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被打开!注意了!我居然还醒着!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脑袋被打开!注意了!我居然还醒着!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脑袋被打开!注意了!我居然还醒着!”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脑袋被打开!注意了!我居然还醒着!

脑袋被打开!注意了!我居然还醒着!

▶ 浙大二院百万粉丝的福利——开启「手术直播」医学科普版,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成为一个关爱自己、关爱身边人的懂医之人。

浙大二院2021年度手术直播周,今天(8月27日)将圆满收官,回顾这5天,近百台手术在三个院区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成功的背后,是麻醉手术部700余名医护团队对生命的默默捍卫!

很多人不太了解麻醉医生

小编扒了扒知乎

看看大家眼里的麻醉医生

说麻哪就麻哪

饱含关注的眼神

被麻前和清醒后见到的第一个人

……

这就是经历过手术的大众

眼里的麻醉医生

但这只是他们工作的冰山一角

麻醉医生的责任和担当

隐藏在手术室的“滴滴滴”中

隐藏在各个监护屏幕的波形中

隐藏在患者稳定的呼吸声中

……

手术最关键时刻

心脏支持不住了……

82岁的刘大爷这段时间动不动就胸闷气促,走两步就喘不上气,睡觉只能半卧着,已经有半个月不能躺平了。

经过系统检查后,发现这个大爷“不简单”,心脏的“门”变小了,他患了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除此之外,还有高血压、糖尿病,20多年的支气管扩张病史,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两年前他还得了脑梗塞。

年老体弱,心功能差,基础疾病多,82岁的刘大爷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成了他的首选。

为了能让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并最大程度地减少麻醉对刘大爷的影响,经过反复评估最终决定给刘大爷施行非插管静脉全身麻醉。

非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是什么概念

这里需要为大家科普一下

⬇️⬇️⬇️

非插管全麻,就是人已经全麻了,但不需要气管插管,使用的麻醉药少,患者苏醒恢复得快。

相对应的气管插管全麻手术,使用的麻醉药比较多,苏醒和恢复得慢。

不同的手术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非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对于麻醉医生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精准”二字。

麻醉的深度要恰当,既要保证患者处于“睡着”状态,“刀割也不疼”,又要确保患者呼吸不被抑制(如果麻得过深,呼吸可能被抑制,在没有插管、没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情况下,非常危险)。这就要求麻醉医生对麻醉药物剂量的拿捏要非常精准,且要预判式地准备好全面的应急措施。

在这场手术中,除了精准麻醉,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挑战——主动脉瓣球囊扩张,这也是这台手术最危险的时刻。老爷子术前心功能极差,医疗团队已经做好术中随时出现心跳骤停的准备。

就在球囊释放后,心脏无法耐受停止了跳动,血压急速下降,手术室各个仪器都在激烈地报警。各个团队迅速反应,麻醉团队迅速进行面罩加压辅助通气,并使用事先准备好的抢救药物快速稳定循环,超声团队快速评估心脏情况分析病因,护理团队做好随时除颤准备,心内科团队在手术台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同步完成后续手术步骤。

在各个团队有条不紊的配合下,仅仅1分钟左右,新置换的瓣膜很快开始发挥作用,刘大爷的生命体征快速地稳定下来。

而在高效的抢救协作下,患者的脑氧饱和度监测值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说明脑组织被保护地很好。

在手术结束的同时,麻醉医生轻轻地拍了拍刘大爷,他很快睁开了眼睛,问“手术开始了吗?”

仿佛刚才惊心动魄的场景从未发生过一样。

在精细的手术操作和精准的麻醉管理下,术后第二天,经过加速康复的刘大爷就乐呵呵地出院回家了。

半夜车祸,动脉破了

血出了9000ml……

这是一位车祸多发伤患者,当地医院急诊手术术中发现其右髂动脉破裂,出血难以控制,在输血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出血超过9000ml,紧急转送到浙大二院。

正常人的血液量为

每公斤体重70~80ml

读者朋友可以自己算一下

这出血量是有多可怕

患者随时可能就“走”了!留给医护手术抢救的时间太有限了!当前最重要的事,就是止血!

麻醉手术部紧急备战,考虑到修补破裂的血管期间,仍有可能出现大出血。

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立刻沟通,确定先进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后再行手术修补”的方案。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一种在源头上阻断出血的技术,在没办法迅速止血的情况下,类似先把水龙头关掉的意思。

这能够减少患者破裂血管的出血,为外科医生争取手术抢救时间。

10分钟后,患者就送到手术室。此时患者已经神志昏迷,面色苍白,皮肤湿冷。

立即心电监护、开放深静脉通路加快输血补液;各项保温和脑保护措施马上就位;麻醉科超声团队评估心脏、肺、腹部情况;麻醉球囊阻断团队则克服因大量失血导致的穿刺定位困难,在超声引导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腹主动脉球囊植入。

当然“水龙头”不能关太久

不然会发生躯体缺血性坏死、再灌注损伤

需要医生在1小时内

找到出血点并修补完毕

时间就是生命!

手术在患者心跳的“滴滴滴……”声中紧张地展开。手术医生打开腹腔,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积血(血液宝贵,没有被污染的血液可以重新回输)。

麻醉医生经由自体血回输设备,将积血回收、清洗、分离,再输回患者体内。外科医生很快探查到血管破口并迅速进行修补,一次次的血液检查指标逐渐向好,血压、心率等指标也慢慢稳定。

自体血回输

经过5小时的团队协作抢救,患者最终得救,安稳地返回病房。此时,窗外的黑暗已经散去,黎明到来!

把我脑袋打开,还要让我醒着

怎么可能?

33岁的小李(化名)是一名初中老师,不幸查出左侧脑部有个胶质瘤。

这个肿瘤,长在左侧大脑半球的颞叶处。此区域主管人的言语、运动功能,如果手术,很可能失去讲话和运动的能力。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接受的,更何况是一位教师。

而就有这样一种方案

既能切除脑袋里的肿瘤

又能最大限度保障神经功能

其中的关键,就是

术中唤醒麻醉

术中唤醒麻醉,是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配合医生进行脑肿瘤切除。可以实时监测脑部功能,使神经功能损害降到最低。

手术前一天,麻醉医生反复和小李沟通,训练他在手术中需要完成的肢体动作,需要回答的问题,需要辨识的图形、文字卡片。

手术当天,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头皮神经阻滞后,麻醉诱导药物缓缓进入体内,小李进入麻醉状态。

神经外科医生打开颅腔、暴露手术区后,麻醉医生停止麻醉药泵入。10分钟左右,小李慢慢睁开眼睛,麻醉医生拔除气管导管,同时进行系列操作保证患者通气,而后开始和他“聊天”,小李都能正常地交流,并能正确辨认出术前训练用的图形、文字卡片,也能根据医生所说做出相应动作。

一帘之隔:一边是紧张有序的开颅切肿瘤手术,

一边是测试语言运动功能

就在小李与麻醉医师交流的同时,神经外科医师正紧张有序地对小李左颞叶肿瘤进行细致地切除。麻醉医师再次确认小李的语言和运动功能完整保留后,乳白色的丙泊酚再次注入小李体内,随之小李安然入睡……

1个月后,小李再次返回深爱的讲台。

“对于患者而言,手术室就像是一个‘渡劫’和重生的地方。”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教授如是说,“麻醉医生,就是为生命保驾护航的人。无论是病房还是手术室内的紧急抢救,冲在第一线的一定是麻醉医生。呼吸通道的保障、动静脉穿刺开通生命通道、循环管理、心肺复苏的按压、镇静支持等,麻醉医生相互通力协作,与手术医生、护士默契配合,令手术室成为患者希望和重生的灯塔!”

无论是脊椎侧弯、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折叠人”,还是心脏严重缺损的“紫色人”,无论是出生四个月、存在胆道闭锁需要肝移植的小婴儿,还是冠脉堵塞、心梗濒死的92岁老人,浙大二院的麻醉人都闯过来了。

医学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外科的技术发展

取决于麻醉的发展

一个医院敢于做各种疑难手术

不仅是因为他有雄厚的外科团队

更因为他的背后

有一个强大的麻醉天团

简介

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

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是全国最早成立、省内规模最大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创新平台,下设麻醉科、疼痛科、中心手术室、无痛诊疗中心、日间病房、放射和心脏介入中心等,是浙江省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首个经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认证的麻醉住培医师海外培训点、浙江省唯一的麻醉专业全国重点专业住培基地。近5年连续入围复旦大学麻醉科专科声誉排行榜,位居前列方阵。

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手术种类齐全、专业技术先进、专科特色鲜明。科室管理和围术期医学领域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国内领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体系,包括经食道多普勒超声(TEE)、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围术期超声、血栓弹力图(TEG)、连续心排量监测、脑氧饱和度监测等项目;全院协作的“术后急性疼痛服务模式体系”、“严重创伤综合救治体系”;全国首家开展由麻醉科负责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全国领先的“围术期超声可视化技术”、“围术期血液保护管理体系”、“麻醉科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常态化的“围术期医学仿真模拟训练”……

作者丨麻醉手术部 钟寅波 黄思奇 朱佳莉,宣传中心 童小仙

审核丨麻醉手术部 严敏

图片丨宣传中心 朱俊俊,陈博盛

责编丨童小仙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脑袋被打开!注意了!我居然还醒着!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