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4年,才发现每次和老师沟通,他们最想听的是这5句话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摸索4年,才发现每次和老师沟通,他们最想听的是这5句话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摸索4年,才发现每次和老师沟通,他们最想听的是这5句话”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摸索4年,才发现每次和老师沟通,他们最想听的是这5句话

摸索4年,才发现每次和老师沟通,他们最想听的是这5句话

又到了开学季,和大家说个习惯,我每年开学前,都会有意识地复习一下和老师沟通的技巧。

老朋友都知道,我是个慢热,还有一点点社交恐惧的人。

所以对于开学第一个月,我是会“刻意”做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在新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在头几天破冰,去主动和别人聊天说话;

基本上接下来几个月,我们遇到事情再去找别人,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和老师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刚开学的第一个月如果没有主动跨出这一步和老师聊,之后要顺畅聊就会越来越难。

本来挺正常的询问,很多父母都会心里嘀咕,“要不要去问?怎么问?”。

这么一嘀咕,基本上很多事情就没有“然后”了。

01

第一面

我是很珍惜和老师见到的第一面,这对于我来说,就是破冰的关键。

我基本上会做这么几件事。

首先,先判断老师是否忙,能否有时间聊上5-10分钟。

如果老师真的没时间,那么就上前简单自我介绍后,问一下老师的联系方式,后续再沟通。

如果老师有时间聊几句,我就会做这样两件事。

1、自我介绍

这时的自我介绍就和上面提到的不一样了,我除了介绍自己的身份外,我会介绍女儿小D的情况,包括我们家庭的育儿理念。

当然,育儿理念不是生硬刻板地说,而是融合在介绍女儿的情况中来体现,要简单扼要,不要长篇大论。

比如:

小D很喜欢看绘本,我们从她6个月大就开始坚持亲子阅读。

小D脾气有点急,稍微有点倔,我们在家会教她一些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方法,比如“大怪兽,你走开”。

小D有一点点慢热,但当她感觉到熟悉和安全后,她非常愿意和朋友玩。

我们在这方面一直没有给她太多的压力,而是等待她自己准备好。

这些都是举例子,每个孩子不同,每个老师也不同,大家不要照搬,而是参考思路。

关键是:我们要清楚,希望传达给老师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2、沟通渠道

之后,我就会问老师,希望今后怎么和你保持联系,有的老师喜欢短信,有的喜欢邮件,有的喜欢当面谈。

了解了他们的沟通方式后,谈重要的事情就知道用什么方式是最容易找到他们,而且也不会令人反感。

我是一直很相信,第一印象奠定了对这个人80%的判断。

上面这两件事,就是希望尽快让老师了解我是怎样的家长,而不仅仅只是名单册上“XX孩子的妈妈”的符号。

02

第一周

第一周,基本上并不会有什么特别需要沟通的。

但我保持这样的沟通状态,做到不特地打扰,但可以让老师感受到反馈。

利用好学校的沟通app,里面会和家长分享每天孩子们干了什么,完全可以在那里留言。

当然,我个人习惯是,不喜欢说套路化的留言,比如一溜的“感谢”(没说这样做是不好的意思)。

本来第一周我都需要多和小D沟通,确保她能够适应。

所以我会结合老师分享的内容,和小D聊。

如果小D正好涉及到了对于某个学科更进一步的认知,或者分享了对于某个老师具体做的一件事的喜爱。

那我就会第一时间和老师们分享。

也许是自己以前是职业经理人的缘故,我是始终相信:

比起一句简单的“感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真正用心的地方,产生影响的地方,被人看到,并且得到肯定!

职业价值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而我们家长这么做,也是学会了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感恩。

03

日常

基本上,经历了最初的第一个月,大概率我们和老师的沟通模式就确定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需要和老师进行实质性沟通的局面了。

我有几个准则,也分享给大家。

1、当我向老师求助时。。。

我每次去之前都会做一些准备,尤其是“嘴笨”的父母,一定要提前打好腹稿,提高沟通效率。

我一般会使用5W1H的方法来阐明小D的主要问题:什么时侯、什么地点、谁、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简洁有逻辑,还能有具体例子说明。

下面这点特别重要,凡是老师给予了我建议的事情,我一定会及时和老师反馈,基本上都会涵盖以下三点:

根据上次讨论的,我做了什么?

小D出现哪些变化?

我的反思感悟是什么?

同时希望老师在课堂可以怎样配合?

和所有团队管理本质一样,我始终相信激励人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对于老师来说,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可以改变塑造一个小生命,甚至影响一个家庭时,这种成就感会最大的。

2、当我提建议时。。。

这估计是每个家长最容易遇到的情况,很多父母最容易想到说的话就是,“你应该XXX。。。”

然后,有的家长就选择直接说了,大部分家长开始纠结说还是不说,怕得罪老师。

我自己的一个经验是,每次给老师提建议时,把“你”开头换成“我”开头,这样就会少了很多冲突感。

“老师,你们去操场玩的时候应该多看着点我儿子”,这句话的火药味就很重;

不妨可以这么说“老师,我挺担心我儿子每次操场自由活动时间都玩疯了磕碰,是不是。。。”效果就会好很多。

当我们用“我”开头时,我们传达的是,我作为家长是第一责任人,我是来寻求合作共同帮助孩子,而不是指责问题。

3、当老师向我“告状”时。。。

我见过不少家长,老师打电话来说,“你女儿又上课不守纪律了”;

通常的反应就两个:要么辩解,“我女儿在家蛮好的啊”;

要么道歉,“抱歉啊,老师,给你添麻烦了”。

但这两个回复对于教育孩子都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

我会先深呼吸一下(老师来告状,谁都不愿意遇到),然后尝试澄清,“能具体和我说说,你指的不守纪律的表现是哪些?”。

这样的一句问话,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自己的孩子永远自己是最清楚的;

有时老师笼统的一句“不守纪律”;

当我们知道具体发生的时间地点后,也许我们就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而且这样的提问让我们和老师的对话重点转移到了“接下来该怎么做”,把老师拉入了共同教育的三角关系中。

教育并不是为了孩子的过去,而是塑造孩子的未来。

4、当我想表达不同意见时。。。

和老师共同教育时,总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时候,你觉得老师这么做不对的,你认为孩子应该这样,这非常正常的。

我经常会把这个作为一个特别好的契机,和老师发生思想碰撞;

这个过程中,我和老师都能更好了解对方,我也让老师更好了解小D。

但有时,很多事情的“不同”并不是绝对的对错,而且我是一直相信并且尊重老师的专业性的。

因此,在提不同意见时,我会特别注重表达事实,而不是观点。

当我们所表达的事实足够清晰精准时,老师自己也会有结论和解决方案。

我经常会说的是,“我观察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而不是“我认为。。。”。

这么说,也许最终解决方案并不是这样的。

但至少我们提供了一个事实帮助老师更好了解孩子的特点。

了解孩子越多,老师也就更能对症下药。

最后,再说几句掏心窝的。

身边也有一些父母,每次听我说这些,第一反应就是,没用,我家学校的老师就是不行,就是喜欢钱,类似这些话。

我从不否认每个职业都会有“不好”的人,但如果我们没有去尝试,就下了定论,这是挺悲惨的。

这是一种不再相信,又无力改变的“受害者心理”。

而我始终相信,每个角色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being professional),家长这个角色也不例外。

打造和老师的沟通渠道,回到根本就是:我们首先需要去展示自己做家长的专业度。

当一个人足够“专业”,哪怕真的是“不喜欢”你的人,也绝对不敢轻视你。

专业度并不是说,我们需要把自己包装成“完美家长”,打造“完美孩子”;

但专业度至少要体现在,减少沟通的随意性,尊重老师的专业性,克制自己情绪化。

这份为人父母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为了打造孩子教育的最强铁三角。

更是让我们找到力量感,可以明白,人生,不管抽到什么牌,在什么环境,我们都有能力去行动、去影响、去改变。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摸索4年,才发现每次和老师沟通,他们最想听的是这5句话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