可以去看看当下的年轻人”。我们不会纯粹为了一个话题装置一个情节内容,那就变成抄段子抄梗了。编剧和营销要有相互的作用力,不是简单粗暴地列出了10个话题点,然后必须把10个话题写入剧本。
二、不悬浮的都市故事
《我在他乡挺好的》
36氪:做《他乡》这样一部剧的初心是什么?
岳洋:我们想做这个故事由来已久,最初是在准备一部同类型电影,聊着聊着成了剧。两位编剧是我以前在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同事,我们在北京学习工作差不多20年,这个剧其实记录了我们和周围朋友的很多故事。
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作为文学策划的同事们,大家都很热爱和熟悉北京这个城市。即使在这个城市碰过壁,我们也希望把北京的包容和豁达展现出来,把个体在这城市中的生存状态表达出来。它可能只是水中泛起的一朵涟漪,但当它引起无数人内心的涟漪,它就成为了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故事。
36氪:这部剧的选角,包括周雨彤的乔夕辰、金靖的胡晶晶、任素汐的纪南嘉、孙千的许言,这四位女主角都引起了很大的讨论甚至是争议,你们当时选角时有哪些考量和故事?
岳洋:我们在演员的选用上,只有两个标准:表演上是否完全胜任,角色上是否形神符合人物要求。前期和编剧设定角色的共识是:希望观众看过每个角色后都有代入感。她们可能不是第一眼美女,但会因为各自的态度、性格和行动而与众不同。换句话说,她们是观众自己,也是观众想成为的那类人。
在洽谈参演艺人的时候,我们只有三集剧本。周雨彤是第一个定下来的角色,视频面试时,当看到她在画面另一端自在的状态,我们认定她就是乔夕辰。后面她在我们群聊里放了自己的表情包,就是她当年演《巴啦啦小魔仙》的画面,这个部分也被编剧老师写进了剧本中,成为了三姐妹一起开party的梗。
《我在他乡挺好的》
胡晶晶这个角色,我们设定是一个“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姑娘,永远随叫随到去帮助别人,但实际上有“微笑抑郁症”的人。在找金靖之前,因为不认识她,我还去问了郭敬明导演“金靖可以演悲剧吗?” 他说当然。
面对邀约,金靖最初是犹豫的,会担心是否能诠释好这个角色。她的部分拍了17天,为了让其他演员感知到她出演的已经是一个去世的角色,金靖还刻意保持了和其他人的距离,不拍的时候就坐在片场看书,直到整部戏结束她才活跃起来。
36氪:为什么会选择任素汐来诠释女高管的角色?过去影视剧中的成功女性的角色似乎和她并不相像?
岳洋:任素汐是我们最后定的演员,当时姐姐的角色也选了很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素汐来也有帮忙的成分,毕竟她是个电影演员,这是第一次演剧。而这个角色我们在设置时候的考量是,36岁的高管角色可以给26岁的人打样。
10年之后你未必是真的财富自由,但你可以活成自在的样子。纪南嘉这个女高管一定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包括她去征婚,也是说女高管并不代表拥有一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知道任素汐要来,所有的青年演员都非常兴奋,大家都认可素汐的演技,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彼此激发一些火花。她来了之后,不管是围读阶段,还是拍摄阶段,大家整体的水平又提升了一节。
36氪:几乎所有的电视剧,尤其是都市剧都绕不开争议性角色的设置,这部剧我们看到引发最大争议的就是孙千饰演的“许言”,设置这类角色时,你们有哪些考虑?
岳洋:每个剧总有一个人物负责让观众宣泄,这也是我第一次做电视剧发现的规律,但我个人也希望,世界的美好能有另一种维度的参照。孙千拿到三集剧本和六集剧本时,她就说我很喜欢这个角色,我愿意挑战。剧本创作阶段,人物设定就是“一个就是想要一个好包、想要过更好生活的女孩。”
编剧认为就是在整个剧集当中,未来可以成为纪南嘉的人,可能就是许言,因为她有足够的野心和欲望,野心和欲望不是错的,但她的方法未必是正确的。
我们不希望通过这个角色传达“欲望是错的”,而是“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即使许言有些急功近利,但当她清醒了之后,也是最决绝的。其实这部剧的每个角色都有反常规的一面,比如富二代欧阳也有自己的无奈心酸,北京土著沈子畅也很勤奋地在创造幸福,这些人物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不可能悬浮。
《我在他乡挺好的》
三、反套路和关注现实
36氪:70分钟一集的电视剧会给创作带来哪些改变和压力?
岳洋:首先,每一集的剧本就很长,接近2万多字,非常考验编剧的功底;其次,平台在看三集剧本时,责编给我们提出的建议是“需要有一个钩子贯穿十二集”,我们最终选择了“胡晶晶的死”作为暗线。一个朋友的离去就像一个涟漪,后续所有的反应都来自于此,前期你需要去探究她为什么会死,每一集都在呈现一部分原因,到最后你会发现是所有事情的叠加,才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
每一集开场会有一个小故事,这是平台提出的要求,作为每一集的仪式感。而我们就把一些城市的温暖细节放进去。比如“胡晶晶为老奶奶付钱,而老奶奶最后又为乔夕辰撑伞”。我们想传达“那些曾经温暖过的你的人,也会反哺给你”。所以每一集的楔子是我们对于整个城市的态度。城市很大,我们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同时也会感受各种各样的温暖。
这是一种尝试,在不是悬疑、犯罪、冒险类的题材下,一个都市剧能否达到一个标准——每一集我去看的时候,都是一个单元故事。
我小时候喜欢的电视剧类似于《编辑部的故事》、《武林外传》也都是有很多日常的刻画,所以这部剧其实也不是一个强情节的剧,而是聚焦了一个族群在一年内发生的故事,这是一个类似于陪伴型、共情型的电视剧,它所要具备的品质就是用足够的话题引着大家继续往下看。如果要说这个剧和其他剧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想表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正在经历的,同样值得被关注和记录。
36氪:作为制片人,你会格外提出哪些想法和要求?
岳洋:第一次做电视剧,我们也延用了电影的标准。所谓“电影标准”并不是对电影、电视剧谁更高级的比较,而是在精品短剧的创作趋势下,剧集和电影的分野逐渐模糊,电视剧也可以有更广阔的视听尝试。我们这次的主创,包括服化道等等,有一半是电影人出身,他们的加盟也是我们敢于“反套路”的底气和信心。
人物背景上,我们希望每个人物的家庭背景不要为了戏剧冲突而处在“特别极端”的状态,其实据我们和周边的人调查来看,大部分能让孩子在大城市漂泊的家庭,基本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亲人们希望孩子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些人离开城市,也是因为家里有人生病了,或者家里面人希望他能够在身边等等。
场景上,我们不想再展现都市剧尤其是北漂剧里常见的地标,甚至连北三环、东三环的景,都没有选到,因为我们希望展现人们在北京平时会去的地方,呈现不一样的北京,为此我们在78天内选了170个景,日常图景最能展现生活质朴的生机。而以公司为主的内景,我们也选择了墨绿色系的氛围布置,同样是想表达“这个地方,你总有一线生机。”
卡司上,每一集会有一个亮眼又熟悉的角色出现,比如乔夕辰的爸爸由刘亚津老师饰演,电商主播由真正的主播雪梨饰演,包括脱口秀演员王勉、思文,也都是我们认为能诠释好角色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惊喜的人选。
另外造型上,我和造型指导老师聊,不管我们做农村题材还是现代题材,希望是以“大街上的人真正在穿什么”为基础,不一定是大牌,但能给我们身边人的穿搭带来参考,比如乔夕辰各种物美价廉的项链叠加,古着混搭;同时也要经得起观众对于人物身份的考究,比如纪南嘉日常的大线条西装搭配,需要撑场面时拿出的爱马仕包。我们希望剧播出后,大家都能够量力而为且实用地跟随,而不是一味价格昂贵、好看,更无法参考。
《我在他乡挺好的》
36氪:麦特未来在电视剧和电影出品方面的规划是怎么样的?
岳洋:我们不会扩大规模,也不会被资本绑架,每年争取完成3-5部电影,其中必须保证1-2部是文艺片,因为我们不能忘记作品首要的是艺术表达,市场表现是附加值,所以除了在商业上追求票房的商业产品之外,我们要做有人文精神的好作品。在剧集上争取一年完成1-2部,而且永远以关注现实为核心内容方向。
我们没有对标公司,就是想做自己。希望我们在内容的生产上不受流量的裹挟,不受平台的控制,不做数量只做精品,按照观众和社会共同认同的方向去创作和完成。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36氪专访|《我在他乡挺好的》制片人岳洋:都市剧怎么才能不悬浮?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