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内 区块链(成都区块链培训:区块链不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成都区块链培训:区块链不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近日有一件有趣的事,巴比特、比原链创始人长铗在朋友圈总结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对链圈产生的影响,一共列举了六条。刘慈欣对此表示,我没想到他们能从三体中读出这么多区块链思想。似乎肯定中透着那么一丝尴尬。这其实很生动的反映了一种“区块链现象”——好像什么都能跟区块链沾上边。
2018年最火的一个词是什么?区块链站出来当第二,估计也没有敢称第一的。火到一个什么程度呢?你可以在新闻里到处可见区块链的字眼,国家及各地政府不断出台有关于区块链的新政策、各行各业都把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列入工作计划、区块链的峰会排满整个日历,连其它行业的会议上也一定都有一个区块链的板块或者分论坛。
炎炎夏日,今天我们来给这股热潮降降温。
被过度追捧的“区块链现象”
区块链的优势无需多说。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一经问世便有如倾盆雨、惊天雷,被解释得神乎其神。人们期待它的出现可以推翻垄断行业,也期待它可以打造出全新的信用体系。似乎,这是一把万能钥匙,一把可以通吃所有行业问题的钥匙。
于是,各式各样的区块链项目突然一下涌现出来。投资人有些慌,认为这是一个难得一遇的风口。大量的资金投了进去。一位投资人说,最疯狂的时候,一天见几个创业团队。有一些甚至只看了白皮书就决定出手。区块链的发展和它的代表比特币一样,一出生就坐上了火箭。如果不赶紧跟上,眨眼间就会被甩出十万八千里,也再没有机会入圈。
而这些创业者们,仅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分布式账本复制出了一个又一个相似的白皮书,后面加上一场拼脑洞大赛。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的世界,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些理论和可行性都是合理的。也没有人去好好琢磨一下区块链的本质、技术的可操作性、政策的限制范围,从而判断项目落地的可能及价值。似乎,嗯,也是没有这个时间。
这样的投资热潮过后,结果可想而知。大量的项目迅速死掉。全球审计四大巨头之一的德勤调查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Github网站上的区块链项目,总数将近86000个,如今存活项目只有5%,90%的项目处于非活跃状态。
如此疯狂的现象背后暴露出来的是一些共同的问题:1、项目创业门槛低,一本白皮书全靠抄袭和开脑洞即可搞定。2、资本涌入的太容易,对项目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3、跟风现象严重,加剧了行业泡沫的产生。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这场关于区块链创业的战役开始得太过草率,结果自然惨不忍睹。
被忽视的诸多瓶颈
目前区块链的创业项目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底层技术;第二类是为区块链生态提供服务的;第三类是其他领域+区块链的应用。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其中行业应用类。
任何一项技术的诞生,或者说诞生的初期,都不可避免的会显露出一些弊端。区块链也一样,尽管它的出生自带光环。那么,区块链目前存在的瓶颈有哪些呢?
技术瓶颈:直接相关的便是安全问题、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比如黑客攻击交易所、破解用户密码,进入到交易所个人账户把币转走;51%被攻击的分叉问题、成本偏高、交易区块具有选择性等。
性能瓶颈:目前最为成熟的区块链应用比特币每秒交易在7笔左右,相对于目前VISA信用卡公布的每秒44万笔交易的记录依旧相差甚远。而其它区块链应用的运算能力还不能跟1,600,000,000 Hash/s的比特币相比。就此而言,其他加密数字货币很难有足够的算力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一些区块链项目可能声称自己能够做到每秒上万笔交易,但这些项目基本只能用于实验室环境,或者压根还不能进行大规模应用。
区块链所有的应用是在供应链进行,技术基础设施薄弱,不管是跑合同还是跑交易,收费非常昂贵,而且非常慢。能耗也非常高,区块链技术是分布式存储的,而且要保证五分之一的副本,以防止被篡改,导致能耗非常高,易用性非常差。
政策瓶颈:2017年以来,区块链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一方面中央加大对ICO项目的监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国内区块链的相关领域研究、标准化制定以及产业化发展。但是,由于区块链触及到诚信、去中心化等敏感边缘,国家也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试图找到恰当、适度的监管手段。但是就目前来看,哪些在安全范围内、哪些在安全范围外,尚且不明朗。
被扣上区块链帽子的假象
基于以上的问题,区块链,至少目前的区块链就不是万能的,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的行业。比如对于处理速度要求较高、储存量较大、隐私性较强、安全要求高的项目就不适用。同时,诸如像一些需要官方认证的行业,完全做到去中心化是否合适也有待探讨。
钱袋宝创始人孙江涛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在区块链农产品溯源问题上,区块链是去中心化,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是现有的官方质检部门,是中心化的,更具有权威性。民众相比于技术,更信任权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律师杨延超在谈到知识产权登记时也讲到,知识产权本身是必须需要中心来确认的事,登记的东西合不合法,能不能颁证书,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知识产权的数据量太大,同步节点是没必要耗费资源的。以版权登记为例,每次申请要证书、图片、申明、身份证件都同步到区块链的量太大了,既没必要又浪费资源,这一块不一定要用区块链解决。
无视它的优劣势,一味的吹捧,势必造成目前行业混乱的状态。也由此而产生许多概念型区块链项目或者说伪区块链项目。
所谓概念型区块链(伪区块链)有两种:一种是虽然把区块链的全部技术特性都使用上,但是只局限在内部或者局部的网络,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数据的备份。第二种是打着区块链的明义,噱头大于实际,没有任何应用价值,只是在炒作概念。
热情回归理性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价值一定不仅仅限于数字代币领域。未来几年的发力点更在于是否可以找到正确的应用场景。我们期待它能与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结合 。
马云说:“今天所有人讲区块链、科技,把互联网当做赚钱的工具、赚钱的概念,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在马云看来,区块链要找到正确的发展轨道,“区块链技术今天必须解决数据的隐私安全问题、必须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解决绿色问题、必须解决普惠问题。区块链不可能也不应该用来一夜暴富,区块链必须解决社会问题。比特币期货”
解决社会问题才是技术可以发展、持续下去的意义。我们需要理智、客观的看待一项技术本身的特质。哪怕区块链和传统社会的结合是非常丰富且会带来巨大创新的,它也只能和部分产业结合,一定有其适用、有其不适用。过度的排斥和美化都是不对的。或者在一种生态内部,行使部分职责,使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相结合,各自发挥优势,才是我们认为最理想的生态架构。
央视携《对话》栏目走进大众视野,在思维碰撞间帮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更好的探寻区块链是什么。
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理事长元道、特普斯科集团主席Don Tapscott、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张首晟、迅雷集团首席执行官陈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等嘉宾参与本期《对话》。
张首晟、徐昊等对话嘉宾:区块链是互联网的第二个时代;区块链的价值是互联网的十倍。
在栏目中,嘉宾们为观众用最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区块链、展示了传统记账方式和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记账方式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区别了区块链这种全新记账方式和传统银行系统转账路径。
由浅入深,徐昊解释了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关系。认为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最成功的应用,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区块链不等于比特币。认为区块链本质是去中介化,中心是不可能去掉的,无论在现实当中还是在虚拟世界当中都不可能去掉,如果真的把全世界的节点全部消灭掉,那么认为一定会产生一个超级节点。这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块链因为去中介、建立自证清白的信任机制,所以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才能水到渠成,因为金融对信任的需求是最高的。
但是区块链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仅只有比特币这一个应用,智能合约的代名词以太坊也是一个大家都比较了解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目前对企业来说,所需要的区块链技术是安全的、可靠的、易用的。既要保证数字资产的安全,又要避免分叉等技术问题,还需要有足够的开发人员和开发工具,快速开发、快捷部署、维护简单并与其它信息系统整合。目前,比特币和以太坊都不太适合企业级的需求。
而北斗链正是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诞生的一个企业级区块链科技开放和应用平台,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了“交易引擎”的概念,适应不同企业对于区块链的多样化需求。
《对话》栏目中表示“我们不能去错过主链这样一个机会”
2018年是主链的一年,北斗链有一条对外开放的公有链,北斗链的共识机制,没有采取比特币等其他区块链常用的 POW 机制(工作量证明机制),北斗链采取 POWT 机制(工作时间证明机制 Power of Work Time),基于矿工当时的服务器性能和网络通信状态,尽可能平均分配挖矿任务。这种模式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竞争。
区块链,对于今天这个时代,毫无疑问是新生事物,很多时候,无论是新技术,新应用,或者是新产品,在它诞生的初期总会迎接来自人们完全不一样的目光。但是历史总是会给我们今天一个更好的答案。
我们也应该相信,区块链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免责声明:文章和图片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后台!
","content_hash"!"cc1ccb9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